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我最牽掛、最向往的地方當屬四川阿壩了,因為它是我兒的第二故鄉——他在阿壩當武警,還因為那里有一份我喜歡的文學雜志《草地》。
自小我就很喜歡文學,1987年師范畢業后,我被安排到一所中學教語文,每年都會訂閱幾種文學報刊,《草地》雜志自然是知道的,只是在如林的文學報刊中眼花繚亂,失之交臂罷了。2021年3月,大學畢業的兒子應征入伍到四川阿壩,如夢方醒,“阿壩”“草地”等字眼立即跳在眼前,作為“軍迷”“文學迷”,我雖不曾去過,但心里早就記住那里的四大名人:老紅軍、原四川省委書記天寶,著名作家阿來,“5.12”飛行員烈士邱光華,著名演員、周恩來的扮演者劉勁。部隊訓練很忙很苦,周末才能與孩子簡單通話,思念之情與日俱增。除關注部隊公眾號外,我還常常上網了解阿壩的自然地理、風土人情,《草地》雜志自然躍入眼底。迫不及待,立即從網上購得一期,樸實、大方、清新的雜志讓我愛不釋手,11月初訂閱報刊,毫不猶豫地增加了《草地》。
2022年第1期《草地》收到后,我如同見到兒子一樣高興,有種“天涯若比鄰”之感,我將此感電話告知兒子,他說:“老爸真是個有心人啊!心跟著我到了阿壩。”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草地》已辦了238期,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我立即打電話到編輯部詢問是否出過選本,電話是一個姓石的編輯接的,在電話交流中我得知《草地》雜志曾經出過一本散文集。我征詢能否花錢買一本。編輯回答:“不要錢,謝謝你喜歡《草地》雜志。您給個地址,過幾天我寄給您。”十幾天后,書到了,叫《春天記》,為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而出的散文選集。當晚與兒子視頻通話,我將書拿在手中讓他看,幸福地說:“此書是你所在地《草地》雜志編輯贈送的。”兒子也受到我激動之情的感染,笑嘻嘻地說:“阿壩人就是這么熱情好客,等你有空了就來阿壩州看看。”
當高中老師太忙了,加之計劃要看的書多,訂閱的報刊多,《春天記》放在書桌上,雖然每天都看得見,但一放竟四月之久,兒子曾問我:“老爸,《春天記》看完了嗎?”兒子的話是提醒,更是“催化劑”,7月中旬一放假我就翻開《春天記》,認認真真,每篇文章均細讀兩遍,且勾畫妙語佳句,還做了摘抄筆記,一個半月終于讀完,總的感覺是:幸福閱讀的一月半,感動的一月半,心馳神往的一月半。
《春天記》共收錄了74篇散文,38.5萬字,作者既有我熟悉的名家阿來、蔣子龍、裘山山、劉志成、牛放、阿貝爾、楊獻平等,也有許多不熟悉的陌生人。選文內容大多為阿壩的人事景物,還兼顧其他。篇幅既有洋洋灑灑的萬字文,也有短小精悍的千字文,用一句話來形容可謂群英薈萃,精彩紛呈。從選集中,可看出《草地》雜志的大方與大氣,既不厚名家又不薄新人的辦刊理念。
近十年苦讀了幾十本各種散文選本,逐漸養成了一種“眼高手低”的挑剔眼光,習慣再選一遍,認為好的文章都會標注符號,印象中《春天記》是我打上記號比例最多的一本書,一共打了29篇啊!掩卷沉思,流連忘返:《春天記》《兩個白馬寨》《阿壩高原》《若爾蓋的記憶碎片》《童年馬爾康》《雪域高原小江南》等寫景美文,神采飛揚,如臨其境,讓我神往;《視死如山》《先把一個日子過好》《母親的曙光縫紉社》《舞蹈在狂流中的生命》《地震中那個叫兩河口的地方》《寄錢的乞丐》等敘事美文,情真意切,如見其人,讓我感動;《土地,生存的夢與魘》《石榴花,美麗的花》《糍粑飄香的地方,是故鄉》等狀物美文,生動細致,如在眼前,讓我心醉……
從《草地》雜志和《春天記》中,我隨作者戴哈達、品青稞酒、賞鍋莊舞、聽羌笛、過羌年,隨他們游覽九寨溝、米亞羅、熱爾大草原等景區,更隨他們見證了阿壩高原翻天覆地的變化,心中無比幸福與自豪。作為軍屬,我為兒子的第二故鄉祝福:祝福阿壩人民的小康之路越走越寬,越走越遠,幸福生活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兒子當兵快兩年了,我想沐浴著阿壩高原的燦爛陽光,呼吸著阿壩高原的清爽空氣,營養著阿壩高原的水糧果蔬的兒子一定是健康、陽光的,更是成熟、勇敢的。謝謝勤勞、善良、偉大的阿壩人民!
謝謝《草地》編輯給我的《春天記》,有緣之書,當倍加珍惜,一定妥善保管。
本欄目責任編校:石曉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