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沈蓉 張寧(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
近年來,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飛速增長,對外貿易量也與日俱增。然而經濟發展的同時,對環境造成了破壞,碳排放總量居高不下,超過了世界的20%,引起了諸多環境問題。
高速的工業發展,大規模的產品生產,也帶來了一些問題。一方面,隨著產品大量外銷,中國國內生產也大幅增加,但是對國內消費的拉動作用有限。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因為資本和技術,接受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也接受了發達國家高污染的外遷企業進駐本地,造成污染主體空間轉移。同時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產品外銷大幅增加,增加了對化石能源的需求,排放大量溫室氣體。但是中國在近些年提出高質量發展后,環境治理技術才蓬勃發展,暫時還未跟上溫室氣體排放和環境污染的速度。本文研究了對外貿易對中國環境的影響,并進一步將碳排放作為環境影響中重要的一部分單獨探討,來尋求通過對我國外貿易增長方式和貿易結構的調整對優化環境質量的辦法。
本文基于中國省級的一些相關數據,從理論和實證的層面分析了中國對外貿易對環境質量和碳排放的影響。全文共分六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對相關的研究的回顧;第三部分是理論基礎;第四部分是研究設計和數據;第五部分是實證分析;第六部分結合本文結論提出政策建議。
對貿易和環境的理論研究主要是從經濟增長的角度出發。Grossman et.al. (1995)提出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指出經濟水平對環境污染的影響隨著發展階段的不同發生變化,經濟水平低時,經濟發展加劇環境污染,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再發展就會對環境起到正面效用[1]。貿易是經濟的一部分,可以推斷,貿易對環境的影響也在不同的階段呈現不同的方面。一方面,在貿易發展水平還不高時,主要是一些勞動力密集型和高耗能產業的產品貿易,在貿易形成規模的過程中,也帶來了很大的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Walter et.al. (1979)提出“污染天堂假說”,即發達國家為降低本土碳排放和環境污染,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高污染企業,將碳排放和環境污染進行了空間轉移[2]。另一方面,在貿易發展到一定程度后,經濟水平也達到了相應階段,人們解決了溫飽問題,更多地開始關注環境問題,對青山綠水、藍天白云有了更多需求,這時,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社會也具備了改善生態環境的技術、能力和資本。
目前國內學者關于貿易和環境的影響研究主要集中在實證研究上,得出的結論也不盡相同。張連眾等(2003)基于ACT模型,對中國2000年的省級數據進行回歸,從貿易的規模、技術、組成效應三個方面逐一分析對污染的影響,得出貿易對環境總的來說有正向影響,對外貿易有利于改進國內環境的結論[3]。莊惠明、趙春明等(2009)選取中國1981-2006年的數據進行計量回歸,發現中國貿易的環境效應均可以改善環境[4]。但是也有學者認為貿易為環境帶來的是負面效應。陳紹等(2010)認為貿易增長速度飛快,而其引致的技術進步速度與之還有距離,所以污染排放總額仍在上升[5]。唐劍等(2017)同樣基于中國省市面板數據,通過實證檢驗了這種負效應,并提出深化改革對外貿易制度的必要性和政策建議[6]。劉修巖等(2017)細化了空氣污染方面,從貿易開放度和貿易結構兩個角度探討貿易對不同空氣污染物排放的影響,結果顯示,貿易開放度對PM2.5無影響,但顯著減少二氧化硫排放;貿易結構變化過程之中,重工業比例增加會增加空氣污染程度,高新技術產業則相反[7]。
本文基于廣義最小二乘法(GLM)回歸,研究中國對外貿易對國內環境產生的影響,設回歸模型為:
其中,下標i代表省份,t代表年份;ER代表國內環境質量,用環境規制綜合指數表示;EXP代表對外貿易出口總量;IMP代表對外貿易進口總量;X表示控制變量;εit代表殘差項。
為進一步研究對外貿易各板塊對國內環境的影響,將對外貿易進行細化處理,建立以下兩個模型:
其中,GTE表示一般貿易出口額,GTI表示一般貿易出口額;TEIP代表來料加工裝配貿易出口額,TIIP代表來料加工裝配貿易進口額;TEFP代表進料加工貿易出口額,TIFP代表進料加工貿易進口額。
碳排放是環境質量評判中的重要內容,在對總體整體環境質量分析后,進一步對碳排放進行實證研究,模型如下:
1.被解釋變量
本文使用環境規制綜合指數來衡量環境質量。環境規制綜合指數越大,說明環境污染越嚴重,環境質量越差。本文從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獲取工業廢水、工業SO2、工業煙塵排放量數據,進行整理,參考任曉松的做法將三種排放量數據標準化處理,乘各自的權重后相加,求得環境規制綜合指數。具體測算方法如下:
進一步嚴重對碳排放的影響時,直接用各省份碳排放總量數據,此數據從中國碳核算數據庫獲取。
2.解釋變量
本文解釋變量為對外貿易規模,用對外貿易總量(IE)衡量。同時根據對外貿易方向劃分進口(IMP)和出口(EXP)并分別進行研究,根據對外貿易產品加工情況劃分為一般貿易(GT)、來料加工裝配貿易(TIP)、進料加工貿易(TFP)進行研究,分別用各自的出口額和進口額相加求得,數據均來自于各省統計年鑒。
3.控制變量
許多研究指出,環境研究還受到其他很多方面的影響,所以本文還引入了電力消耗量(EC)、貨運總量(HYL)、高新技術市場成交額(CJE)作為控制變量,使實證結果更具真實性。數據皆來自國家統計局。
根據海關總署的統計,中國出口額2021年已達21.7萬億元,位居世界第一,出口產品多樣,包含各類型農產品,電子信息和通信技術領域的通信產品,焦炭、鋼坯鐵合金等為主的鋼鐵產品,以煤為主的能源產品,汽車零部件,服裝和紡織品,陶瓷,建筑材料等。其中,最大的大類還屬機電產品。而中國進口的產品以芯片、銅、木材為主。工業產品中,集成電路、汽車整車和零部件、儀器儀表、顯示面板、計算機和零部件等進口量名列前茅。
進出口貿易商品的產地不同,相較于進口商品,出口商品在制作過程中對中國本土產生了更大影響,而進口商品更多的只涉及貿易運輸過程,大大減少對環境的影響。為驗證此種猜想,本文對進出口貿易額進行基準回歸,將環境規制綜合指數作為被解釋變量,進口額和出口額作為主要的解釋變量,進行基準回歸,得出初步結論。
本文使用Stata17來估計基準回歸模型,結果見表1。表格中列(1)-(2)依次引入出口貿易額和控制變量,所有變量皆做了取對數處理。表1第(1)列lnEXP的回歸系數是正向且高度統計顯著,表明出口貿易對環境質量有顯著的負面作用。列(2)引入控制變量后,lnEXP系數小幅下降,電力消耗系數為正,符合理論預期。表格中列(3)-(4)依次引入進口貿易額和控制變量,所有變量也做了取對數處理。第(3)列lnIMP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說明進口貿易額和環境規制綜合指數顯著正相關,表明進口貿易對環境質量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列(4)引入控制變量后,lnIMP系數小幅下降,電力消耗系數為正,符合理論預期。對比進出口貿易,lnEXP回歸系數大于lnIMP,很明顯,出口貿易對環境質量的負面影響比進口貿易大。
表1 進出口回歸結果
根據對外貿易產品加工情況,將對外貿易劃分為一般貿易、來料加工裝配貿易、進料加工貿易三種情況進行回歸討論。一般貿易是指擁有進出口經營權的企業單邊進口或出口貨物,是最普遍和基礎的貿易形式。來料加工裝配貿易則是進口原料或半成品,對其進行再加工后出口外銷,產品生產過程中部分或者全部制作過程在中國,購進原料或半成品和產品外銷是單獨的兩個貿易過程。進料加工貿易是指外商提供原料或半成品,由我方加工后交付,收取加工費的貿易形式。
進出口產品種類不同,產品生產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也不同,產品運輸方式的不同對環境的污染也不相同,所以對不同的貿易種類分別進行研究十分必要。本文對不同貿易方式的貿易額進行基準回歸,將環境規制綜合指數作為被解釋變量,一般貿易、來料加工裝配貿易、進料加工貿易的進口額和出口額作為主要的解釋變量,進行基準回歸,結果見表2。
表2 產品分類回歸結果
表2中列(1)-(2)依次引入一般貿易出口額、來料加工裝配貿易出口額、進料加工貿易出口額和控制變量,所有變量皆做了取對數處理。第(1)列lnGTE的回歸系數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一般貿易出口對環境質量有顯而易見的反向作用。lnTEFP的回歸系數在1%的水平下顯著為負,表明進料加工貿易出口對環境質量有顯著的正向作用。同時,來料加工裝配貿易對因變量沒有顯著的正向或負向影響作用。此外,一般貿易出口對環境質量的負向作用顯然大于進料加工貿易出口的正向作用,結合來看,符合前文得出的出口貿易整體對環境質量反向作用的結論。列(2)引入控制變量后,系數略有變化。列(3)-(4)依次引入一般貿易進口額、來料加工裝配貿易進口額、進料加工貿易進口額和控制變量。第(3)列lnGTI的回歸系數顯著為負,說明一般貿易進口和環境規制綜合指數顯著負相關,表明一般貿易進口對環境質量有顯著的正面作用。lnTIFP回歸系數在1%水平下顯著為正,進料加工貿易進口和環境質量負向相關,另外來料加工裝配貿易進口對環境只有微弱的影響。列(4)引入控制變量后,系數在合理范圍內略有變化。
碳排放是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過程中倍受影響的一項,同時對碳排放的控制也是保證環境質量中尤為重要的一環,所以本文進一步研究中國對外貿易對碳排放的影響,分為總出口、總進口、各出口貿易種類、各進口貿易總類4個方面,結果如表3所示。不難看出,出口和進口都會影響排放總量數額增加,并且出口對碳排放的影響更大。從貿易種類來看,一般貿易出口、一般貿易進口和進料加工進口顯著增加中國碳排放總量,而來料加工裝配貿易進出口都有效降低碳排放量,但是因為體量小等原因,降低幅度并不高。
表3 對碳排放量的回歸分析結果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對外貿易量與日俱增,但是環境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日趨嚴重。本文采用省際面板數據,通過對環境質量和進出口貿易進行回歸分析,研究中國對外貿易對國內環境的影響研究,得到主要結論: 本文認為,總體來說,對外貿易對中國環境質量有顯著的負面作用,同時增加國內碳排放量。但是來料加工裝配貿易對環境質量有顯著的優化作用,也顯著降低中國碳排放量。
由此建議,優化進出口貿易結構,推動產業結構和對外貿易結構轉型和升級,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推動進料加工裝配貿易普遍發展,提高制造業發展過程中的高科技含量,減少對資源和勞動力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