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和
(福建煤電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龍巖 364014)
關嶺縣花江背斜煤礦礦區位于關嶺縣城南西部,直距15 km,運距30 km。行政區劃屬關嶺縣永寧鎮、花江鎮、關索鎮管轄。礦區范圍極值地理坐標:東經105°30′01″~105°35′01″,北緯25°47′19″~25°54′44″,面積39.77 km2,勘查深度為+500 m 標高以上。
根據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105 地質大隊提交的《貴州省關嶺縣花江勘查區煤炭詳查報告》,截至2016 年7 月31 日,共估算區內煤炭資源量(332+333)15 077 萬t,為高硫無煙煤,其中:控制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2)3 173 萬t,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11 904 萬t,控制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2)占煤炭資源總量(332+333)的21%。
其中壓覆資源量共計(332+333)463 萬t:南西翼C7 煤層壓覆資源量(333)86 萬t;南西翼C8 煤層壓覆資源量(332)86萬t,(333)111 萬t;南西翼C10 煤層壓覆資源量(332)34 萬t,(333)146 萬t。
對礦區內C3、C4、C5 煤層進行了煤層氣資源量估算,共獲得推斷煤層氣資源量3.64×108m3。
(1)地形地貌及河川分布。礦區主體為碎屑巖侵蝕中低山溝谷地貌,中部位為構造剝蝕溝谷,礦區東部、東南部為巖溶地貌。最高點為百龍會,標高1 871.42 m,最低點位于礦區東側攔路河河谷,標高993 m,為礦區最低侵蝕基準面。最大相對高差878.42 m,平均海拔+1 300 m~+1 400 m,屬高中山構造侵蝕地貌。
北盤江自北向南流經礦區西部外圍,與測區最近的距離約為6 km,江面標高400 m~450 m,為區域一級侵蝕基準面。
礦區內常年性河流、溪溝不發育,僅在礦區中部發育有一常年性溪流(攔路河),發源于礦區北部永寧鎮南東,自NW 向SE 逕流,從礦區東部流出。本河流量主要受地表降水量控制,枯水期流量100 L/s 左右,豐水期流量500 L/s~1 174 L/s,強降雨后3 h 內,流量可達每秒數十立方米(水中攜帶大量泥沙),降雨結束后4 h~5 h,流量迅速減小。
位于礦區南部邊緣2.5 km 的白巖塘水庫,原設計庫容量約10 萬m3。該水庫建于1963 年,主要是用于毛栗寨—平寨一帶的農田灌溉,現因年久失修而基本失去其功能。
(2)資源賦存情況。礦區范圍主要構造為花江背斜,背斜軸呈NW—SE 向展布,向SE 端傾伏。南西翼地層較平緩,傾角為15°~25°,北東翼地層傾角較陡,傾角為25°~45°。區內斷層較發育,以走向斷層為主,構造復雜程度為“中等類”。礦區含煤地層為上二疊統龍潭組(P3l),含可采煤層7 層,即上煤組較穩定局部可采煤層3 層:C7、C8、C10,賦存于龍潭組三段(P3l3)地層中;中煤組較穩定大部可采煤層4 層:C3、C4、C5、C6,賦存于龍潭組二段(P3l2)地層中。關嶺縣花江背斜礦區北東翼、南西翼可采煤層特征見表1、表2。

表1 關嶺縣花江背斜勘查區北東翼可采煤層特征表
(3)主要地質構造。礦區主要構造線與區域構造線一致,總體呈NW-SE 向。
褶皺:花江背斜是礦區的主干構造,背斜軸線走向總體呈NW-SE 向,區內長大于11 km,核部地層寬緩,巖層傾角10°~15°,兩翼巖層較核部陡,傾角25°~45°,且核部向兩翼傾角逐漸增大,局部地段傾角大于45°,SW 翼巖層較NE 翼巖層稍緩,呈不對稱箱狀展布。花江背斜對礦井開拓布局有較大影響。
斷層:測區以北西向斷裂最發育,主斷層有F1、F2、F3、F4、F5、F6、F7、F8、F9、F11、F14,有部分近南北向斷層。其中對礦井開拓、開采影響最大的斷層有F1、F2、F3、F4、F5、F8、F10、F11、F14,這些斷層斷距大,落差均超過了50 m,破壞了煤層的連續性,礦區整體構造復雜程度屬中等類型,以上斷層基本可作為礦界和采區邊界劃定依據[1]。
(4)水文地質條件。礦區位于北盤江支流攔路河的流域范圍內,地形條件有利于礦區的自然排水。礦區所處區域范圍的中西部為侵蝕中低山溝谷,東部及南部為巖溶峰叢洼地。區域地表分水嶺呈NW—SE 走向,次級分水嶺與之近直交。地面標高多在1 100 m~1 800 m,四周均為地表分水嶺,中央為一NW—SE 走向的深切溝谷,地勢較低。礦區地質構造與主要地貌分布方向一致主要為NW—SE 走向,礦區位于花江背斜核部及兩翼,兩側地層為反向坡。
(5)交通運輸條件。礦區北部有320 國道和瀘昆高速,東部12 km 處有關興高等級公路,此外,自永寧鎮至花江鎮縣級公路由北而南縱貫礦區中部。礦區至滇黔鐵路幺鋪站的運距為60 km,交通較為方便。
根據井田詳查報告,井田內共獲得煤炭資源量(332+333)15 077 萬t,通過計算全礦井工業儲量為12 696.2 萬t,設計可采儲量為8 832.52 萬t,具備建設大、中型礦井的資源基礎。結合煤礦先期開拓原則:交通便利;地質條件簡單,井筒后期維護簡單;盡量少壓煤、少拆遷工程量;井下開拓系統簡單、井巷工程量省,投資少,建井工期短[2]。根據花江背斜煤礦地表呈北西-南東走向,南高北低,兩側高中間低,中央為NW—SE 走向的深切溝谷,礦區地表屬高中山構造侵蝕地貌,表3 提出下述兩個對應的井田開拓方案進行綜合比較分析。
方案一:礦井設計生產能力120 萬t/a,采用一礦兩井斜井開拓。南井工業場地布置在C3 煤層露頭附近地名為“干田埡口”;北井工業場地布置在C3 煤層露頭附近地名為“小寨”以南400 m 的平緩坡地。
南井在工業場地內+1 270.0 m 標高布置南井主、副斜井及回風斜井井口,南井三條井筒均按52°方位角、25°傾角往下施工,到達+700 m 標高落平后,再布置井底車場、井底水倉及水泵房、永久避難硐室,消防材料庫等,三條井筒在井底通過聯絡巷貫通形成系統。由于井筒斜長長達1 300 m,為保證井筒施工及后期生產提升運輸等的要求,南井在+950 m 標高設置中部接力車場。
北井在工業場地內+1 165.0 m 標高布置北井主、副斜井及回風斜井井口,北井三條井筒均按224°方位角、25°傾角往下施工,同理到達+700 m 標高落平后,再布置井底車場、井底水倉及水泵房、永久避難硐室,消防材料庫等,北井三條井筒在井底通過聯絡巷貫通形成系統。由于井筒斜長長達1 130 m,為保證井筒施工及后期生產提升運輸等的要求,北井在+950 m標高設置中部接力車場。
南、北井均采用斜井開拓,南、北井一水平標高均為+700 m,+700 m 標高以下采用下山開拓。南井劃分為一個水平三個采區;北井劃分為一個水平六個采區。南一采區、北一采區即礦井先期開拓塊段。設計以兩個采區、兩個綜采工作面達到120萬t/a 的生產能力。
方案二:礦井設計生產能力90 萬t/a。采用一礦兩井斜井開拓。先期投產時北井工業場地布置在C3 煤層露頭附近地名為“小寨”以南400 m 的平緩坡地。后期南井工業場地布置在C3 煤層露頭附近地名為“干田埡口”。
先期投產時北井在工業場地內+1 165.0 m 標高布置北井主、副斜井及回風斜井井口,北井三條井筒均按224°方位角、25°傾角往下施工,同理到達+700m 標高落平后,再布置井底車場、井底水倉及水泵房、永久避難硐室,消防材料庫等,北井三條井筒在井底通過聯絡巷貫通形成系統。由于井筒斜長長達1 130 m,為保證井筒施工及后期生產提升運輸等的要求,北井在+950 m 標高設置中部接力車場。
后期南井在工業場地內+1 270.0 m 標高布置南井主、副斜井及回風斜井井口,南井三條井筒均按52°方位角、25°傾角往下施工,到達+700 m 標高落平后,再布置井底車場、井底水倉及水泵房、永久避難硐室,消防材料庫等,三條井筒在井底通過聯絡巷貫通形成系統。由于井筒斜長長達1 300 m,為保證井筒施工及后期生產提升運輸等的要求,南井在+950 m 標高設置中部接力車場。
南、北井均采用斜井開拓,南、北井一水平標高均為+700 m,+700 m 標高以下采用下山開拓。南井劃分為一個水平三個采區;北井劃分為一個水平六個采區。北一采區、北二采區即礦井先期開拓塊段。設計以一個采區、一個綜采工作面達到90萬t/a 的生產能力。
通過上述分析研究,同時考慮到花江背斜南區受風力發電項目壓覆影響,礦井南區淺部需要留設大量保護煤柱,總體分析后認為,井田采用斜井開拓,移交時先期在礦區北區布置一個綜采工作面、兩個綜掘工作面能保證全礦井90 萬t/a 的生產能力,實現集中生產和高產高效。
本礦屬煤與瓦斯突出礦井,屬于容易自燃煤層,礦井產量的大小,主要取決于對各煤層進行煤與瓦斯突出和煤層自燃發火的治理情況。因此,今后礦井在開采前應先采取相應的治理,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進行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