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文笛 浙江省諸暨海亮高級中學一(2)班

李白在煙花三月泛舟而下的揚州是我的故鄉,那里安置著祖輩的靈魂,人與土地呼吸與共,生命相連。少時跟著父母四處游蕩:在成都,體味市井風俗;在杭州,欣賞湖光山色。見過了好的風景,去過了好的地方,最后在上海安家落戶?!澳Ф肌背隽嗣目旃澴?,時代的脈搏從不停滯,你必須馬不停蹄地前進,否則就會被時代拋棄。但我喜歡上海,因為這座城市里的一切都生龍活虎,或殺氣騰騰。
江南水鄉的女兒家總有一種溫婉,不過我大抵生了根反骨,正如朱文穎在《必須原諒南方》中所說“南方在被暗示了那么長時間后有另外一種個性,它是抵抗的,甚至是粗暴的,是看似漫不經心的”。我是一個熱烈的人,干凈直爽,但也不乏細膩。或許一直是班長兼課代表,我習慣于成為核心,如果可以,我希望自己像太陽一樣耀眼,也愿意像太陽一樣溫暖他人。
我很喜歡村上春樹的一句話:在路上,我們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再看大仲馬的經典名言:人生的意義就蘊含在這兩個詞里——希望和等待。在我看來,“在路上”是人生最好的狀態,因為它蘊含著無限希望與可能。每個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你可以選擇在這烈火烹油的紅塵中翻滾,也可以選擇帶著微薄的行李同自己流浪。我們的每一步都在決定最后的結局,我們的雙腳正在走向選定的終點。奧普拉·溫弗瑞用她的成功告訴我們:聽從本心,無問西東,不要做讓自己后悔的選擇,做了便不要后悔。
我覺得人總得追求點什么,有一個理由去勇敢,去堅強。我追求的,是追求本身。我不想陷入佛系的泥淖,也不愿步入內卷的窠臼。既然身在凡塵,何苦去追求老莊式的絕圣棄智,也不必執著于宗派主義,快樂或許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但一定是你活著的意義之一,晚年能像福貴一樣,未必不是好的結局。人生如白駒過隙,不妨大膽一些,想要的,就去追,追求本身就是最好的饋贈,至于結果,從來都不是價值的唯一籌碼。當然,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自己為什么出發。尼采大概發了瘋吧,但他恣意盡情,再無遺憾;瓦格納或許為世人所接受,但他悖逆本心,令人不齒。
選擇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希望有一天,我有足夠的底氣說出這句看似任性的話:我做什么,只是因為我想做而已。我的好奇心與熱愛并未被磨滅。我喜歡辯論,享受思維碰撞帶來的無限可能,想成為像詹青云一樣的辯手,眼底清明、心懷大愛。我喜歡相聲,中華語言的魅力在傳統的舞臺上展現得淋漓盡致,代代相傳的堅守常使我肅然起敬。我喜歡釣魚,等待的過程最是美好,放眼望去,世界只剩下一湖靜水兀自安瀾,一根細絲時隱時現,一片晚天暮云叆叇,一只蜻蜓駐足沉思。
文學是我的初心與熱愛。而我已經記不起是什么時候開始對它情有獨鐘了,大概就是傳說中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文學的魅力,集中體現在閱讀與寫作上。讀書,最終的目的都是讀到自己。雖說“昨日之日不可留”,但文字卻是可以用來抵抗遺忘、尋歸真實的。試想,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寫下一部部震古爍今的皇皇巨著,他們的思想與智慧沖破時空的阻礙,被我們了解,被我們贊揚或批判,這難道不讓人熱淚盈眶嗎?甚至,我還會熱血沸騰。特別是與作者產生共鳴時,那種感覺真是妙不可言。我讀史書,是為了尋回那躑躅在悠遠年代的輝煌;我讀哲學,是為了站在思想的高墻上發現智慧;我讀詩歌,是為了拾取華夏之邦散落的繁華;我讀小說,是為了收集大千世界的喜怒哀樂。其實,我讀書,是為了拒絕平庸,追求卓越,也是為了愛我所愛。
或許語文是我的立身之本,未來我可以去傳播思想,弘揚文化,去從事文學創作或研究。“我思故我在”,既然選擇了執筆,那就要有意義,要將個人夢想融入民族復興的偉業之中。如今,我站在“海高”這一新的起點上,用心繪寫青春的藍圖,我的未來不是夢!
老師評
作者用青春的激情書寫自我,有對自我的認識與期待,有對人生無悔的追求之思索,也有對未來職業生涯的規劃,還有對自己的閱讀觀與寫作觀的認識,入理入情。這是一篇青春的宣言書,是關涉自己要走的路,以及走什么樣的路的問題,給人以啟迪。
文章個性鮮明,結構完整,文氣充沛,文字虎虎生威。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年,也理當擁有這樣一種銳氣,是積極的、向上的、進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