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很多國人來說,吃魚被卡刺的常規操作是:輕則自己解決,若解決不了就去醫院掛個號。但到了國外之后,人們才發現,這種不畏魚刺的態度是國內專屬。在一些歐美國家,解決喉嚨卡刺得全麻起步。
對于很多國人來說,吃魚被卡刺的常規操作是:輕則自己解決,若解決不了就去醫院掛個號。但到了國外之后,人們才發現,這種不畏魚刺的態度是國內專屬。在一些歐美國家,解決喉嚨卡刺得全麻起步。一根魚刺,在國內外造成的影響天差地別。前者大概率“鑷子一夾”,而后者面臨的可能是“傾家蕩產”……
在國外,留學生及海外華人都苦魚刺久矣。
這并不是因為人到外地,挑魚刺的技能有所下降,而是因為在其他地區,吃魚這件事容不得太大閃失。

有些地方專門設置了夜間魚刺門診
這些身處異國的同胞們,早就通過自身的慘痛經歷,以及口耳相傳的小道消息得到了一個殘酷的事實:不是所有醫生都“懂”怎么拔魚刺。
在社交媒體上,不斷有來自各地的留學生們分享自己的痛苦經歷:“凌晨三點,不知道魚刺在哪”“為了一厘米魚刺拍X 光”……
當喉嚨出現熟悉的異狀時,這些同胞們或許不算特別驚慌,但趕到醫院后才會真正亂了陣腳。因為他們面對的不再是醫生熟練的技藝,而是一次次CT、全身麻醉的賬單,以及在急診室里的漫長等待。
譬如在多倫多,由于醫療系統效率低等原因,取一次魚刺或需要10 小時以上的排隊。而等待的結果,很可能會是在全身麻醉下進行取刺。
一位網友在網絡上分享了自己的過往經歷:她被魚刺卡喉后,在十七天內經歷了多次X 光拍攝以及轉診,并進行了兩次全麻手術,但仍未解決問題。最終她專程坐飛機回到了上海,這才讓一場鬧劇塵埃落定。
類似的案例并不罕見,國人對此不可置信:為何一根魚刺會耗費如此大的人力物力?
實際上,一些外國人也對“魚刺難題”有所詬病,他們同樣不解于為何取魚刺還要大費周章。在天價賬單以及極度折磨的醫療方式面前,更多人會選擇用一些傳統偏方,例如在歐美地區,有“吃香蕉壓魚刺”的說法。這一現象歸根結底,并不是因為這方面的醫療水平低,而是在于“實際案例太少”。
在大部分歐美國家中,魚刺較多的淡水魚并不像國內一樣常出現在餐桌上,刺少肉多的深海魚更符合他們的胃口。與此同時,他們也更傾向于烹調經加工的去骨魚。吃魚吐刺這項技術,盡管對國人來說算是基本生存技巧,但在國外卻屬于“一種天賦”。
外國人需要直面魚刺的幾率少之又少,導致魚刺卡喉算是罕見事故。對于這些外科醫生而言,處理魚刺并不是工作中常常會遇到的需求。正因如此,導致他們在面對小小的魚刺時分外謹慎——畢竟臨床經驗少。
我們之所以很少感到“卡魚刺是個大事”,是因為國內醫生都太熟練了。在善于用各種方式烹調魚類的中國,人們或多或少都有“鯁在喉”的事故出現。而其中大部分情況,人們都能自行化解,小部分去醫院也能很快解決。有的地方甚至已經為此設立了“夜間魚刺門診”。
中國拔魚刺主力是急診耳鼻喉醫生,口腔和消化科醫生則負責處理少數不走尋常路的魚刺。如果你卡了魚刺去往急診,接待你的大概率會是耳鼻喉科醫生。
一般情況下,醫生不會讓你去做X 光等其他檢查,你只需要在診室里坐好,張開嘴巴。少數魚刺會卡在扁桃體表淺處或舌背上,張嘴就能看到。沒有看到的話,就要壓住舌背,借助間接喉鏡觀察。那個亮亮的小鏡子就像潛艇的潛望鏡,可以擴大視野,看清楚直視看不到的地方。
如果還是沒有看到,刺入更深,會使用真正的電子喉鏡,從鼻腔進入咽喉仔細探尋。
經歷如此幾步,多數魚刺就能被清楚定位了。
容易看到的那些魚刺,拔出也相對容易,一個鑷子就能又穩又準地解決問題。更深部分的魚刺,就要借助更犀利的工具從內鏡過去拔魚刺。
為了拔得更順手,中國醫生還推動了異物抓取鉗的改進。這些形形色色的異物抓取鉗適合用來處理不同直徑、不同位置的魚刺。粗的、細的,深的、淺的,上面的、下面的……沒有魚刺能輕松逃過中國醫生手里的抓取鉗。
如果魚刺不幸刺入食管或者更深處的胃,處置原則也是一樣的,只是操作用內鏡從喉鏡換成胃鏡而已。
總之,不管用什么手段,魚刺都逃不出中國醫生的手掌心。
雖然中國醫生很會拔魚刺,但仍有很多魚刺成為了我們的健康大患。有些魚刺扎得實在太深,穿透咽喉或者食管壁,刺破身體內部,那就糟糕了。
因而,拔魚刺的醫生們給出以下建議:
1.有選擇的話,盡量少吃有小刺的魚。
2.吃魚時專心致志剔魚刺,別看劇、少說話。
3.盡量單獨吃魚,別混在米飯里一口吞。
4.卡住了盡快去醫院,別用醋和饅頭的土方法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