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 西

鋼琴基礎從廣義而言包含知識基礎、技術基礎、音樂基礎三大類。其中,知識基礎即理性思維能力,主要指大腦對于音樂作品的理解能力與對自我彈奏的分析能力;技術基礎更多指向于肉眼可見的手指彈奏技術;音樂基礎大致包含節奏感、音樂表現力、音樂聽覺能力等。這些能力之間的邏輯關系大致為:知識基礎為基石,技術基礎為手段,音樂基礎為目的,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目前市面上的鋼琴基礎教材琳瑯滿目,各具特點。筆者曾經使用和正在使用的鋼琴基礎教材有:《巴斯蒂安鋼琴教程》《約翰·湯普森簡易鋼琴教程》《菲伯爾鋼琴基礎教程》《兒童鋼琴初步教程》《鋼琴基礎教程》《音樂探索》等。經過長期的實踐,發現這些教材各有利弊。《巴斯蒂安鋼琴教程》圍繞技巧、樂理、視奏、基礎、演奏五個方面進行內容設定,且五項內容相互依存,需搭配使用,這在一定程度上擴寬了鋼琴基礎內涵,為學生的鋼琴演奏做了較為全面的知識鋪墊。但是,此書最大的弊端是曲目的可聽性稍欠缺,這對于業余學生而言是較大的致命硬傷。《兒童鋼琴初步教程》,此教程經過四十余次再版,證明其在鋼琴基礎教學中的重要性與使用的廣泛性,而正是由于出版年代久遠,曲目的選擇不免略顯陳舊。《鋼琴基礎教程》初版于1982年10月,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于2003年重新審核出版了修訂版,使用至今近三十年,到2020年8月先后出版48次,在全國各地尤其是在全國高師鋼琴基礎學習中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深入人心。盡管在經過多年的使用后進行了修訂,曲目內容進行了增刪,但是教材仍然缺少與社會鋼琴同步發展的時代性,如曲目內容缺乏系統編排,曲目類型與風格較為陳舊,與現今的大眾審美有一定差距。這些教材都有各自的優缺點,關鍵在于廣大鋼琴老師在教學實踐中如何使用。
最近筆者常用的《新路徑鋼琴基礎教程》是由著名鋼琴教育家但昭義教授編著的教材,這套教材包含四冊基礎教材與六本配套曲集,問世以來,在我國鋼琴基礎教材領域就像一匹黑馬一樣脫穎而出,大有后來居上的發展趨勢,是近年國內使用頻率較高的鋼琴基礎教材之一。
筆者從2017年初,接觸此教材,經過三年多的使用,時至今日,此教材已成為筆者最常使用的鋼琴基礎教程。教材的優勢與特點除編者在引言當中所提及的內容之外,從使用者的角度來看,《新路徑鋼琴基礎教程》的“新”包含以下三個方面。
模塊歸類,理念新穎。本教材是將鋼琴彈奏中的常用彈奏技法按照模塊進行歸類訓練,且每個模塊之間呈現由易到難的特點,注重循序漸進。第一冊中主要包含支撐與走步兩個技術課題;第二冊以鋼琴演奏的三種基本彈奏法(非連奏、斷奏、連奏)為切入點,進而引入音樂表現層面的訓練內容;第三冊主要是技法基礎與音樂表現相結合的編排模式;第四冊則是鋼琴技法的進階訓練,曲目篇幅與難度系數隨著每一冊的不同而呈現出循序漸進的特點。編者對于鋼琴基礎教學的理念,將支撐作為鋼琴入門階段的重要內容,通過多指支撐到單指支撐,反復強調支撐在彈琴中的重要性,這在現今已有的鋼琴教材中尚屬首例—這是前人沒有的“新”。又比如,編者將鋼琴演奏中的非連奏、斷奏與連奏三種基本觸鍵法進行分開訓練,這勢必使學習者牢固地掌握鋼琴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三種觸鍵法,能夠在大腦中清晰地認識并牢記它們之間的區別,做到準確讀譜、準確彈奏,從而為學生后期彈奏較復雜的作品做技術鋪墊。同時,內容的模塊化與系統化也體現出編者獨具匠心的教學理念與思路,展現出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及對教材編著駕輕就熟的功力,這套教材為基層教師的教學帶來新的教學理念,為鋼琴基層教師提供更多的選擇與參考,讓受教的學生也能從中學到全面而系統的鋼琴基礎知識。
教材圍繞不同的技術課題,編者對于曲目的選擇呈現出傳統與現代并重、民族與世界融合、可聽與趣味相襯的特點。例如,第二冊非連奏訓練課題中,曲目既包括傳統的拜厄練習曲第30條,也包含英國現代作曲家威奇伍德的作品《直升機》《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等,體現出傳統與現代并重的特點。在連奏課題中,曲目不僅包含多首我國傳統民歌《嘎達梅林》《小白菜》等,也包含德國作曲家勃拉姆斯的《搖籃曲》與俄羅斯作曲家卡巴列夫斯基的《d小調圓舞曲》等,這體現出民族與世界融合的特點。最后,教材中的絕大部分曲目可聽性較強,正因為曲目的可聽性強,學生彈奏的興趣就高,如此,便會激發琴童們練琴的動力,這對于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起著良性循環的作用。
課題中的多數曲目從譜面上顯示出簡易、短小的特點,均屬于“小”作品的范疇,而正是由于曲目“體量小”才能使學習者的注意力更易集中在掌握某項彈奏技法,傾聽自己的彈奏,從而塑造出優質的聲音。以第二冊的連奏課題為例:眾所周知,若想將鋼琴這類打擊樂器彈出柔美如歌的聲音是非常困難的,這與鋼琴的發聲原理是背道而馳的,在訓練此項彈奏技法時,不僅要求學習者改變觸鍵角度與下鍵速度,還需運用力量轉移的方式將原本顆粒性的聲音變得連貫起來,這對于剛學過非連奏技法的學生而言,要求他們雙手立馬掌握此項彈奏技法是非常困難的,因此,編者在本課題的編排中,先導入耳熟能詳的《在那遙遠的地方》曲目,截取其中兩個樂句,并且僅用右手彈奏(見例1),這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學生識譜的負擔,使學生更容易關注右手的觸鍵,更加專心傾聽手指發出的聲音,如此,才能使右手逐漸掌握連奏彈奏技術。

例1
在多年的鋼琴教學中,通過對新路徑鋼琴基礎教材的反復使用,筆者從中打開了眼界、更新了教學理念、調整了教學思路,然而,在使用過程中也發現不少問題,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以下三項就是筆者認為最典型的問題,與大家討論。
筆者對于鋼琴基礎的認識,前文已有詳細論述,包含知識基礎、技術基礎與音樂基礎三個方面。“新路徑”作為鋼琴基礎教程已涵蓋技術基礎與音樂基礎兩個層面,這兩項內容無論從編排還是選曲上均具有學術性、科學性與實用性。然而,筆者認為,“新路徑”對于知識性基礎的涉獵還不夠完整,例如樂理知識,此項內容僅在部分曲目的譜面上有少許提及,但對于鋼琴音樂而言,若想深入分析樂譜信息,離不開學習者系統而嚴謹的理論支撐,如此,才能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比如,在第三冊音階課題中,編者若能將調性概念、大小調的音階構成特點等理論層面的知識加以梳理歸納,將其納入音階訓練課題,勢必使學習者從理論層面明白及掌握音階的構成原理,如此,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才能舉一反三,找出學習的規律,避免死記硬背的方式彈奏音階。
視奏是指在拿到一首陌生樂譜以后,通過短時間的預習,立即在鋼琴上演奏。其主要目的是考驗學生的眼、腦、手、腳、耳等在短時間內的協調能力,涉及視覺、觸覺、聽覺等多種人體器官的同時配合。從某種角度而言,視奏更能夠測試出學生的基本功是否扎實,是否已具備完善的快速讀譜能力與彈奏能力。遺憾的是,新路徑教程的編排中,過多地強調演奏的訓練,而忽略了視奏的訓練。筆者認為,演奏是在長期的反復練習中獲取的能力,而視奏更多地強調即興反應能力,視奏的快慢對今后深入提升鋼琴技術、快速掌握新曲目,及對浩如煙海的曲目量的積累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教材中課題曲目的選擇思路的大方向雖是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編配,然而,若著眼于某一課題中的曲目,其編排順序并不一定具備由易到難的規律,甚至曲目之間的難度差距較大。例如,第一冊單指支撐課題中,開篇引入湯普森的識譜學彈“全音符”練習(見例2),每一條均四小節,先用右手彈奏,再換成左手彈奏相同的中央c音,音符與節奏非常簡單。因此,學生能夠較好地掌握全音符的時值,同時還能專注于手指支撐的技術要點上。而到了識譜學彈“二分音符”曲目時,突然就以一小節雙手交叉彈奏的方式出現(見例3),當中不僅要求學生兼顧音符、節奏、手形與支撐,還要注意雙手交叉時旋律的連貫性,這對于年齡較小的孩子而言較為困難,當他們彈奏本曲中的第1至3小節時,通常會出現卡殼的現象,究其原因即是腦子里需要同時兼顧的事情過多,注意力分配不夠,進而導致顧此失彼。為此,筆者在實際教學中將會在兩個練習之間加入四小節為一組的單手二分音符練習(見例4),隨后過渡到一小節換不同的手進行二分音符的練習(見例5),最后再用教材中的二分音符曲目,經過此種教學改進,學生就能夠更加順利地彈奏教材中的二分音符曲目。

例2

例3
由此可見,教材中的曲目安排雖然屬于同一個課題,但是曲目之間的跨度不一定合理,因此,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人而異進行取舍,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

例4

例5
對于基礎階段的訓練內容而言,教材中的課題涵蓋面較為全面,但是每個課題中曲目的縱深度不夠,導致曲目的選擇面較狹窄,尤其對于條件較好的學生,會出現“吃不飽”的現象,即教材現有曲目無法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例如,第二冊的連奏課題當中包含七首曲目,加之小曲庫中的五首連奏曲目,總共雖有十二首曲目供選擇,但是,所有曲目的難度與篇幅較小,僅適合于初級程度的學生使用,對于想進一步提升連奏彈奏技術、拓展連奏曲目的學生而言,已經無法滿足需要。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老師搜集關于連奏專題訓練更高級別的曲目作為教材的填充。
編著《新路徑鋼琴基礎教程》這套教材的但昭義教授在教材中融入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基礎教學理念,為后輩們樹立起一座鋼琴教材的學習豐碑,這樣的貢獻必將造福音樂后人,惠及大眾。筆者作為一個在鋼琴道路上不斷求索的后來者,懷著虔誠的學習心態,在對教材不斷的鉆研與使用過程中獲取到新的養分,開拓了教學思路,更新了教學理念。通過三年多的教學實踐,在分析了新路徑的利與弊后,提出一些個人的粗淺看法,本著“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思想,筆者將把自己多年來使用本套教材的心得體會真誠地分享給廣大讀者,希望為百花盛開、春色滿園的鋼琴世界添色加香,以便促進我國鋼琴基礎教學的不斷改進與提高。
“新路徑”中所包含的課題幾乎已涵蓋鋼琴基礎階段所需要的全部內容。但是,在實際的鋼琴教學中課題的具體使用順序切忌照本宣科,教師仍然需要將課題進行優化組合,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酌情選擇。例如,針對支撐能力的訓練,教師要根據不同年齡層的學生采用不同的訓練手段,若教授對象為幼兒,則要結合幼兒手掌較軟、手指較短的特點,采用教材中的音束課題導入支撐訓練。若教授對象為成人,則可直接采用單指支撐、雙音支撐、和弦支撐的順序進行訓練。再例如,第二冊教材的三種基本彈奏法中,筆者會將連奏課題放在最后進行訓練,因為,彈好連奏的前提不僅需要手指具備較好的獨立支撐能力,還需手掌具備較好的揮動能力,這兩種能力必定要通過長期的非連奏與斷奏訓練才能獲得。因此,針對三種基本彈奏法,筆者大致會以教材中的四組非連奏手指技術基礎—五指原位、斷奏、非連奏與斷奏、斷連奏、連奏的順序進行訓練。此外,某些課題還可以并行使用,例如,非連奏與層次、斷連奏與層次、連奏與層次等。究其原因,是因為無論何種彈奏法,當有雙手合奏時,必定存在主次之分,因此,從非連奏開始就需結合層次的處理原則進行訓練,使學生從簡易的曲目入手培養手指的控制能力,塑造出不同層次的聲音色彩。
筆者作為基層一線教師,接觸到的學生雖然個體差異很大,但總的曲目挑選原則是:平日訓練以補短為主,公開場合以揚長為宜。比如天生樂感較好、性格細膩但手指力量不夠的學生既可選擇歌唱類的作品,同時,更需要挑選力量性或節奏感較強的作品進行補短練習;手指靈活度較強但跨度不夠大的學生既要挑選跑動類的作品,更要有意識選擇八度類跨度較大的作品進行訓練。然而,“新路徑”中課題的曲目量尚且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實際需要,因此,在使用“新路徑”的過程中,老師需要圍繞某一課題進行曲目填充,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篩選,才能使每項課題訓練效果都能發揮到極致。
為了彌補新路徑教材的不足,筆者將“新路徑”與其他教材結合使用。比如與英皇教材相結合,眾所周知,英皇考級已被全球認可,其全面而系統的考級體系為鋼琴教學樹立了標桿,其中除鋼琴作品之外的視奏、樂理、音階琶音、視唱練耳已成了筆者日常教學中的基本內容,這恰好彌補了“新路徑”的不足,使鋼琴基礎教學得到進一步完善。此外,還可與新版中國音協考級教材相結合,經過筆者的研習發現,新版中國音協考級教材的編排具有由易到難、可聽性強、風格多樣的特點,且每一級別曲目中也包含不同技術課題的訓練,與“新路徑”的編排思路有異曲同工之處,因此,中國音協考級教材可以作為新路徑課題訓練的擴充,為曲目的縱深性擴展提供了參考。
綜上所述,通過對鋼琴基礎教程的梳理尤其是對“新路徑”的梳理與分析,筆者認為,教材是編者教學理念的載體,通過教材更重要的是吸收編者的教學理念,而不是照搬全書,因為各類教材均有各自的優點與不足,需要老師在具體的鋼琴教學實施過程中取其精華、優化組合。作為一線基層的鋼琴老師,提升業務能力的途徑之一即是搜集、保存、整理、分析大量的鋼琴教材,研究其中的鋼琴內容與曲目,明白每類教材背后的優缺點,再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以搭配,這樣方能發揮出教材的最大功效,從而為我所用,并且通過長期實踐把教學成果呈現在大眾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