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用火箭筒炸過敵人坦克的老志愿兵,一個打井灌溉全村的老書記,一個近七十年黨齡的老黨員……這是一個為老百姓謀幸福的人。
熱血男兒入軍營
1931年1月,董崇發出生于綿竹縣富新鎮上庵村一個普通貧雇農家庭。除了父母而外,家里還有一個哥哥。1949年12月25日,綿竹縣和平解放,按照上級部署,綿竹縣在1950年1月4日成立了綿竹縣委,1月5日在綿竹縣城的祥符寺前廣場召開了慶祝綿竹解放暨人民政府成立大會。參加大會的有城鄉上萬群眾,全場四周貼滿了“擁護共產黨,歡迎解放軍”“慶祝綿竹縣人民政府成立”的大幅標語。
緊接著,綿竹縣人民政府派出工作隊宣傳貫徹執行新解放區的方針政策,利用原鄉保甲人員推動各項行政工作,同時開展征兵工作。在富新鎮上庵村,19歲的董崇發聽說解放軍在征兵,一心向往軍營生活的他在征得父母同意后,毅然報了名。參軍之前,董崇發到處做短工,吃不飽穿不暖,用微薄的收入幫助父母減輕家里負擔。經過體檢、政審,董崇發順利地成為一名解放軍戰士。彼時,綿竹青年參軍熱情極高,因為大家覺得,正是解放軍的到來,綿竹才得以和平解放。短短幾個月,在綿竹就實現了從“抓壯丁”到踴躍參軍的轉變。
上庵村有近五千人,但能夠實現參軍夢的也不過七八個人。董崇發至今還記得一些戰友的名字,譬如同村的李明高,還有富新二大隊的陳能仁等,這些人都是和董崇發一起去參軍的。當時綿竹屬于綿陽專區管轄,新兵步行到綿陽訓練。在集訓的幾個月期間,董崇發在老兵班長的帶領下,進行隊列訓練,掌握了一些常見武器的使用,完成了從農民到戰士的轉變。
連隊經常進行時事政治學習,董崇發敏銳地感受到,他們這支隊伍可能要上前線了——連長告訴大家,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
在軍營百煉成鋼
7月10日,“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臺灣朝鮮運動委員會”成立,抗美援朝運動自此開始。“莫說美帝是紙老虎,就是鐵老虎也要把它化成水。”通過連隊的時事政治學習,董崇發和戰友們對美帝國主義充滿了仇恨。大家訓練得更加刻苦了,隨時準備開拔前線,痛擊敵人。7月,按照上級命令,董崇發所在部隊從綿陽坐車,沿著川陜公路經過梓潼、劍閣到廣元出川,然后翻越秦嶺經寶雞到西安坐火車,一直坐到黑龍江跟蘇聯交界的齊齊哈爾。彼時,齊齊哈爾是黑龍江省的省會。齊齊哈爾距中朝國境線不遠,既便于戰士們開展軍事訓練,適應東北氣候,也便于隨時入朝作戰。
在齊齊哈爾,董崇發被在工兵27團3營,隨部隊訓練了三個月,按照常理,工兵特別是陸軍工程兵,其任務應該是修筑道路、架設橋梁、構筑指揮所和給水站、埋設地雷等,但董崇發他們還是要進行軍事訓練,掌握各種常見武器的使用。“我的轉盤槍,它的本領強,七十二發裝滿倉,戰場上發了笑,威力大,又靈巧,噠噠連聲響,打得敵人遍地爬……”董崇發至今還記得這首關于蘇聯轉盤機槍的歌謠。
除了蘇聯轉盤機槍,董崇發還訓練過沖鋒槍、步槍和迫擊炮。短兵相接,拼刺刀就很重要。董崇發所在部隊特別重視拼刺刀,因為它可以培養士兵的集體意識和殺氣。先是用刺刀刺草人,目的是讓戰士們掌握動作要領:“上摘瓜(指頭部)、下摘桃(指襠部)、左整腰、右扎胸,看你狗日的往哪跑,一刀插你一個穿心背。”之后,就是戰士之間真刀真槍的對練——當然是點到為止。此外,董崇發在部隊還學會了擒拿格斗,“當兵不學武,不如回家賣紅薯”。干一行,愛一行,由于董崇發在軍事訓練中成績優異,被部隊領導提拔為副班長。
參加黃草嶺戰役
1950年10月2日晚上12點左右,董崇發隨部隊經過鴨綠江大橋,來到朝鮮的國土上,很快就參加了著名的黃草嶺戰役——由中國人民志愿軍第42軍軍長吳瑞林率領一二四師、一二六師負責在東線黃草嶺一帶鉗制敵人。東線戰場布有美軍9萬余人,而志愿軍在東線的兵力只有吳瑞林的兩個師,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
黃草嶺位于朝鮮半島東北部從咸興延伸而來的公路上,一邊是萬丈懸崖,一邊是高聳入云的峭壁,其中有峽谷地帶約40公里,這里有煙臺峰、松耳澗、草芳嶺、越占嶺等制高點,相互形成掎角之勢。這里是攻取江界的必經之地,敵人一旦越過黃草嶺,就會對我軍展開東西夾擊之勢,所以在整個戰斗中,黃草嶺的得失,便顯得尤為重要。中國人民志愿軍為擋住東線之敵,保障西線戰役的順利實施,決定依靠天然屏障地帶阻擊敵人,力爭把黃草嶺變成敵人的鬼門關,除了游魂和俘虜外,一個都不準放過。抗美援朝出國第一戰在此打響。
董崇發說,參加黃草嶺戰役的除了美國人,還有南朝鮮李承晚的部隊。按照上級部署,董崇發和戰友們早就占據了山上的有利地形,藏在山上用山洞、巖石等作為掩體。然后派出疑兵吸引敵人前來進攻,等到敵人進入志愿軍的埋伏圈,各種武器一起開火,打得敵人丟盔棄甲、狼狽逃竄。黃草嶺阻擊戰打響沒有幾天,朝鮮東北部就下起了紛紛揚揚的大雪,這給敵我雙方的攻守都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在戰斗中,董崇發打死了三個南朝鮮士兵,有的戰友消滅了九個敵人。
除了黃草嶺阻擊戰,董崇發在朝鮮總共打了十五六次戰斗。其中一次他用火箭筒攻擊敵方坦克,十分驚險。在戰友的火力掩護下,董崇發用雙腳把一米多長的火箭筒夾起來滾過去,然后把火箭筒塞進坦克的履帶里面。火箭筒爆炸后,敵方坦克就開不動了,坦克兵只有乖乖地出來投降。在多次戰斗中,董崇發先后兩次受傷,一次是被飛機投下的炸彈彈片所傷,一次是被敵方子彈擊中。時過多年,這些傷口有時還會隱隱作痛。但董崇發不以為意,他覺得這是自己參加抗美援朝最好的紀念。
由于表現突出,董崇發1953年在朝鮮順利入黨,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
從戰士到村支部書記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生效,抗美援朝結束。董崇發隨部隊回到中國,在東北鎮守邊防幾年后退伍回鄉,稍后又應召參加平定西藏叛亂,為穩定邊疆做出了貢獻。
從1961年到1984年,董崇發一直在上庵村擔任大隊支部書記。20世紀60年代,農村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董崇發所在的上庵村也不例外。那時綿竹縣的紅巖渠還沒有建成,上庵村的稻田用水全靠地下水。全村兩千多畝田,由于缺水,只有八百多畝能夠栽插水稻。其余的田地只能栽種玉米等旱地作物,如此一來,每年的糧食收成就會大打折扣,自然也會影響全村老百姓的收益。
作為上庵村的支部書記,董崇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廣泛收集群眾意見,又召集黨員和大隊、生產隊干部開會討論,大家一致認為,只有自己動手打井,才能解決缺水這個老大難問題。得到群眾和干部的大力支持后,董崇發一下子有了底氣。從部隊轉業后,董崇發曾經在四川省水利廳工作了三個月。由于只有高小文化,董崇發覺得不能勝任那些復雜的技術工作,就辭職回到家鄉搞建設。董崇發親自跑了趟成都,從省水利廳要了一些當前農村解決農田灌溉問題的方案。經過專家指點和再三權衡,董崇發決心在上庵村農田的適中位置挖大井,用水泵抽水。
富新上庵村由于離綿遠河不遠,因此地下水位并不是很低。這大井就像一口特大號的漏斗,占地一畝多,越挖越深,地下水也越蓄越多。挖出來的土石方就堆在大井的旁邊,形成一個大土包。上面栽上一些樹木,成了孩子們玩耍的樂園。當時沒有什么工程機械,全靠肩挑背磨,全村男女老少齊上陣,挖了幾個月才成功。如法炮制,董崇發又在本大隊的適當位置,組織大家挖了稍微小一點的兩口井。三口井出水后,一舉解決了當地農田的灌溉問題。從此,上庵村的水田面積擴大了,年年糧食獲得大豐收,老百姓對此非常滿意。臨近的大隊都來學經驗,富新公社和綿竹縣的領導也先后前來參觀,對董崇發帶領上庵村群眾自力更生、解決缺水問題的做法給予了高度評價。綿陽專區水利部門領導視察過后,也對董崇發的做法贊不絕口,獎勵給上庵村一臺20馬力的抽水機。
此外,董崇發還在上庵村對全村進行了初步規劃,要求達到“溝端路平樹成行”。同時,積極推進上庵村電力的普及,上庵村成為富新公社第一個通電的地方。老百姓家里安裝了電燈和有線廣播,大家都對董書記贊不絕口。
如今,董崇發雖然早就離開了村支部書記的崗位,但他對村里的事情仍然十分關心。因為他覺得,作為一個黨齡近七十年的老黨員,他有責任讓上庵村發展得更好,讓老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