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影 賀錦江(浙江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隨著互聯網技術和數字化技術的深入,企業的創新創業活動逐漸增加,創新活動一方面雖能提升企業的創新績效,但創新一詞往往意味著對原有的商業模式和行業內既有的規定、規則進行突破,換言之,創新的企業通常需要突破現有的一些制度框架。在互聯網和數字化的加持之下,企業成為社會創新的重要主體。比如說,新產品的涌現,如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等新產品出現需要企業的大力推廣,企業在推廣新產品的過程中會面臨新產品所帶來的制度創新,比如,自動駕駛功能,它是產品本身帶來的新事物,但也給駕駛行業帶來了挑戰,是對原有汽車行業的一種制度挑戰。除此之外,新產品的涌現也會帶來相應的社會問題,導致政府不得不針對新行業制定相關新的法律法規,如自動駕駛帶來的駕駛安全問題等。因此,在數字化背景下,企業作為創新主體,會帶來一定的制度壓力,而這種制度壓力也會給企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挑戰。
數字化背景下的制度壓力對企業而言,比傳統背景下的制度壓力會更大。具體而言,在數字化背景下,企業的作用會被最大限度地放大,企業作為社會中非常重要的創新主體,本身會受到環境的巨大影響,因此,也會面臨極大的制度壓力挑戰。對于企業而言,受到的制度壓力包括多維度的制度壓力,而這種制度壓力往往是組織與環境之間的共同作用所產生。從制度理論的同構思路來講,組織需要應對外部的制度環境,并根據外部的制度環境及時通過不同的方式改變或調整組織策略,比如,通過結構分離的方式,通過拆解組織不同部分的方式,在此基礎上,不同的部分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以應對,該方式下企業需要建構不同的組織結構以應對不同的外部制度壓力和制度壓力的反饋主體,這對企業本身提出了較大的挑戰。
總而言之,互聯網和數字化背景下,企業作為市場中最為重要的創新主體,是推動社會創新和經濟發展的重要組織,往往承擔著更大的創新責任。為此,數字化背景下企業主體在成長過程中面臨著比傳統環境更嚴峻的外部環境,使得企業需要花費更多的注意力以解決外部制度環境帶來的壓力。然而,數字化背景下的企業所需應對的制度壓力雖越來越復雜,但數字技術為企業應對復雜的外部制度環境提供了助力,企業可以依托于數字技術對制度環境進行應對,如數字化具有涉及范圍廣的特點,尤其是互聯網的跨地域、跨時空特征,企業的地域限制和時間限制被打破,大范圍的數字化技術,能夠給企業帶來更多的用戶參與,如電商平臺,帶動了非常多的消費者,這是由于線上直播、網購等形式與傳統的消費形式不同,此方式更能夠帶動用戶消費,從而使得最后的銷量呈現指數式增長,這與以前存在非常大的不同。因此,企業通過用戶基礎,可以更大程度地去應對外部的制度壓力,如企業可以通過培養用戶的習慣,進而聯合用戶一起創造新的業務,典型如網約車行業、共享單車等依托于互聯網、數字化技術的新興行業。
企業面臨的制度壓力是多維度的,實踐中對制度壓力的看法通常根據不同的主體進行識別反饋,即不同的主體有不同的合法性來源,需關注不同的制度壓力。比如,企業通常會通過增加一些公益事業來獲得政府的認可或通過建立政治關聯,來提升自己被政府認可的機會,以此應對政府帶來的制度壓力。而對于市場用戶,由于企業將市場作為企業獲取市場占有率或是獲得生存機會非常重要的對象,企業通常會選擇單獨處理,比如,通過滿足用戶的多元需求,或者是獲得用戶的肯定來實現自身的合法性生存機會,以此從市場里獲取用戶的認可度。
與實踐層面相對應的是,理論層面也有諸多學者對制度壓力本身進行分維度討論,這可以追溯到制度理論對合法性的分類,按照Scott(1995)的分類思維,合法性本身可以分成規制合法性、規范合法性和認知合法性,對此,按照合法性的分類,制度壓力可被區分為規制壓力、規范壓力和認知壓力。其中規制合法性強調政治的強制性約束,包括政府的法律、法令;規范合法性強調組織與社會規范、價值觀的一致性;認知合法性強調組織被社會廣泛接受的并認為理所當然的程度(Scott,1995)。盡管后續諸多學者也在其基礎上進行了其他方式的劃分,但總體依然遵循以上三個維度的劃分依據,具體三維度的劃分依據如表1所示。
表1 制度的三大支柱框架
基于上述的研究基礎,本文在討論制度壓力的多維度分析框架時,也遵循上述思路,在此基礎上考察外部制度環境為企業帶來的壓力。從規制壓力、規范壓力和認知壓力三維度出發的外部制度框架研究,具有較高的理論基礎和現實意義,同時也為制度環境這一構念的解構提供了依據。為此,本文的制度環境解構也從上述三個維度進行。
此外,已有研究對組織的行為響應分析不單單聚焦于組織的外部情境和特征,部分學者也對個體和組織層面的特征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從個體層面來看,已有研究從高管或者創業者的特征出發,如性格更專職的高管在做企業決策時會更迅速,對外部的反饋也會更強烈(張慧,黃群慧,2022),有家庭的高管在做決策時會更考慮員工的心理因素等,高管或創業者的個體經歷也會影響著企業的最終決策,如高管的背景,具有不同類型企業的工作經歷等,這些經驗都會影響企業最后的戰略選擇,除此之外,已有研究也從高管團隊層面進行分析,例如,在高管團隊異質性的討論中,分析了高管團隊學歷背景異質性、性別異質性等多元化因素對企業決策的影響。上述因素分析都有助于本文從高管或者創業者的個體層面分析企業的策略應對,最后形成整體的分析框架。
從組織層面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從組織特征展開,如不同的組織結構,從科層制和扁平化等角度分析組織結構對企業決策帶來的不同影響,將組織特征劃分成結構特征、情境特征、領導特征等,進而從企業決策的雙元性德國展開對企業決策的討論;第二,也有研究從組織的類型展開,如傳統企業結構、平臺化企業結構等方面討論不同企業類型對企業決策的影響,或從組織的所有權性質進行討論,比如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在應對外部環境的差異性等;第三,從組織內部進行討論,區分家族企業和非家族企業之間的差異,認為家族企業的內部公司治理結構對企業的決策會有較為深遠的影響(李新春等,2020)。為此,組織層面的相關研究為本文的分析提供了諸多基礎,也為本文從整體上架構組態分析的思路提供了依據。
已有研究對制度壓力的討論通常是單維度的,往往從某一個維度對企業需要應對的制度壓力進行討論和分析。從規制壓力維度上,討論企業如何通過和政府建立政治關聯來減少自己的規制壓力,或者企業如何通過建立產業聯盟等方式,對某一個行業進行創新,最后形成新的場域,并促使政府出臺相應的法規、政策等,使得某一個領域逐漸成熟,進而緩解規制壓力;從規范壓力維度上,討論企業如何對現有行業進行重構,在數字化背景下,由于數字化帶來的行業變革使得行業主導的規范會被再次顛覆,現有的行業內競爭格局也會被不斷地打破、重構,產業革命的發生影響每一個行業,進而對行業內的所有企業都產生重大影響,比如,行業內的龍頭企業可能會面臨市場的萎縮,生產方式的轉變,而許多的中小企業可以根據數字化技術不斷的彎道超車,從小企業逐漸成長為行業內重要企業。因此,企業需要及時關注數字化帶來的行業變革。目前,平臺化的建設如火如荼,許多行業都誕生了影響企業發展的平臺,為行業內的其他企業提供基礎設施,盡管從實踐層面來看,大企業成為平臺建設的主導,但也不可否認的是,中小企業也可以趁此抓住機會,發揮自己的特長,特別是在行業知識要求不高的行業里,已經有許多中小企業開始嶄露頭角,逐漸成長為行業內重要的平臺支撐。
從認知壓力維度上,已有研究多從市場營銷的角度進行分析,關注企業對用戶的影響以及用戶對企業的認可。市場認知對企業來說至關重要,企業只有獲得了市場認可,才有機會獲得盈利,進而獲得生存機會。因此,企業都異常注重市場的變化和發展趨勢。在數字化背景下,市場認知變的越來越多元,用戶已經不是以前的賣方市場,隨著用戶需求的多樣化,企業已經無法滿足其多樣化需求,為此,無論是實踐層面,還是理論層面,都越來越關注企業和用戶之間的共創,即用戶如何參與到產品開發的過程當中來。由于用戶是市場主體之一,不能僅僅扮演著購買和使用產品、服務角色,而是更需要走向前端,進入到產品的開發過程。因此,用戶的認知也在數字化背景的推動下不斷發生演變。
與以往從單一維度看待制度壓力的三個維度研究不同,本文更關注三個維度的整體性,從scott提出這三個維度開始,規制、規范和認知不斷地被學者引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三個維度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和完整性。為此,把三個維度單獨進行討論,忽略三個維度之間的關聯性,顯然不符合框架提出的初衷。事實上,三個維度之間的關系已經在實踐中有所體現。例如,在新興的互聯網發展行業,政府的政策往往是跟著用戶反饋來提出,這是由于電商行業發展初期,相關問題還未顯現出來,當不斷發展實現一定規模之后,才會有越來越多的問題爆發出來,隨著大量用戶對假貨、產品質量等問題的反饋,政府不得不關注到這一問題,并同時出臺相應的政策。由此來看,規制制度壓力受到了認知制度壓力的影響。因此,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三維度之間并不是完全獨立,需要從系統的視角融合三維度之間的制度壓力,并從整體出發進行統一考慮。
本文構建了企業面臨制度壓力的組態分析框架,與前述單維度的研究思路不同,本文將個體維度和制度維度的分析納入一個研究框架中進行討論,試圖從系統性的角度對企業如何應對數字化帶來的制度壓力做有效的解釋。本文的組態分析框架遵循管理學研究過程中涌現出來的組態思維。組態思維和以前的因果研究存在不同,以往的因果關系研究多考慮的是一因一果,即考察的是單一的影響因素對企業行為或者企業績效帶來的結果。盡管有學者從不同維度進行分析,如個體維度的管理者特質(背景、經歷、經驗等),組織的特征(組織規模、組織結構類型等),外部制度環境(規制壓力、規范壓力和認知壓力等),但從以往研究的文獻分析中看,存在的理論鴻溝是以往研究都是單一維度的分析,忽略了管理結果往往是多因一果導致的,也就是說多種因素之間會相互作用、補充,從而影響管理的結果,例如,管理者個體的決策和組織層面、制度環境層面的特征存在顯著的關系,即個體的決策沒有辦法脫離于制度環境獨立存在。與組織和環境的經典文獻保持一致,本文的觀點同樣認為組織是存在于環境之中的,組織既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又會對環境本身產生影響,組織中的任一主體都沒有辦法獨立于環境存在,因此,個體或者組織的決策都深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外部環境的文化、氛圍等方面都會影響個體的認知、想法,以及組織層面的結構框架等。為此,三者之間是存在一定內在聯系的。
綜上,本文從企業應對制度壓力的多種角度出發,構建起整體的分析框架,以期對企業應對環境的理論框架產生相關的作用。具體的組態分析框架圖如圖1所示。
圖1 組態分析思路
在該框架里,本文從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面構建起了管理者如何選擇應對制度壓力的策略和方式,對于管理者而言,在做戰略選擇決策時,需要重點考慮這三個維度的選擇。對企業而言,由于三個層面的影響都是同時存在的,進行戰略決策需要整體考慮三個維度。
以往研究主要重點關注環境層面的三個維度對企業應對策略的影響,本文認為企業應對制度壓力的考量需要考慮個體層面和組織層面的變量。個體層面可以考慮管理者學歷背景、工作經驗、領導風格等特征,組織層面可以關注組織規模、組織結構類型、組織所有權性質等特征,從而與環境層面的三個因素形成互補。除此之外,本文認為還需要從組態思維出發,考察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維度對企業戰略決策的影響,通過多因一果和組態分析思路,為企業應對外部的制度壓力提供一個整體性的框架。
本文系統地回顧了企業面臨制度壓力的應對策略,從以往經典環境層面的三個維度出發,提出企業在應對制度壓力時,需要考慮個體層面和組織層面的特征,并構建起系統性的研究框架,為回答企業如何應對外部制度壓力提供了參考。這是由于數字化背景下,企業面臨的制度環境更為復雜,企業需要從多維度整體考慮如何應對制度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