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玲CHEN Xiu-ling;楊秀廷YANG Xiu-ting
(武夷學院,南平 353000)
在經濟全球化和移動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電子商務作為數字經濟的代表,在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快遞業是使電子商務交易活動完整的重要支柱,在電子商務交易活動中為其實現商品的空間轉移,使得整個交易活動的得以完整。電子商務業與快遞業雖然處于供應鏈的不同位置,但是二者關系密切,一方發展滯后將會直接影響另一方的發展。只有二者協同發展,齊頭并進,才能為客戶帶來更好的服務體驗[1]。2018 年國務院發布《關于推進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的意見》,2020 年商務部和國家郵政管理局聯合發布《關于深入推進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工作的通知》,2021年又聯合發布了《關于印發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典型經驗做法的通知》,由此可見國家對電子商務與快遞業協同發展的重視,以期在政策上扶持、推進電子商務與快遞業協同發展。
近幾年隨著國家對電子商務與快遞業協同發展的重視,學術界關于二者協同發展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協同思想在我國產業協同發展的研究中應用最為廣泛[2]。如武淑萍,于寶琴(2016)基于協同學序參量原理,測算了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的協同發展水平,研究得出電子商務協同的有序度高于快遞物流系統,二者的協同發展水平呈現螺旋式上升的趨勢[3]。梁雯,柴亞麗(2018)的研究結論略有不同,在研究期間的后期2015-2016 年,快遞業的有序度高于電子商務[4]。沈頌東,亢秀秋(2018)基于聚類—灰色關聯分析方法構建兩業產業鏈協同測度指標,測算結果同樣證明快遞業發展滯后于電子商務,二者協同發展的態勢不穩定[5]。田帥輝,劉宇(2018)采用熵權法對電子商務與快遞業協同發展指標進行賦權,協同度測算結果表明研究期內二者的協同發展水平在逐年上升中略有下降趨勢[6]。除此之外還有些其他研究方法的應用,如梁雯,柴亞麗(2019)從動態博弈的視角探討兩者互動關系的具象因素[7]。陳賓(2016)構建VAR 模型對我國電子商務與快遞發展的互動關系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兩者存在長期協同發展的趨勢,但快遞業發展滯后成為二者協同發展的障礙[8]。田帥輝,馮靜(2018)則采用灰色關聯、Logistic 模型研究電子商務與快遞的共生關系,結論顯示二者屬于非對稱互惠共生關系[9]。綜上,在現有的文獻研究中,關于電子商務與快遞業協同發展的研究結論大體一致,但也有些不同,甚至對立的結論,主要原因是學者們對于電子商務與快遞業協同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不統一,采用的研究方法也不同[10]。兩業協同發展是一個復雜的動態過程,如何在評價指標體系中體現這一復雜的過程,現有文獻尚未深入進行研究。
本文基于科學性、時間連續統一、代表性等原則,參考現有相關研究成果[11-13],對電子商務子系統和快遞業子系統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兩個子系統主要從規模效益和基礎設施兩個方面選取數據指標,具體指標見表1 所示。

表1 協同度評價指標
1.2.1 模型建立
本文首先對電子商務子系統和快遞業子系統建立有序度模型μ(Xji),分別用S1、S2表示模型中兩個子系統,其中,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X11),電子商務交易活動的企業數(X12),電子商務銷售額(X13)為電子商務子系統S1的變量,快遞業務收入(X21),快遞業務量(X22),油路總長度(X23)為快遞業子系統S2的變量,用Xji表示子系統Sj序參量變量,則有Xji=(Xj1-Xj2…,Xjm),(j=1、2;i=1、2、3),建立的子系統有序度模型如式(1)、式(2)所示。

在兩個子系統有序度模型建立的基礎上,建立兩個行業之間的整體的復合協同模型,利用此子系統模型對兩個行業協同度的測算,其中BEL 表示為電子商務和快遞業復合系統的協同度,θ 為其中的參數,表示系統在t0時刻的系統有序度,表示在t1時刻的系統有序度,建立的系統復合協同模型如式(3)所示。

1.2.2 模型的測算結果分析
本文采用熵值法客觀地確定電子商務和快遞業復合系統的序參量的權重,由于系統的各項指標數據的單位各有不同,首先運用SPSS AU 工具對原始數據進行正向化的處理,使得各項指標數據標準化,其次熵值法有著一定的計算約束條件,其要求的計算值中不能包含小于零或者是極值的情況,因此對數據中的異常值進行了處理,最后運用SPSS AU 中的綜合分析計求出各項指標的權重。利用標準差法(Z-Score)對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將無量綱化的數據代入公式(1),計算出序參量有序度μ(hji),采用線性加權法對電子商務和快遞業子系統的有序度進行測算,將計算出的各系統序參量有序度代入公式(2)得到各子系統有序度,并將子系統的有序度代入公式(3)得到電子商務與快遞業復合系統的協同度,因篇幅限制,各子系統的有序度不展示,復合系統的協同度僅展示部分年份數據,如表2 所示。

表2 電子商務與快遞業復合系統的協同度
從電子商務和快遞業子系統有序度模型的計算結果可得,大多數省份電子商務子系統的有序度要高于快遞業子系統有序度,說明電子商務業在全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中比快遞業發展更加的快速,對電子商務和快遞業復合協同模型的貢獻率更大,快遞業相比較發展速度稍緩慢,對二者的協同發展起到阻礙作用。快遞業子系統發展緩慢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快遞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電子商務,而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速度較快,2013 年到2020 年電子商務交易額增長258%,快遞業務量增長206%,實證的結果與現實情況較為吻合。
全國平均電子商務與快遞業系統協同度從2013 年到2020 年整體上呈現起伏式下降趨勢,2013 至2017 年系統協同度由0.458 下降到0.257,2017-2020 年逐年增長到0.379,雖二者的協同度在研究期間的后期呈增長趨勢,但協同水平較起始年有所下降,說明我國電子商務與快遞業雖各自獨立發展迅速,業務規模增長迅猛,但是二者之間的協同發展水平卻沒有相應提高,協同度的值也不高,說明我國電子商務與快遞業協同發展還有較大的空間,二者的合作沒有產生協同效應,為此國家相關部門出臺了促進兩業深度融合發展的相關政策。
各省份之間兩業系統協同度存在較大的差異,作為電子商務經濟發展較發達的華東、華南、西南、華中區域,電子商務和快遞業系統協同度整體上明顯高于西北、華北、東北地區,說明對于經濟發展較好的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在快速推進電子商務發展的同時也加快了快遞業發展的步伐。西北、華北、東北地區由于地理環境、區域經濟發展重點不同,電子商務和快遞業發展的整體協同度低于東南地區,具有代表性的甘肅、青海地區,地理環境比較惡劣、不臨海、不鄰國,對于產品進出口貿易、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都比較困難,電子商務和快遞業發展的基礎較為薄弱。
促進電子商務與快遞業發展的協同發展,要從電子商務和快遞業兩個方面入手,根據復合系統協同度分析的結果,可知不同地區、不同省份的兩業復合系統協同度存在較大差異。對于電子商務發展較弱的省份,應該優先發展電子商務業,對于快遞業發展較落后的省份應該優先發展快遞業,但對于電子商務與快遞業發展都欠佳的省份,就這需要在兩方面發展上加大力度。
2.1.1 政府方面
政府可以在稅收政策,資金幫扶,宣傳上幫助電子商務企業;我國電子商務相關的法律法規還有在摸索和完善中,政府應加快完善電子商務法律法規的步伐,才能更好的保證電子商務企業、用戶的合法權益,促進電子商務持續開展。
2.1.2 社會組織、教育部門方面
電子商務的發展需要網絡安全技術的支持,安全平穩的網絡平臺才能為客戶提供一個可信賴消費環境,電子商務平臺的良好運營也需要專業人員的管理,社會組織和教育部門應該加強培養電子商務所需要的網絡技術維護人才和專業運營人才。
2.1.3 企業方面
企業可以借鑒電子商務發展較好的省份(如上海、浙江、江蘇等)其企業發展的模式,再結合本省的產品特色、地理位置,制定屬于本省的品牌,進行宣傳,拓寬銷售范圍。電子商務活動的開展需要客戶、人流量,企業應該選擇多種銷售渠道,如近幾年興起的網絡直播的方式銷售。對于新疆、廣西、河南等電子商務發展較弱的省份,新疆地理位置于亞歐大陸中心,有自己的瓜果、大米、棉花,廣西有甘蔗、水稻產品,河南有自己的藥材、小麥、油料這些經濟產物,可以將本省豐富的物產資源結合本省特色,通過電子商務的平臺賣向全國或者走出國門。
電子商務發展的同時,快遞業也要同步發展才能保持良好的協同。快遞業應該由國營企業帶頭,與電子商務企業簽訂訂單協議,在電商企業密集的產業園區設置專門的快遞網點。除了基礎的快遞業務外,快遞企業應積極探討與電子商務企業進行更深入的合作。同時政府應該加大吸引人物流人才的力度,對快遞企業降低市場進入門檻、對快遞企業土地征用政策放寬,在稅收方面給予優惠來促進該省份快遞業的發展。
2.2.1 政策支持
政府可以為快遞企業提供較為寬松的土地征用政策,為快遞企業建設物流園區等。貨物的流通需要車輛運輸,部分城市對于貨車通行的限制,抑制了物流活動的開展,政府在城市規劃時應考慮到物流運輸的問題,為其物流活動在合理范圍內規劃線路,適時放開貨車的通行限制保證車輛通行順暢。
2.2.2 資金融通
各大商業銀行可以放寬貸款政策,為快遞企業融資少,融資難的問題提供多渠道,低限制的融資服務。快遞行業的發展不是擁有電子商務提供業務量就足夠了,還需要解決開展物流活動時,產生高成本的問題。高效能低成本的物流作業,需要高技術的分揀、轉運,配送等精準高效率的設備。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和物流活動開展需要大量資金,政府、銀行在快遞企業融資過程中可以提供多融資渠道,如質押貸款、股票和期權交易融資,設立專門的物流融資項目,吸引更多的企業投入資金,加大快遞企業發展的資金池。
2.2.3 人才培養
現在企業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應用,電子商務、快遞業也不例外,快遞業在經營過程中需要的運輸、分揀、配送設備需要不斷更新換代,因此需要高技術研發人員。各地政府可以聯合當地高校為物流企業培養出更多實踐研發型的人才,為快遞以及其他物流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資源,政府、企業、學校也可以聯合舉辦各類物流設備研發的比賽,挖掘這方面的人才,并且進行深一步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