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蕓蕓 揚州市職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淮揚菜是中國四大菜系之一,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深受帝王巡幸、文人食尚、鹽業繁榮及民間飲食等諸多要素的影響。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淮揚菜系涌現出的名菜、名點數不勝數,其中許多傳播到了海外。中日兩國自古飲食文化交流頻繁,淮揚菜雖然在國內盛名卓著,在日本的認知度卻不高,原因之一是淮揚菜系的譯介宣傳力度不夠,缺乏完整、準確的日文菜單。
中國菜名蘊含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因此,菜名的翻譯既是語言層面的,也是文化層面的。揚州是中國烹飪協會授予的“淮揚菜之鄉”,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美食之都”。在此背景下,規范淮揚菜名的日譯對傳播地方飲食文化非常重要。
淮揚菜始于春秋、興于隋唐、盛于明清,有著悠久、厚重的文化積淀,素有“東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的美譽。
1.1.1 歷史悠久,內涵豐富
淮揚菜的歷史源遠流長。先秦時期揚州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為淮揚菜的產生奠定了基礎。漢代廣陵(今揚州)烹飪技術已達較高水平。隋代,煬帝三幸江都(今揚州),沿途各地競獻水陸珍奇、珍饈美味,相當于在揚州舉行名廚名菜聚會、烹飪技藝比賽、飲食文化交流,推動了淮揚菜的發展與昌盛。唐代,揚州富甲天下,“百種飯食,異常彌滿”;中后期,北方貴族大批南下,推動了南北菜肴、中外技藝在揚州的交流。宋代,王禹、韓琦、歐陽修、蘇軾等文學家先后任職于揚州,留下許多美食詩文,豐富了淮揚菜的文化內涵,開風氣之先。明代,“揚州飲食華侈,制度精巧,市肆百品,夸視江表”。清代,揚州鹽商講究飲饌精鑿,頻繁的飲宴活動促進了淮揚菜水平的提高。
1.1.2 食材豐富,選料嚴格
揚州地區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河網密布、物產豐富,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為烹飪提供了豐富的原料。為使食材的特點得到充分展現,淮揚菜的選料要求非常嚴格。原料以鮮活為主,多用當地物產,很少用山珍海味。常用的地產原料有長江三鮮(鰣魚、刀魚、魚)、河豚、銀魚、螃蟹、青蝦、鵝、高郵鴨、雙黃蛋、高腳白菜、白干、寶應藕等。
淮揚菜選料注重時令,俗話說,“醉蟹不看燈,風雞不過燈”“刀魚不過清明,鰣魚不過端午”“春有刀鱭,夏有鰣,秋有蟹鴨,冬有野蔬”,這種因時而異的選料原則能確保食材一年四季都處于最佳狀態。
1.1.3 制作精細,造型優美
淮揚菜十分講究用刀,其刀工之精細居各大菜系之首。根據廚刀的外形、大小、厚薄、輕重等,操作手法變化多樣。刀工精細,不只是為了出味、入味與整齊美觀,也有利于咀嚼、消化和吸收。食品雕刻中的刀工更是絕妙。清乾隆時期,揚州出現了鏤刻人物、花卉、魚蟲的西瓜燈,玲瓏剔透、栩栩如生,作為宴席點綴既可觀賞又可食用。
淮揚菜對色彩的要求也很高,菜肴配色因季節而異。精美的刀工、細致的擺盤、獨具匠心的色彩搭配,使淮揚菜成為精雕細琢的工藝品。
1.1.4 講究烹法,清鮮平和
淮揚菜非常講究火工,通過對火候的控制,達到塑造風味的效果,體現鮮、香、酥、脆、細、嫩、糯、爛等不同口感。燉、燜、煨、蒸類需要長時間加熱的菜肴,“酥爛脫骨不失其形”;短時間加熱的爆、炒、煎、汆類菜肴,“滑嫩爽脆不失其味”。

淮揚菜注重原味,風味平和,咸甜適中。例如:在做魚時,既要味鮮,不讓佐料喧賓奪主,又要適當調配去腥;做蔬菜時,既要保證本味,又要用肉湯增加濃郁;做肉類時,既保持肉香,又要去油膩。這樣烹調,可以使人獲得豐富的口感體驗,也有養生保健的功效。
淮揚菜名不僅是一種語言材料,還體現了揚州飲食文化特點。同時,淮揚菜的諸多特點也深刻影響了菜名的形成。
首先,淮揚菜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涵體現在不少菜名上,如“獅子頭”,相傳是隋煬帝下揚州時命御廚所創,叫做“葵花斬肉”。唐代,郇國公韋陟宴請賓客,菜肴中有葵花斬肉。因肉圓猶如雄獅頭,賓客趁機勸酒,“郇國公戎馬一生,戰功彪炳,當佩九頭獅印”。韋陟笑道,“葵花斬肉前朝事,不如今改獅子頭”。獅子頭一名便流傳至今。又如“文思豆腐”,用嫩豆腐絲與雞湯制作的羹,相傳為清代揚州天寧寺文思和尚首創,曾是滿漢全席的菜品之一。
其次,淮揚菜食材豐富、選料嚴格的特點也體現在很多菜名上。揚州自古就是品鮮食魚之地,包含“魚”的菜名多種多樣,如拆燴鰱魚頭、清蒸鰣魚、雙皮刀魚、春筍魚、松鼠鱖魚、炒鱔片、熗鱔尾等,充分體現了淮揚菜不僅根據時令、烹法選擇原料,對同一原料不同部位的選擇也很嚴謹。
再次,淮揚菜名常使用比喻、夸張、會意等修辭手法來刻畫菜肴形狀,反映精細的刀工和優美的造型,如獅子頭、蓑衣黃瓜、翠珠魚花、雪花豆腐、將軍過橋、水晶肴肉、千層油糕、翡翠燒賣等。
最后,淮揚菜名包含多種表示烹飪方法的詞,如扒燒整豬頭、清炒蝦仁、清蒸鰣魚、醋熘鱖魚、拆燴鰱魚頭、熗虎尾、原燜魚翅、燙干絲、大煮干絲的“燒、炒、蒸、熘、燴、熗、燜、燙、煮”等,反映了淮揚菜豐富而講究的烹飪方法。
中國菜名往往涉及菜品的原料、烹飪方法以及人名、地名、民俗等文化信息。根據《美食譯苑——中文菜單英文譯法》提出的菜名類型,將淮揚菜的命名方式分為以下五種。
2)以烹制方法為主,原料為輔。如扒燒整豬頭、拆燴鰱魚頭、原燜魚翅、清炒蝦仁、大煮干絲、清蒸鰣魚、醋熘鱖魚等。
3)以形狀、口感為主,原料為輔。如獅子頭、水晶肴肉、脆皮鴨方、千層油糕、翡翠燒賣、翠珠魚花、杏仁豆腐等。
4)以人名、地名為主,原料為輔,介紹菜肴的創始人或發源地、主配料及做法。如揚州炒飯、文思豆腐、黃橋燒餅、紅橋羊肉等。
5)體現中國餐飲文化。如全家福、霸王別姬等。
國內有學者通過研究日本料理名,指出日式菜的命名方式基本都是原料加烹飪法,修辭用語極少。日本有學者通過分析日本國內出版的中國菜譜,發現中國菜名的日語譯名也多用原料和烹飪方法表達,較少使用修辭手法。由此可見,日本人在命名菜肴時,重視菜名語言層面信息的傳達,命名方式簡潔明了;翻譯菜名時,多譯為原料加烹飪方法的形式,很少加入修辭手法,更少涉及文化信息。因此,淮揚菜名在日譯過程中存在著文化信息缺失的現象,淮揚菜歷史悠久、選料嚴格、制作精細、講究烹法等特點往往不能有效體現出來。翻譯菜名時應運用有效的策略解決這一問題,讓日語受眾理解并喜歡上淮揚菜,從而傳播揚州飲食文化。
韋努蒂(1995)提出“歸化”與“異化”兩種翻譯策略。歸化是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要求譯者向目的語讀者靠攏,采取目的語讀者所習慣的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內容。歸化策略增強淮揚菜名的可讀性和欣賞性,有助于日語受眾更好地理解。異化是以源語文化為歸宿,要求譯者向作者靠攏,采取相應于作者的源語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內容。異化策略考慮到中日文化差異,為日語受眾保留淮揚菜名的中國文化元素,反映揚州地方飲食特色。
歸化與異化是對立統一、相輔相成的。僅采用其中一種,大多數情況下不能完成翻譯。淮揚菜名日譯時,應該既不單純強調歸化,也不片面主張異化,而是該歸化的歸化,該異化的情形異化,應并用歸化與異化的融合化。
根據前文的命名方式,以主料為主、配料或配汁為輔的菜名及以烹制方法為主、原料為輔的菜名,表意明確,符合日式菜名的命名習慣,宜采用歸化翻譯策略,力求準確精煉,如蟹黃包「蟹ttfTh入り 」、韭黃雞絲春卷「黃 肉入り春ffi」、鹽水蝦「海老の味煮」、大煮干絲「切りの押し豆腐のうま煮」等。
以形狀、口感為主,原料為輔的菜名,也應采用歸化翻譯策略,并力求在譯文中將特定的形狀或口感體現出來,如獅子頭「 のようtí豚肉子」、水晶肴肉「水晶のようtíけ肉」、脆皮鴨方「のfhffkfhffkげ」、杏仁豆腐「ア モンドゼリ 」等。杏仁豆腐里并沒有豆腐,只是軟、滑、嫩的口感與豆腐相似,如果譯成「豆腐」會誤導受眾,譯成「ゼリ 」(膠狀食物)則可體現這種甜品的口感。
以人名、地名為主,原料為輔的菜名,體現原語特有的事物,宜采用異化翻譯策略,具體方法有音譯、借用原語詞匯、增加文字翻譯、意譯后加注等。音譯如ギョ ザ(餃子)、シュ マイ(燒麥)、チャンハン(炒飯)等發音和概念早已融入日語詞匯的菜名,借用原語詞匯的如文思豆腐(文思豆腐)、州チャ ハン(揚州炒飯)等。此外,在菜單或宣傳手冊上對其中的人名、地名、典故增加文字翻譯和注釋,由譯員或服務人員口頭介紹一些背后的歷史淵源,可增加日語受眾對特殊人名、地名、典故的興趣,從而宣傳揚州飲食文化。
還有一種體現中國餐飲文化的菜名,或蘊含地方民俗,或帶有吉祥、喜慶、富貴的寓意,如果僅如實譯出原料和烹飪方法,菜肴背后的文化信息就缺失了,如發財羅皮,譯成「菜入りffkらげの和え物」,雖完整介紹了原料(發菜和羅皮)及烹法(涼拌),但未涉及這道菜利用漢語同音異義形成的寓意。可采用意譯后加注的形式,說明中文“發菜”與“發財”諧音;再如全家福,在原料和烹法「肉だんごやtttffhめ、白菜tíどを入れft寄せ」之后,再補充「一家 の意味」,可使日語受眾體會到其中的美好寓意。
雖然增加文字翻譯、意譯后加注的方法能較好地體現菜名蘊含的文化內涵,但有時會顯得冗長,不符合菜名簡潔實用的原則。可通過菜單、宣傳手冊上的菜肴圖片,餐廳播放介紹菜肴的音視頻,擺放菜點模型等方式,使日語受眾獲得更為直觀的感受,以達到最佳的翻譯效果。
揚州作為“世界美食之都”,提高淮揚菜的國際知名度能夠更好地講述中國美食故事。淮揚菜名承載著數千年豐厚的揚州地方文化,翻譯淮揚菜名時應注重挖掘其特點和文化內涵,從語言和文化的雙重角度審視菜名的日譯方法,恰當使用歸化、異化的翻譯策略。這樣既能使日語受眾理解菜名的含義,又能保留揚州地方飲食文化特色,潤物細無聲地傳播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