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黎蓮 浙江省象山中學

(一)概念闡釋
內容摘要又稱概要、提要、內容簡介,是為了簡單介紹圖書或者文章而撰寫的、不加評論和補充解釋、能高度概括原著的短文。內容摘要應具有濃縮性、獨立性和自明性等特點。
學寫內容摘要,指向的是學生在理解上“能提取和概括主要信息,能區分事實和觀點,分析各部分內容之間的關系,發現觀點和材料之間的聯系”,在表達上“能做到觀點明確、內容完整、結構清楚”(摘自《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
(二)寫作要求
內容摘要因圖書(文章)的性質和特點要有所側重,譬如:小說的內容摘要,要反映故事情節、人物塑造、社會生活的典型意義;學術著作類的內容摘要,應反映出學術內容、創新之處,體現其學術思想及學術價值。以下所提及的內容摘要寫作主要針對后者。
1.明確觀點,緊扣概念
內容摘要的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具體地講,即研究的主要對象和范圍,采用的原則、理論和方法,重要發現、成果及價值影響和得出的重要結論。為此,撰寫的第一步就是明確觀點,緊扣核心概念。譬如《鄉土中國》第一章《鄉土本色》,觀點句為首句,“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文本中反復出現了一些概念,如“土”“黏著土地”“不流動”“熟悉”等。
2.厘清層次,辨明主次
厘清層次,即可把文章劃分為若干層次,確定每一層次中的重要詞語、重要句子,梳理要點,概括出每一層的大意,將各層次大意歸納到一起組合成句。繼續前面的例子,《鄉土本色》實為總—分結構:第一部分為提出觀點,其余從三個角度來分析觀點。我們可進一步明確“黏著土地”“不流動”“熟悉”為“鄉土性”的三個特點,并且這三點是層進式的因果關系。
同時,還要辨明主次。所謂主要信息是指那些圍繞觀點表達的實質性信息,次要信息是指那些重復性的、解釋性的、示例性的信息。在剔除次要信息時,要謹防并列信息的遺漏。《鄉土本色》中還出現了兩個概念,“禮俗社會”和“法理社會”,那么,在內容摘要中要不要將其放進去?文中出現了“我以后還要詳細分析這兩種社會的不同”這樣的表述,聯系上下文,我們在第一章的內容摘要中可將其剔除。
3.表達準確,前后連貫
內容摘要應客觀、求實、規范,抓住內容實質,準確概括,不加評論和補充解釋,切忌吹噓,所以文字要簡明扼要,采用陳述句式,不使用不必要的文字修飾。摘要篇幅應短,如果出現字數過多、上下文不連貫的問題,應考慮改換詞句,直至符合文本信息。
(三)示例引路
1.《鄉土本色》總寫了鄉土社會的基本特點,將中國社會的基層定義為鄉土性的。鄉土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土”、地方性和熟人社會。以土為生的鄉下人黏著在土地上,他們聚村而居,村和村之間孤立隔膜,生活富于地方性,從而形成了熟人社會。本文破除了人們對于鄉土社會“土”的偏見。
——(《鄉土中國·鄉土本色》內容摘要)
這是一篇文章的內容摘要,在結構上采用總—分的結構:先提出篇章的觀點,接著緊扣關鍵概念,并陳述其聯系;在內容上,包含了研究對象、發現和目的,一目了然。
2.《美的歷程》這本書從宏觀角度鳥瞰中國數千年的藝術、文學,并做了描述概括和整體美學把握。李澤厚先生以細密的考察論述了繪畫、雕塑、建筑、文學、書法等藝術門類在各個時代的興起與演變,并在充足的個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練的語言指出了各個重要時代的藝術精神。全書共分十章,包括原始遠古的“龍飛鳳舞”,殷周“獰厲的美”,先秦“理性精神”,楚漢“浪漫主義”,“人的覺醒”的魏晉風度,六朝隋唐的佛陀世容,盛唐之音,宋元山水的三種意境,明清浪漫而感傷的文藝思潮等十部分。它以人類學本體論的美學觀把審美、藝術與整個歷史進程有機地聯系起來,揭示各種社會因素對于審美和藝術的作用和影響,對中國古典文藝的發展做出了概括性的分析與說明。
——(《美的歷程》內容摘要)
這是一本書的內容摘要,開頭就點明了目的——對中國數千年的古典藝術做整體美學把握;精準地概括了本書主要內容和方法——細致考察各個藝術門類,每個時代的藝術精神;闡述了本書的成果和價值。整篇摘要結構完整、邏輯嚴密、語言凝練,既讓讀者對該書有了整體的印象,又激發了閱讀興趣。
(一)任務呈現
學術著作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各個篇章共同呈現出一個相對完整的學術知識體系,比如《鄉土中國》中的14篇文章相互關聯,綜合分析闡述了中國鄉村的結構和特點。在閱讀文章的基礎上,歸納各篇主旨,撰寫相應的內容摘要。注意摘錄和使用文中關鍵的概念,準確地概括作者的學術觀點。之后,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和各篇之間的內在聯系,嘗試把握這本書的知識體系。
(統編教材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五單元“學習任務2”)
這一任務體現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任務群的學習目標與內容。整本書的摘要顯然很有難度,建議分篇章來寫,也可以回歸目錄,嘗試相關的兩個及以上篇章聯讀。在撰寫過程中,先根據題目鎖定核心概念,圈出全文觀點句,然后可采用思維導圖、表格等形式梳理概念之間的關系,拎出行文思路、論證過程,然后根據要求簡明、扼要地表達。

(二)學生例文
《差序格局》《系維著私人的道德》兩章圍繞著“差序格局”與“團體格局”,在社會結構和道德特點上闡釋了中西差異。《差序格局》這章,作者基于中國城鄉私心的現象,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與西方若“捆柴”般的界限分明、成員關系相同的團體格局不同,中國“同心圓波紋”狀的差序格局具有等差次序、以己為中心、社會范圍可伸縮的特點。由此,《系維著私人的道德》這章討論的是在此格局下的中西不同的道德特點:西方為在團體和個人的關系上強調權利,人人平等的宗教觀念滲透的道德體系;中國道德體系的出發點是“克己復禮”,推己及人,會根據所施的對象和己的關系而伸縮,最基本為“孝悌”“忠信”,因而“仁愛”不同于“兼愛”。這兩個章節以創新性的概念“差序格局”揭開私心病的根源。
湯依晗|浙江省象山中學高一(2)班
【點評】作者嘗試聯讀《鄉土中國》中的兩章,而后寫了內容摘要,這一嘗試很有意義。整篇摘要以總—分—總的結構,從研究對象、方法、內容、目的幾方面做了闡釋,條理清晰。雖有瑕疵,但對于難度較大、概念頗多的學術類摘要來說,也屬難得。
調查報告是反映對某個問題、某個事件或某方面情況調查研究所獲得的成果的文章。它反映問題,揭示事物發展的規律,向人們提供經驗教訓和改進辦法,是為有關部門提供研究資料、社會信息和決策依據的書面報告,屬于實用性文體。主要包括典型經驗調查報告、揭露問題調查報告、社會情況調查報告、反映新生事物調查報告等類型。
調查報告一般由標題、正文、附錄三部分構成。如下圖:

標題(1)單行標題。只有一個正標題,直接寫明調查的事項、對象、范圍。如《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2)雙行標題,正標題下加一個副標題。前者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主題思想,后者補充說明調查對象和調查內容。如《從增色提質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關于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教育調研報告》前言正文主體主要對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進行介紹,引出下文詳述調查研究的背景與目標、步驟與方法、內容與分析總結調查的主要內容,提出看法和建議附錄結尾包括調查統計圖表的詮釋和說明、參考文獻等內容
調查報告具有針對性、真實性、典型性和時效性等特點,為此,寫調查報告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有一個鮮明的主題
調查報告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必須是針對某項正在進行或者已經結束的工作、問題等開展。一般一個調查報告只涉及一項工作方向或者一個問題方向。從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調查研究,總結經驗,回答人們最關心的問題,提出現實生活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社會調查報告的關鍵所在。切忌面面俱到,淺嘗輒止。
2.要有真實的深入調查
調查報告必須以事實為依據,通過調查,找出事實真相或者規律,為決策提供依據。毛澤東在《調查的技術》中指出:“凡擔負指導工作的人,一定要親自從事社會經濟的實際調查,不能單靠書面報告。……要作一兩回深入的調查工作,就是要了解一處地方,或者一個問題的底里。”圍繞一個鮮明主題,進行真實、深入的調查研究,才能了解、掌握充分的事實材料,繼而分析并形成觀點,得出有效的結論。
3.要有精心的材料篩選
材料篩選指向調查報告的典型性,是指寫作中所采用的事實材料應該具有代表性意義,以及所揭示的問題帶有普遍性。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礎上,要找出規律性的東西,做到材料與觀點相統一。
4.要有清晰的有效表達
調查報告的主體部分內容豐富,這就要求結構上必須清晰,表達上力求簡潔,讓讀者一目了然。可采用的結構有:①縱式結構。即根據事物發展的始末順序或者脈絡、材料的內部邏輯關系敘述事實,然后由事入理、分析研究,最后推導出結論。②橫式結構。即根據材料的性質,將其概括為若干并列的幾個部分,分別加以說明和闡述,從不同方面集中揭示其主題。③對比式結構。將前后時期的同一事物,正確、錯誤的兩件事物相互比較。表達上采用敘議結合:敘述事實簡明扼要,不追求事件的曲折波瀾,力求明白;議論緊扣事實,不隨意展開,不反復論證。
(一)題例呈現
當今中國社會正處于轉型的關鍵時期,傳統與現代的交織和轉換、鄉村與城市的碰撞和融合,使社會發生著巨大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書關于鄉土社會的論述能給我們帶來哪些思考?試以“今日中國鄉村的變遷”為話題,從居住環境、精神風貌、文化生活、風俗習慣、鄉村管理等角度中任選一個,開展調查訪問,寫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報告。
(統編教材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五單元“學習任務3”)
(二)寫作點撥
這一寫作任務包含兩點:一是能夠理解《鄉土中國》關于鄉土社會的論述;二是在對今日中國鄉村變遷的現象調查上,將調查訪問與書面學習相結合,現狀調查與比較研究相結合,解釋現象,得出結論,提出建議。
(三)例文展示
關于仇家山村“村民說事”制度的調查報告
一、前言
當今中國社會正處于轉型的關鍵時期,傳統與現代的交織和轉換、鄉村和城市的碰撞與融合,使鄉村社會發生著巨大變遷。本縣自2009年起,探索建立“村民說事”制度,有力推動了鄉村振興。為了進一步了解“村民說事”制度的推行狀況,我們組對仇家山村進行了實地訪問調查,以期得出結論,并提出有效的建議。
二、調查對象
仇家山村村干部、村民
三、調查方式
實地訪問調查法
四、調查結果
“村民說事”制度推行之初,村民的參與度并不高。后經村委班子商議,在時間、地點、人員等各方面做出調整后有了很大改變。
1.時間、地點:有固定的說事日、村會議室。但更多的是流動的時間,譬如避開村民日間勞作,黃昏后說事;說事地點更是整個村莊,田間地頭、村雜貨店、祠堂、村民家中等。還有不受時間、地點束縛的“網格說”“線上說”等。
2.形式、內容:“村民說事”包含“說、議、辦、評”四個環節;說事內容從個人利益訴求擴展到村莊發展、基層治理、工程建設等大事、難事上。有村民要求承包村級項目建設中涉及的打圍墻、挖土方等工程,村里進行“村民說事”后決定駁回,堅持村莊大小工程建設統一由村經濟合作社出面承包,收益歸村集體經濟,不入私人腰包。與村民往往通過拉家常的方式,拉近雙方距離,村支書等人到村東南角幾家大棚蔬菜種植點上門“說事”,菜農們提出“承包土地少、分布散,不利于連片耕作、規模經營,希望村里能考慮土地流轉”,村委班子經過調查摸底,并向街道及對口部門了解相關政策后,立即召開村委班子擴大會議,通過了整村土地流轉啟動方案。每件事項辦結后,會有村民滿意度測評,與村里的集體經濟、村莊環境、社會穩定、干部廉潔“四張報表”考評相結合。

3.人員、組織:仇家山村專門成立了“和事佬”、村事顧問團、行業服務隊等三支隊伍。“和事佬”由專門負責調解的村干部、德高望重的老村主任和能說會道的村民代表組成,村事顧問團由村主要干部、婦女主任、老黨員等組成,行業服務隊成員是村里的20余名行家能手。
4.“說事”成效:據悉,自仇家山村被列為丹西街道首批“村民說事”示范推進村以來,仇家山村共召開“村民說事”會31次,調解各類信訪矛盾36起,為村民提供各類代辦服務48人次;說事會現場答復55件,流轉交辦12件,辦結率和滿意率均達100%。仇家山村獲省級衛生村、市級小康示范村、市級文明共建先進村、市級生態村、市級民主法治村等榮譽稱號。
五、調查分析
首先,“村民說事”能夠得以推行,是因為面對面,才能心連心。只用文件上傳下達的工作方式是村民不理解的癥結所在。這正如《鄉土中國》中所說,從空間角度來講,鄉村里的人天天見面,是“面對面社群”,表情、動作、聲音等溝通方式比文字傳情達意更完全。特別是鄉村里的部分人文化水平不高,政策落地時如何讓這部分人從不解到理解,“說”比“看”更適宜。
其次,“村民說事”說到底是為老百姓辦實事,關注的是大多數人的利益。這顯然與《鄉土中國》提及的“差序格局”不同,當代中國鄉村的社會結構應是差序格局與團體格局并存。在村事務中,每個村民的權利和義務是相同的,它使得村民開始以主人翁身份討論身邊事,不僅重建了干部與群眾之間的信任,也帶動鄉村治理從過去由干部主導變為干部與群眾齊心合力,共同建設新鄉村。不是傳統鄉村中的“長老權力”,而是“同意權力”的體現。特別是“評”這個環節,村民給干部打分,破除了“官本位”的舊思想,調動了村民們治村的積極性。
當然,因為采訪對象沒有遍及全村,“村民說事”是不是得到所有人的認可,不能完全下結論。
六、看法和建議
1.“村民說事”給像仇家山村一樣的新農村帶來的改變還是巨大的,希望能夠進一步推行。
2.既然是“說”,自然有人沒說,或不喜歡說。怎樣讓每一位村民都參與是需要落實的。特別是鄉村里外來的“新居民”,應該讓這部分人也能參與村民議事。
各個鄉村因“村民說事”等一系列先進政策的推出,村莊風貌變得美麗,村民收入穩步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數也日益提升,作為家鄉的一分子與有榮焉。同時,正如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重版序言》中說的:“搞清楚我所謂鄉土社會這個概念,就可以幫助我們去理解具體的中國社會。”讓我明白,我不僅是學生,更是社會的公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挺膺當下。
肖屹臻|浙江省象山中學107班
【點評】作者其實是將第四單元“家鄉文化調查”活動與第五單元《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活動結合起來了,經過實地調查后,能自覺地用所學知識進行理解,并油然而生主人翁意識,活動的目的達到了。整篇調查報告主題明確,條理清晰,敘議參差得宜,堪稱一篇優秀的調查報告。當然,調查研究不能止于實地訪問調查,如果加入問卷調查,有具體的數據,會更有說服力。
(四)拓展訓練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紫江學者許紀霖說:“中國的文化傳統到處在式微、在衰落,這是一個趨勢。在日常生活中,在很多地方,現在越來越找不到‘中國’。”當今中國該如何對待傳統禮俗?試以“當今中國的傳統禮俗”為話題,開展調查訪問,寫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