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小晴
3.橫無列,縱無行。這種章法完全打破烏絲欄的拘束,最易發揮個性,最富自由率真的筆墨情趣,它濫觴于甲骨文、金文,即契刻文字和早期鐘鼎銘文。這些古文字在章法布局上,或正或斜,或大或小,時疏時密,時長時短,奇古生動,參差錯落,如麗天繁星,出之自然。古人作行草及小楷常用此法。
書寫這種章法,須注意三點:
(1)書者要有統籌全局的觀點。以統篇為一字,以整幅為一體,強調整體的平衡勻稱,對比照應和多樣統一,從局部的不平衡、不對稱去求得整體的平衡、對稱,從各種不協調的因素中求得整體的協調,從多種矛盾的對立形式中組合成一個和諧的整體。因此,書寫這種章法時必須于參差不齊中求平直,從錯落有致中求勻稱,這是書法藝術形式美的高級境界。這種境界張弛有致,虛實相映,使作品在紙面空間中更富生命韻律。
(2)這種章法雖然集中諸多矛盾的對立因素,但必然貫穿著一種內在聯系。如宗白華所說:“相管領就好像一個樂曲里的主題,貫穿著和團結著全曲于不散,同時表現出作者的基本樂思。”這種相管領的方法,在書法中又稱裹束之法。明王世貞《法書苑》中說:“字體各有管束,一字管二字,二字管三字,如此管一行,一行管二行,二行管三地,如此管一紙。”管束就如一根鏈條,一環扣一環,字有管束,整幅字勢一氣呵成,給人以精神團聚的藝術感受。朱和羹《臨池心解》說:“作字點畫須要精意,觀古帖中起筆之始,迥不猶人,結體既成,終合人意,蓋如善弈者布局數子,幾令人莫測,至收局時,著著回應,處處周密,此即張懷瓘《用筆十法》中裹束一法也。”這是一種勢和力的回旋,凡一幅字,字字有應接,行行能映帶,自然一氣貫注。

《洛神賦十三行》東晉· 王獻之
(3)這種章法打破了橫豎的束縛,有著比較自由的天地,但書寫小楷疏密參差、跌宕起伏的節奏感不宜太強烈,當以端莊勻稱為主調,落筆后要隨其意態,因勢利導,各成其妙,執死法者,必損天機。故這種章法妙在有意無意之間,最能引人入勝。清郭尚先《論書》說:“魏晉人書非不結構嚴密,然其章法之妙如絳云在空,隨意舒卷,有意無意,尋繹數四,自覺深遠無際。”試觀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通篇布局形勢錯落,行間茂密,風致蕭遠,章法密不嫌迫塞,疏不嫌空松,增之不得,減之不成,如天成鑄就,極其湊泊。
以上三種布局方法,以橫直無行列的格局最為難寫。為把握創作的成功率,作書之前,要意在筆先,從紙張大小、書寫內容、字數多寡、字體格式、如何布局和落款,以及需要行數、每行字數上作好統籌安排。俟胸有竹,而后從容落筆,并能因時適變,隨機生發,且兼顧到上下、左右、前后的關系。當一紙中出現同樣重復、重疊的筆畫時,要變化其結構或用筆,切忌犯平齊類同的弊病。點畫重疊者,變之以形;結構重復者,化之以勢。或藏或露,時方時圓,乍顯乍晦,忽起忽伏,極盡虛實、賓主、照應、烘托、爭讓、掩映、縈帶、補綴、開合、鎖結之能事,如是則能窮變態于毫端,合情調于紙上,整幅之間,藩籬茂密,精神團聚,給人以氣足神完的藝術感受。

《勤政勵學箴》(局部)明·董其昌
章法布局,并非大雜燴,要貫穿一種主調,堅持一種統一協調的風格。唐孫過庭《書譜》中謂:“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故一落筆,就基本上定了這篇章法的主調。然后在這主調的管領下進行變化組合,猶如樂曲中的主調和變奏,同中求異,異中求同,自然富有風神。
書寫小楷,幅首不可太生疏,幅后不可太松懈。故作小楷之先,當先于廢紙上練筆,腕熟后方可正式創作。創作時要全神貫注,最好一氣呵成,自然貫成行,綴成幅,而精氣神貫注其中,自無生疏懈怠之病。
無論何種形式的章法,布局時都不宜填塞滿紙,須上下空闊,四旁流通,天地左右留有余地。一般來說,如寫小楷條幅天地留白可多一些,如寫橫幅或手卷則左右留白可多一些,如寫扇面則一行長一行短、疏密有致、自然得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