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上有難吃的飯,沒有難喝的茶。這茶一“吃起”,龍門陣就擺起。
成都天府新區永興街道的丹土村(地),又名復興村(場)、俗稱“單土地”,也叫“擔土地”——舊時丹土地及周邊有數十座陶窯,村民擔上做壇罐主料的紅色泥巴賣給陶窯,就可以換點到丹土地街五市購物的銀子。
丹土村,位于成都市正南方向,距市中心約40公里處,地處龍泉山脈中段金花山腳下,屬天府新區東山丘陵區,是典型的農業村。村上有一個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同治龍窯(《成都市第十七批歷史建筑保護名錄》2020年7月13日)。
同治龍窯,俗稱“壇罐窯”,建于清同治年間,原窯早已坍塌廢棄,后按老窯的規模及樣式重建,其依山勢斜坡用黃土泥磚砌成。龍窯長約60米,寬約11米,頂高約五米,分窯頭、窯床、窯尾三部分,窯頭是燒窯的大火膛,窯床兩邊是幾十個燒制陶器的窯倉,窯尾就是煙囪,龍窯的窯尾并排著三根大煙囪,有頭有尾形狀似龍俯臥,龍窯也因此而得名。
龍窯早期是官窯,歷代更迭,后逐漸演變成民窯。同治龍窯以生產民用陶器和景觀陶為主,據說過去老成都人家家戶戶做泡菜的壇子,十之八九出自同治龍窯,傳統民間手工陶更顯得彌足珍貴。
有游客劉志孺先生詩云:“龍窯古巷迭丹崖,板閣庭堂寧卷懷。夕往游商行賈踵,嘆今淅瀝夢宵徘?!?/p>
官窯也罷,民窯也罷,中華傳統技藝流傳下來就好。
在丹土地160年歷史的窯口,擺擺龍門陣,喝喝紅白茶,你就知道老永興老丹土場的掌故與味道。歷盡滄桑,殘破古舊,也會帶來一種美,傳承與光大,推陳與出新,這條老街就會給后人留下更多的念想,這是一種追求,這是一種守望。這條街的石板路盡管只有200米,可到處擺著說不盡的龍門陣,總有一天,窯口的壇壇罐罐將擺滿這老街古鋪,把延續明清的攤子,可就扯大了,扯圓了。
古人云:“千秋古道丹土熱,一鳴神采同治窯?!背啥嫉ね恋剡@旱碼頭,曾經的土地廟、窯王廟、古戲臺“鴻爪留痕”;茶鋪(茶棚子)、客棧、豆花飯、回鍋肉、東山豆腐絲,葉氏高架手工面留下“今日閑條”(舊時“扯閑條”是“擺龍門陣”的另一種叫法)。
聊天、說山海經、拉閑、瞎侃,扯把子、擺排子,這龍門陣不叫“說”,也不叫“講”,而叫“擺”,還可以叫“吹”或“扯”,這就是成都人龍門陣的妙處。據說古代十大陣法中并沒有“龍門陣”,龍頭龍尾就沒有幾個人見過。信不信由你,可這說不說怎么由得著你呢?
這是一種追求,這是一種守望,在丹土地的人們心中,永遠相信,這世上有難吃的飯,沒有難喝的茶。這茶一“吃起”,龍門陣就擺起,正如游客楊(顯根)先生所言:“古窯小巷丹土地,老街民宅書卷氣。明清商賈多云集, 而今閑適少人居?!?/p>
丹土民謠
講述人/黃成章(已故)、劉國春、廖策、余應德、張維東等
記錄整理/楊啟銀 楊顯德
丹土地,
場不大,
過去的道路是石板道。
說管轄,
兩交界,
華陽仁壽各半邊。
說道路,
是要道,
仁壽簡陽必報道。
說旅店,
好幾個,
過往行人客伙多。
到夜晚,
非常火,
遍地點的是燈盞火。
菜油燈,
不大亮,
鴉片鬼在到處晃。
打紙牌,
搓麻將,
色子碗碗響叮當。
一二三,
鎮上靠,
贏了錢就抱起跑。
半夜過,
三更了,
楊打更的鑼鑼兒團轉響。
大門關,
柵門上,
謹防棒客把門敲。
說周圍,
風景好,
柏樹松樹遍地長。
說樹大,
要話說,
三個人牽手都圍不過。
說長相,
像一把傘,
多遠看到如蔽天蓋日那一般。
豬市壩,
柴市壩,
樹子市場擺一壩。
菜市上,
魚市上,
叫花子上街到處要。
土藍布,
白衣裳,
白帕子包在腦殼上。
光腳板,
粗草鞋,
擔土路上跑得快。
扁擔粗,
腰桿硬,
兩百斤擔一肩扛。
主街上,
壇罐多,
批發零售七縣商。
葉掛面,
豆花飯,
過往行人看川戲。
吃跟斗酒,
吃紅白茶,
再說協合藥鋪“救死扶傷”的神話。
拜土地公,
祭窯王,
復興場上擺窯匠扯閑商。
單土俗,
單土話,
丹土富甲東山傳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