在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不僅完成了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組裝完成后的首次出艙活動,還創造了一項紀錄——成為我國首位在軌時間突破200天的航天員。
近日,完成神舟十四號第三次空間出艙任務的航天員陳冬又創造了一項紀錄——成為我國首位在軌時間突破200 天的航天員。他在太空經歷了什么?
2010 年,經過層層嚴格選拔,陳冬如愿成為航天員大隊的一員。2016 年,他與戰友景海鵬隨神舟十一號飛天,成為我國第二批航天員中首個飛天的男航天員。他在軌工作33 天,創造了當時中國航天員單次太空駐留時間的紀錄。
今年6 月5 日,陳冬擔任神舟十四號乘組指令長,與航天員劉洋、蔡旭哲順利進駐天和核心艙,并按計劃開展相關工作:“交會對接”“分離撤離”“轉位任務”等組合體狀態轉換頻繁,送走了天舟三號、四號貨船,迎來了問天艙、夢天艙,“現場”參與了中國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在軌組裝完成。
11 月17 日11 時16 分,問天實驗艙氣閘艙出艙艙門開啟,陳冬、蔡旭哲依次出艙,劉洋在核心艙內配合支持。在本次出艙前,中國空間站的大小機械臂已經形成一條長達15米的組合臂。這是空間站大小機械臂首次形成組合臂執行出艙任務,但機械臂變長后,柔性也隨之變大,在進行目標操作時的控制難度增大,在有限的運動空間里更要仔細開展路徑規劃。組合臂能將航天員送達空間站組合體三艙,完美適配出艙各項任務需求。兩臂既能形成合力,也能各自發揮優勢。

11 月30 日,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與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太空合影的畫面
出艙后,陳冬不需要在艙外長時間攀爬,只需要安裝并站上腳限位器,組合臂便會將他緩緩送至夢天實驗艙外。蔡旭哲則仍采用攀爬方式,沿艙壁扶手到達距離較近的問天實驗艙與節點艙連接口。他們本次出艙的第一項任務便是安裝“太空天橋”——艙間連接裝置。通過“太空天橋”,蔡旭哲實現了首次跨艙段艙外行走。未來,航天員可實現從實驗艙到天和核心艙的“直達”,不再需要機械臂臨時搭橋。
同日16 時50 分,經過約5.5 個小時的出艙活動,陳冬、劉洋、蔡旭哲密切協同,圓滿完成出艙活動的全部既定任務,出艙活動取得圓滿成功。本次出艙是神舟十四號乘組第三次執行出艙任務,也是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組裝完成后的首次航天員出艙活動。
在忙碌的同時,陳冬、劉洋、蔡旭哲還為大家帶來了趣味十足的太空授課。在直播開始時,3 位航天員先對問天實驗艙基本情況進行了一個簡單介紹,并講述了里面各種類型實驗柜的原理。隨后,就緊鑼密鼓地進入實驗環節。
視頻中,陳冬面前放置了一個裝滿水的培養皿,培養皿上面有3 根粗細不同的塑料管。緊接著,他又在里面加入了一些顏料。幾秒過后,那根最細的管子液面飛快上升,而旁邊兩根較粗的管子液面上升比較慢。陳冬解釋道,這就是太空跟地面不一樣的地方。在太空中,由于沒有了重力的束縛,只有表面張力的作用,所以導致水在玻璃管內一直運動。無論管子粗細,水都能慢慢充滿整個管子,只是細的管子充滿的速度較快而已。
除此之外,“會掉頭的扳手”實驗也非常神奇。陳冬將空間站常用的T 字扳手旋轉起來,它竟然不由自主地翻起跟頭來,一會往左,一會往右,十分奇特。之后,陳冬用不同的方式將另一把扳手旋轉起來,呈現出來的姿態卻截然不同。
這是什么原理呢?據了解,這是蘇聯航天員賈尼別科夫在空間站中偶然發現的,也叫賈尼別科夫效應。研究發現,這個現象與扳手的質量分布和旋轉方式有關。雖然這種現象在地球不是很常見,但太空中卻是小菜一碟。
這堂天地合作的教學課,不僅展現了祖國的強大實力,還鼓舞更多年輕人去勇敢地追求夢想。
11 月28 日,經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總指揮部研究決定,費俊龍、鄧清明、張陸3 名航天員執行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由費俊龍擔任指令長。
11 月29 日23 時08 分,搭載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 遙十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約10 分鐘后,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此次發射成功,標志著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和建造階段規劃的12 次發射任務全部圓滿完成。
在載人飛船與空間站組合體成功實現自主快速交會對接后,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從飛船返回艙進入軌道艙。完成各項準備后,11 月30 日7 時33 分,翹盼已久的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順利打開“家門”,熱情歡迎遠道而來的親人入駐“天宮”。隨后,“勝利會師”的兩個航天員乘組一起在中國人自己的“太空家園”里留下了一張足以載入史冊的太空合影。兩艘神舟飛船同時在軌工作,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中的首次。
對于未來航天發展,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透露,我國航天員有望在10 年內登上月球。未來,月球將成為我們深空探測的前沿基地,飛往火星等其他星球時就能在月球中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