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俊凱 浙江省永嘉中學高二(19)班
相信大家對北斗一定不陌生。“河漢縱且橫,北斗橫復直。”天樞至搖光,組成北斗七星的天象;55顆衛星,組成了“天網”般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無論是北斗七星還是北斗衛星,從古至今,星辰始終閃亮。每一顆恒星與衛星,都有其獨一無二的位置與價值,正是千百年來無數個體的凝聚,成就了群星璀璨之景。
兩千多年前的中國處于社會動蕩的先秦時期,諸子百家在一個又一個夜幕籠罩的分裂國度中,眼里有火,心里有光,以思想的溫度煨溫戰火的凄涼,百家爭鳴正如冥冥黑暗中的繁星,點亮了夜晚無邊的黑暗。以我眼觀之,每一顆星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光芒,因此,在21世紀的洪流中,我們應努力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繼承和創新其精神價值。
以民為本,為天地立心。北宋張載“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無疑是對先秦諸子民本思想的最好概括。例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理念——“道法自然”,它要求人們在認識世界和處理事情的時候,一切都要順應自然。故道家在政治理念上以“無為”來順應民心之道。依民而生,順民而行,樸實的民本理念蘊含著深刻的道理。雖然先秦時期儒、道、法、墨各學派的思想體系與政治主張不同,但在以民為本這一理念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理論上不斷發展深化的同時,也在實踐中得到開明君主的重視,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中國政治長河的點點滴滴。
厚德載物,江山閱鬢華。兩千多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把生命鋪設在這一階梯上,這何嘗不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社會責任感的最高體現?《禮記》中的“八目”正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既是為達到“三綱”而設計的,也是儒學為了讓人們承載社會責任感的進修階梯。在墨家的世界里,“兼愛”是治理天下重要的思想武器,論證繁復、語言淺顯的論說風格在先秦百家中自成一派,唯一目的即是讓普天下的人民都有學習與理解兼愛之道的途徑。背負社會責任感的墨子渴望能夠從社會的百姓開始改變百姓的社會。“有為而有求”不就是墨家對社會責任感的最好詮釋嗎?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中有這樣的話:“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里的“天文”指關于季節、時令變化的學問,目的是使人們適時進行天文活動,先秦諸子中關于“天文”與“人文”相互關系的探討,就是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淺嘗。道家“天人合一”是樸素唯物主義的最佳描述。由此可見,“人文”是人在生產生活中逐漸認識、順應“天文”而創造出來的,這種創造不斷積累,融入社會,日久成俗,滋養著中華民族獨特豐富的文化藝術、科學技術、人文學術,這便是“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深意。
當今時代的青少年,學習先秦諸子百家,既不能虛無地否認過去,也不能全盤復古,而要理性地審視古代寰宇中那些璀璨群星,通過繼承和創新,延續其中關于“人民、社會、天下”的精神價值。如曹植所言:“冀以塵霧之微補益山海,螢燭末光增輝日月。”前有古人星漢燦爛,后有來者群英薈萃。且看中華,繼往開來,舒天朝暉,磅礴東方!

老師評
文章開頭部分以北斗七星和北斗衛星為喻,指出“無數個體的凝聚,成就了群星璀璨之景”。然后通過“以民為本,為天地立心”“厚德載物,江山閱鬢華”“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三個分論點來結構主體部分,非常難得的是,小作者能融合先秦諸子各家學說,找到它們的共性。結尾部分引曹植名言,強調繼承先秦諸子思想,即使自己只有微弱之力也要為國家為民族增添光彩,收束全文,既彰顯擔當意識和家國情懷,又簡潔有力,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