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冬青
(泉州市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 福建泉州 362000)
近些年,隨著泉州市石油化工、機械裝備、電子信息等產業的發展,工業危險廢物數量有明顯增加。因此,對泉州市危險廢物現狀進行剖析,同時應用相關模型預測“十四五”期間全市不同危險廢物總產量,并提出相應的污染防治對策,為泉州市危廢管理提供科學理論依據具有參考意義。
根據2019 年統計數據,泉州市工業危廢量為24.75 萬t(含生活垃圾焚燒飛灰),主要包括:HW18、HW17、HW48、HW08、HW34 等,其中HW18 焚燒處置殘渣產生量12.55 萬t,占泉州市工業危險廢物總產生量的50.70%;HW17 表面處理廢物產生量3.26 萬t,占總產生量的13.16%;HW48 有色金屬冶煉廢物產生量2.58 萬t,占總產生量的10.44%;HW08 廢礦物油與含礦物油廢物產生量1.91 萬t,占總產生量的7.71%;HW34 廢酸產生量1.58 萬t,占總產生量的6.38%。泉州市危險廢物產生類別分布見圖1。

圖1 泉州市危險廢物產生類別分布圖
2019 年泉州市列入危險廢物重點產廢企業82 家,其中62 家企業的年產量超過100 t。2019 年,工業危廢產量位居前10 的企業危廢總產量占全市總產量的比重約79.5%。產廢行業主要涉及垃圾焚燒發電、黑色金屬加工、石油化工、電鍍、金屬配件加工、皮革加工及環保服務業等。
從產生地區來看,全市危險廢物產生區域主要集中在安溪、石獅、惠安、南安、泉港和晉江,危廢產生量24.4 萬t,占全市總量的98.6%。泉州危險廢物產生地區情況分布見圖2。

圖2 泉州市危險廢物產生地區情況分布圖
截至2019 年12 月底,全市持有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的單位16 家,總經營能力23.91 萬t/a,其中收集能力2.88 萬t/a,利用處置能力21.03 萬t/a(其中,利用7.89 萬t/a、焚燒8.29 萬t/a、填埋3.35 萬t/a、物化1.5 萬t/a);另有1 家豁免經營許可證危險廢物利用單位,含鉻皮屑利用規模為0.9 萬t/a。同時,5家生活垃圾焚燒廠全部配套飛灰填埋場,總庫容161.577 萬t,截至2019 年底剩余總庫容93.184 萬t。
本文采用單位工業生產總值危險廢物排放強度模型預測未來5 年危險廢物的產生量[1]。
根據《2019 年泉州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信息》,全市4 000 多家醫療衛生機構,共產生醫療廢物4 905 t。2019 年共產生醫療廢物量較2015 年(3 520 t)增加1 385 t,增長39.3%。
泉州市醫療廢物處置中心負責對全市醫療廢物集中處理,包括收集、運輸和處置全程管理,至2020 年,設計處置能力為20 t/d。因環境容量問題,實際最大處理能力為16 t/d。
(1)預測方法。采用單位工業生產總值危險廢物排放強度模型對2021—2025 年泉州市工業危險廢物產量進行預測。工業危險廢物年總產量預測公式如公式(1)。

式中:Wx為預測年工業危險廢物年產生量,t;α 為增長系數;n為預測時段,a;W2019為2019 年泉州市工業危險廢物年產生量,萬t;M2019為2019 年泉州市工業生產總值,億元;Δ 為預測期內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速,%。
(2)參數確定。①W2019值確定:根據《泉州市2019 年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信息》數據,2019 年泉州市工業危險廢物總產量為12.2 萬t(不含生活垃圾焚燒飛灰);②M2019值確定:根據泉州市統計局數據,2019 年泉州市工業總產值為5 855.27億元;③α 值確定:考慮到產業結構變化帶來的危險廢物排放強度增大,取增長系數為0.04;④△值確定:2021—2025 年工業總產值增速目標取8.5%。
(3)預測結果。根據排放強度法測算得到2021—2025 年泉州市工業危險廢物產生量見表1。

表1 2021—2025 年工業危險廢物預測值結果一覽表
由表1 可以看出,2021—2025 年泉州市工業危險廢物年產量逐年增加,到2025 年全市工業危險廢物總產量預計達到25.18 萬t,相比2019 年增加了12.98 萬t。現有危險廢物處置利用能力為21.03 萬t/a,到2025 年處置能力缺口約4.15 萬t。
(1)預測方法。本文醫療廢物的預測分析采用病床-廢物系數分析模型和門診-廢物系數分析模型[2],具體計算模型如公式(2)~(4)。

式中:HWt為預測年區域醫療廢物產生量,t/a;HWB為預測年區域病床醫療廢物產生量,t/a;HWP為預測年區域門診病人醫療廢物產生量,t/a;P 為預測年區域人口總數,千人;R1為預測區域每千人病床配置數,張/千人;R2為預測區域每千人醫師配置數,個/千人;SP為醫師平均每天門診接診人次,人次;λ 為預測年病床使用率,%;SBG為住院病床每天醫療廢物產生系數;SPG為門診病人每人次醫療廢物產生系數。
(2)參數確定。P 值、R1值、R2值確定:根據2016—2019 年泉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計算出泉州市2016—2019 的P 值、R1值及R2值見表2。2025 年泉州市常住人口預計為917 萬人,千人病床數配置數為6.49 張,千人醫師配置數為2.60 人。

表2 泉州市醫療廢物產量預測參數表
SBG、SPG值確定:參考泉州市歷年的相關經驗系數,每張病床平均日產醫療廢物量SBG=0.36 kg,門診每人次平均日產醫療廢物量SPG=0.01 kg。
SP、λ 值確定:取《福建省衛生計生事業發展情況》(2015—2017)中相應數據的平均值,醫師平均每天門診接診人次SP=9.51 人次,病床使用率λ=74.57%。
(3)預測結果。根據表2 中的參數,利用線性模型對2021—2025 年間P、R1、R2值進行數值擬合,預測結果見表3。

表3 2021—2025 年泉州市醫療廢物產量預測
從預測結果可以看出,市醫療廢物處置缺口將從2023 年204.37 t 增加到2025 年的819.00 t,亟需通過改擴建或新建醫療廢物處置設施來滿足2023—2025 年泉州市醫療廢物的處置需求。
遵照集中焚燒和填埋處置危險廢物的能力適當超前原則,新改擴建一批危險廢物利用處置項目,鼓勵部分企業和園區配備危廢處置利用設施,如危險廢物年產量不小于5 000 t的企業和年產量不小于2 萬t 的工業園區、工業聚集區,優化利用處置能力和結構布局,較好地匹配全市危險廢物產生數量與類別,強化危廢無害化處理兜底保障能力和利用處置綜合能力。引導企業充分發揮海峽技術轉移公共服務平臺、福建省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中心等技術平臺的作用,吸收省內外知名專家研究成果,加強溝通交流,強化幫扶協作,推進技術攻關,加速推進危險廢物利用處理技術更新換代,實現創新驅動、產業升級。加快醫療廢物處置能力建設。
構建基于信息化監管平臺的危險廢物分級分類監管體系,制定完善“危險廢物環境重點監管單位清單”并動態更新,建立多維度、全方位的企業信用綜合考評體系及“擇優、準入、考核、退出”機制。推動建立健全生產者責任延伸機制,推進廢鉛蓄電池、農藥包裝廢棄物、電子廢物規范收集處置和規范化審核,推進有條件的工業企業依靠銷售網點回收其生產過程產生的危險廢物。健全完善并積極推廣小微企業零散危險廢物第三方集中收集機制,探索汽修行業、漂染行業、鉛蓄電池領域等危險廢物監管新模式[3],采取押金銷售和有償回收相結合的方式推進農藥包裝廢棄物集中回收和規范處置。以環境風險可接受為前提,摸索開展豁免危險廢物“點對點”定向利用經營許可管理的試點。強化危險廢物全鏈條環境監管及機制創新,最大限度運用“互聯網+監管”系統,強化“危廢規范化指導+環境執法”聯動,不斷提升生態環境部門智能化環境監管水平和企業自身危險廢物管理水平。建立并完善危險廢物管理系統和轉移監控系統,建立危險廢物環保管家模式,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實現從“搖籃”到“墳墓”對危險廢物進行全鏈條跟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