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海一家三代人信守承諾、堅守道義、慎終如始,只因和紅軍有過一個約定。
在四川省雅安市漢源縣宜東鎮的一個偏遠山村,有一家人默默守護以數字為墓志銘的12座紅軍墓86年之久,深受當地群眾稱贊和敬佩。
深夜敲門" 紅軍請老鄉幫忙埋葬戰友
在當地政府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記者一行在漢源縣宜東鎮富鄉村的一處山丘上,見到了楊興海。見有人來,他停下手里的活,拍掉身上的泥土,黝黑的臉上掛著笑容和大伙兒打招呼。
“就在這里。”他指著面前幾塊不起眼的石頭說:“我們當地人叫這里‘十二墳地’,但少有人知墓里埋的是誰,不過我爺爺楊文福知道,這里埋的其實是犧牲的紅軍戰士。”順著他的指引,可以看到矗立在花椒林里的幾塊石頭上刻有“八號”“十號”“十二號”等字。
楊興海介紹,1935年6月初的一個晚上,他的爺爺楊文福被一陣“咚咚咚”的敲門聲吵醒。開門后,幾個打著綁腿的年輕人介紹自己是紅軍,并稱之前打坭頭鎮(今漢源縣宜東鎮)犧牲了好幾個戰友,想麻煩他找個地方幫忙埋葬戰友。“爺爺是石匠,答應了下來。”楊興海說,爺爺帶著紅軍在當地的墳地找了一處隱蔽的位置,埋葬了12位犧牲戰士。
“當時怕被敵人發現,碑上沒有留名,只刻了數字。”楊興海說,爺爺找來家里大大小小的石料,從“一號”刻到“十二號”,將這些碑立在墳頭上。那個年代,少有人去墳山,雖然憑空冒出12座墳,但也沒引起村民注意。
信守承諾" 不計回報
1950年,漢源解放。在舉鎮同慶的熱鬧歡樂氛圍中,楊文福站在村里的山頭上望了很久,沒有等到熟悉的紅軍身影歸來,內心不免有些落寞。
在如火如荼的土地改革運動的春風里,楊文福一家分到了三畝多的土地。為了繼續履行自己答應紅軍的承諾,更好地守護那12座紅軍墓,楊文福毫不猶豫地要了其他村民都嫌棄的那塊埋葬著紅軍戰士的荒冢地。妻子感到非常驚訝,責怪他不僅沒去爭取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的土地,反而選擇了一塊離家遙遠、掩埋死人的撂荒地。
考慮到時代已然轉變,楊文福便趁著分地這個時機,一五一十地向妻子吐露了15年前那個夜晚發生的往事。妻子聽后,潸然淚下,這才體會到了丈夫的用心良苦。楊文福還叮囑道,以后紅軍墓周圍就不要種植作物,不能打擾到埋葬在那里的紅軍英魂。妻子欣然同意,每年清明還會陪著丈夫到紅軍墓前燒上幾沓紙錢。
默默守護" 不求名利
1972年,聽說解放軍的部隊要經過宜東鎮,楊文福興奮地跑上街去,可惜還是沒有找到當年那些熟悉的面孔。盡管沒有等來那些紅軍將士,楊文福還是依舊經常會去紅軍墓前同長眠于此的紅軍戰士說說話、敘敘舊,每年清明還是會帶著家人前去點幾炷香、燒幾沓紙。
20世紀80年代,聽村里人說有外鄉人在紅軍墓前祭掃,年過六旬的楊文福馬上喊上兒子趕過去看,卻是只見香蠟紙錢不見人。楊文福心生悲哀,隱隱感覺自己再也等不到那些熟悉的陌生人了。
1986年,守護這12座紅軍墓大半輩子的楊文福去世。離世前,他叮囑家人把他安葬在距紅軍墓不遠的地方,繼續履行和紅軍的約定。
由于從小深受父親的教誨和熏陶,楊興海的父親楊國友接過父親的衣缽,成為了第二代紅軍墓守護者。為了完成父親生前的心愿,楊國友一邊像父親一樣堅持每年掃墓、祭祀,一邊不忘四處打聽當年那支紅軍隊伍的消息,但依舊還是沒有半點音訊。
前些年,楊國友也帶著遺憾去世了,像父親一樣,他也被埋葬在紅軍墓旁邊,陪著長眠于此將近百年的紅軍戰士,繼續履行著那份歷久彌堅的承諾,等待著當年離開的那些紅軍再次踏上這片土地。
“沒有紅軍二萬五千里的長征,就不會有后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革命火種,也就不會有我們今天來之不易的新中國。”楊興海說,在家庭環境的影響帶動下,他從小就敬仰革命先烈,尤其和看著自己長大的十二位紅軍英烈有著深厚的感情。“爺爺和父親為我樹立起了光榮的榜樣,我還是會像他們一樣,經常前去看望紅軍英烈,向他們講述我們后人今天生逢的繁華盛世,享受的幸福生活。”
“他們在異鄉待了太久。”楊興海說,雖然家人一直在細心看護,但由于歷史等原因,當年的12個石碑,現在僅存3個,“希望能為他們找到親人,或者建一座烈士陵園,讓更多的人知道他們,知道紅軍故事,學習先輩們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