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佳航(中央民族大學)
截止到2022年8月,我國企業數量有5039萬戶,其中中小企業達到4800萬戶。中小企業提供了79.4%的企業就業崗位,擁有資產占總資產77.1%,營業收入占所有企業的68.2%。同時,中小企業擁有近64%的技術性專利、86%的產品生產,貢獻了我國近一半的稅收和60%的GDP。對我國經濟增長、穩定就業、加快科技創新具有重大的意義。但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一直存在。2020年僅有32.55%的中小企業貸款需求被滿足,貸款的成本約為大企業的2.3倍①。同時,近5年來中小企業貸款需求程度與銀行貸款審批程度一直有較大落差,如圖1所示②。
圖1 貸款需求指數與銀行貸款審批指數
鑒于此,本文將從理論和現實兩個角度解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探討互聯網對中小企業融資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造成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原因,在經濟學上大致有以下四種理論可以說明:
金融抑制論指的是政府對金融市場的過度干預,會阻礙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不利于國家經濟的增長。在資金融通的過程中,國家出于對風險因素的考量,金融中介機構偏向于給予風險低、穩定性高的大型企業發放貸款。而對于規模較小、穩定性低、抗風險能力弱的中小企業,較難獲得資金支持。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優質的中小企業的融資。
信息不對稱理論認為,如果交易雙方掌握的信息量不同,掌握信息多的一方將在交易中占優勢。在中小企業融資過程中,金融機構往往難以全方面了解中小企業的實際經營狀況,而中小企業對自己的經營信息了如指掌。部分中小企業利用自身的信息優勢對金融機構進行欺騙,以獲得更多融資,增加了金融機構的風險,故而金融機構提高利率以應對不確定性,使得中小企業融資成本上升。
格雷欣法則指出在交易的過程中,如果交易雙方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高價值的商品往往會被低價值的商品擠出市場。在融資市場中,金融機構為了彌補風險較高企業可能帶來的損失,對那些具有優勢信息的企業制定了較高的風險溢價。經營管理優秀的中小企業會因為較高的成本而放棄融資,使急需融資的高風險企業在市場中充斥。為進一步緩沖風險,金融機構再次提高融資價格。中小企業融資成本惡性攀升。
信貸配給理論認為,當市場中貸款的需求超過貸款的供給時,金融機構往往不會提高貸款的價格以追求供需平衡,反而會通過信貸配給的方式限制信貸的發放。運營條件良好,償債能力強的大型企業更容易受到金融機構的青睞。而中小企業因金融機構不愿意花費更多的調研企業成本、管理貸款成本和風險違約成本而失去融資機會。
盡管我國對金融市場進行改革,相繼在科創板和創業板實行了注冊制,一定程度拓寬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但通過股票和債券市場獲取融資的中小企業占比依舊較低。相較于股票和債券市場,從商業銀行獲得貸款的融資方式成為最多中小企業的選擇。盡管如此,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融資依舊不容樂觀。中小企業不僅獲得的額度相對較低,而且相對于大型企業獲得貸款難度更大。2017-2021年,大型企業能拿到主要商業銀行放貸總額的70%左右,而中小企業只能拿到30%左右③。同時,因為中小企業相應的信息披露不健全、透明度較低。商業銀行在發放貸款前,往往會對中小企業的貸款資格進行反復審查。貸款發放后,也會經常對相關企業進行回訪監督。
中小企業較高的融資成本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來源于信息不對稱。相對于大型企業,中小企業缺少規范的報表和穩定的業務結構。金融機構對其經營穩定性和償還債務能力無法準確判斷。因此,無論是IPO募股、發行企業債還是銀行貸款,金融機構都會對中小企業進行反復的測試和評估,產生的費用都蘊含在融資的成本中。另一方面,中小企業因為其規模的有限性,使得其抗風險能力較弱,信用等級偏低,風險溢價較高。
中小企業資金規模小,期限短主要也是有兩方面原因。首先,中小企業貸款以抵押貸款為主,但中小企業因自身規模較小,抵押物價值有限,抵押融資規模較小。而中小企業因為自身的屬性,取得不了較高的信用評級,信用貸款額度也處在較低水平。其次,金融機構因對風險的考量,往往會限制中小企業融資額度,并盡力縮短融資時間,以降低不確定性。
造成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以從內因和外因兩方面分析。
在影響中小企業融資的外因方面,可以劃分為以下三個部分:
我國的大型商業銀行往往偏向貸款給大型企業,而給予中小企業的貸款不僅數額低而且期限短。一旦經濟出現波動,商業銀行會減少對中小企業的放款額度。另外,貸款給中小企業的部分,商業銀行也傾向將貸款給中小企業中資本規模較大、現金流較為穩定的企業。那些急需資金發展的中小企業,因缺乏專門服務于中小企業的銀行機構而難以籌措資金。
盡管政府部門要求金融機構放寬對中小企業的貸款要求,但金融機構在放款上依舊起決定性作用。對中小企業是否放貸,金融機構管理者考慮這筆貸款的沉默成本,還需要考慮這筆貸款是否能收回。相比于中小企業,大企業無論資金安全性還是資金可收回性都高于中小企業。金融機構的管理人員,為自己業績考核的需要,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中小企業貸款規模,傾向對大型企業的支持。這也造成了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
隨著我國中小企業的數目快速增長,越來越需要高水平、多層次的金融市場來滿足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但在現實中對于中小企業來說,融資渠道依舊有限。在資本市場上,上交所和深交所有著較高的入門門檻,大多數中小企業無法達到,難以通過其市場進行股權、債券融資。而科創板、創業板和新三板盡管降低了企業融資難度,但對于中小企業來說依舊有較高融資標準。而中小企業經常使用的銀行貸款的融資模式,也面臨貸款難度大、金額低等一系列問題。總之,融資路徑不完善給中小企業帶來了融資的困難。
在影響中小企業融資的內因方面,可以劃分為以下三個部分:
1.企業規模小
中小企業的突出特點便是相較于大型企業來說資產規模、經營規模較小。這就導致中小企業抗擊風險能力較弱,使得融資的成本增加。同時,因為缺乏可用來抵押的優質資產,使得中小企業融資難度增加。
2.內部管理不完善,信息透明度不高
中小企業相較于大企業來說往往缺乏規范的管理流程和管理體系,管理理念薄弱、效率低。缺乏正規的財務報表,很少有評級公司主動給予評級。這些都給中小企業的融資帶來負面的影響。金融機構不得不花費金錢和精力去對相應的中小企業進項調研,以確定是否適合給予提供融資服務。這都增加了融資的成本,甚至打消金融機構的融資興趣。
3.缺乏對金融市場有效利用
我國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形成多層次的金融體系。盡管存在困難,中小企業依舊可以通過學習相關知識,來增強對現有金融市場有效利用。比如,通過學習相關的管理知識優化企業架構,規范企業報表,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對稱,便利于融資。還可以通過對企業合規性改造,使得企業獲得股權融資機會,為企業拓寬融資渠道。
互聯網金融的出現,憑借得天獨厚的信息優勢,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提供了新的選擇。互聯網所帶來的機遇主要的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互聯網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方式可以對中小企業在使用網絡所產生的數據進行分析,從而得出中小企業的全面畫像,降低了金融機構對企業的信息不對稱。也可以通過行為分析為企業找尋到最適合的融資方式和最匹配的金融機構,降低了企業對金融機構的信息不對稱性。同時,還可以通過金融機構間的信息共享,使得金融機構對企業每一筆融資的使用有了全面認識,降低了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不確定性。
互聯網的應用可以使中小企業在融資的時候降低成本,主要是通過以下三個方面實現。首先,通過互聯網的流程化、標準化操作能夠簡化融資時流程,減少相關流程中不必要的費用支出。其次,流程化和標準化的操作減少了融資款項審批所需要的時間,加快了對中小企業的放款,這解決了急需用錢的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最后,金融機構可以通過互聯網對中小企業資金的使用進行實時監督,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監督質量,減低損失的風險。
金融市場的不完善,使得中小企業融資的可選擇性受限。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大量新型融資方式得以出現:P2P平臺融資、眾籌模式、小額信貸等。結合大數據對中小企業特征進行刻畫,可以根據不同企業的特征,為中小企業提供個性化融資建議和融資方式,降低了金融市場不完善對中小企業融資帶來的阻力。
優秀的企業管理方案不僅可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還可以促進企業長足發展。互聯網金融技術可以對企業中各個工作流程進項監督,根據相應的數據分析,找到最佳的管理方案。同時,通過互聯網加強了各部門之間的交流,能夠及時對突發情況給予應對。良好的管理和詳盡的數據支持,有利于增加中小企業業務的穩定性,降低融資的難度。
中小企業的融資困難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得到了初步的緩解。但從我國目前的互聯網發展狀況來看,由于經驗不足和管理制度不到位,導致互聯網在促進中小企業融資時也存在一些問題。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互聯網金融建設仍處于初級階段,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還不夠完善。盡管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迅猛,但中小企業依舊以傳統的融資觀念和法律約束來看待互聯網金融。約束傳統金融行業的法律法規,在某些方面已無法良好地契合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傳統的金融法律法規在互聯網金融應用上存在漏洞和空白。這使得一些運行不規范的企業有機可乘,造成互聯網金融的信任危機。
在現有的互聯網體系下,由于缺少相關部門的監管和指導,使得中小企業大數據的產生和使用較為混亂,影響了信息評估機制,損害了大眾對互聯網金融機構的信心。
在現有的互聯網基礎上,被動監測數據有限,大量數據還需要由中小企業主動提供。部分企業對數據的準確性、真實性的認識不足,故意對重要數據瞞報、錯報,降低了信息評估機制的準確性。同時互聯網金融還處于初級階段,部分互聯網金融技術依舊壟斷在少數的金融機構中。有少部分機構利用技術壟斷串通中小企業尋找互聯網金融中的數據漏洞進行偷稅漏稅、非法套利等違法行為,嚴重損害他人利益,更損傷互聯網數據的信用和使用者的信心。
我國互聯網與金融的結合還處于早期階段,對相應的互聯網金融人才認識還不充分,存在著多方面的誤解。對于監管層面來說,應認識到人才對互聯網金融監管的重要意義。監管不僅需要相應的監管執法人員,更需要懂相關技術的復合型人才。通過這些人才能理解和應對各種利用技術手段擾亂互聯網金融市場的行為。對于金融機構來說,大量互聯網金融人才是建立和維護互聯網金融設施的保障。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只有擁有相關互聯網金融人才才能更好地理解各個金融機構的融資偏好,便于獲得更具性價比的融資模式。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對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具有重大意義,但互聯網金融發展所帶來得挑戰亦不能忽視。因此,通過互聯網金融改善中小企業融資可以通過以下建議來應對其所帶來的挑戰:
首先,要總體布局,兼顧各方主體的利益訴求。從法律主體、核準機制、退出機制等方面做出法律體系總設計。其次,從保護消費者權益、維護信息網絡體系安全高效等方面構筑相應的法律條文。最后,要認識到法律發展的動態過程,不斷改進優化,使法律法規更好地維護互聯網金融各方的利益,并促進互聯網金融的發展。
互聯網金融為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思路。但缺乏監管的互聯網金融勢必會對中小企業融資造成不利影響。又因為互聯網金融的金融屬性,如果不加以監管,甚至會發生不利于金融穩定的行為。為此,應對互聯網金融進行全方位的監督。首先,從國家層面應設置相關的監督的法律法規。其次,監管部門要加大監管力度,嚴厲打擊違法亂紀行為。最后,要成立行業協會,使之成為行業自律機構,對整個行業起到自律監督的作用。
應加強對金融、互聯網方面的人才培養。積極與高校合作,培養專業性的互聯網金融人才,使其在市場監管、平臺構建、金融機構創新和中小企業互聯網融資等方面更好地服務于互聯網金融。同時,也要加強對互聯網金融市場相關人員的培訓。使更多參與者了解互聯網金融,使用互聯網金融,擴大互聯網金融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影響力。
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是我國稅收的重要來源,保障就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創新的中堅力量,經濟的重要支柱。但融資難、融資貴制約了中小企業的發展。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為中小企業的融資開創了新的渠道。積極引導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對于促進中小企業進一步發展,進而促進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有重大意義。
注釋
①數據來自人民銀行
②企業貸款需求指數:反映銀行家對企業貸款需求情況判斷的擴散指數。銀行貸款審批指數:反映銀行家對貸款審批條件松緊的擴散指數。
③根據各大銀行的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