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興園
我與書法的緣分起于父親。父親是一名中學美術教師,我從小就接觸各種筆和墨,零零碎碎地跟著寫毛筆字。后來我考上師范學院,為當老師開始“三字一話”(鋼筆字、粉筆字、毛筆字、普通話)的訓練,那時主要練習楷書,顏體、柳體都寫過。工作后從事文秘工作,經常參加一些文化活動,看到書畫家揮毫潑墨很是羨慕,希望自己也能寫一手漂亮的毛筆字。從那時起,除了練習楷書外,我間或臨一些隸書、草書和魏碑,如《張遷碑》《曹全碑》、“二王”草書以及《張猛龍碑》《張黑女墓志》等。直到臨習孫過庭的《書譜》,才真正開始系統的書法學習。
接觸《書譜》,大概是十幾年前的事情了。我那時雖工作繁忙,但精力旺盛,總想利用業余時間學點什么。一日午休時間,散步東圖書店,閑逛中無意發現書架上的《書譜》和幾本《〈書譜〉字體集字帖》。我如獲至寶,當晚回家便迫不及待地臨習起來。我學書法純粹是愛好,既不圖名又不圖利,圖的是自己高興,尤其當有朋友索字時,我一概毫不猶豫地慷慨贈與。后來工作調動,所在單位附近文人墨客云集,更增加了我與書法的緣分。我的好友、書畫家馬樹峰開了一家畫廊,有幸結識許多書畫家,或得指點一二,心情無比愉悅,從而激發我對書法更濃厚的興趣。
2016年5月,我的工作再次調動,能始終伴我的依然是書法。每當臨池潑墨,我都有一種內心的平靜,提起毛筆則寵辱皆忘,而那本《書譜》更成為我的“摯友”。自那時起,我暗下決心,臨習《書譜》一百遍。2021年7月,我的計劃終于完成,第一百遍送給同事,中間的大多數送給朋友,剩下的自己留存。一百遍臨習之后,我有了些許的感悟,現記錄如下:

《雅琴飛白雪,高論橫青云》馬興園
《書譜》是我學習書法的“老師”,而它的作者孫過庭,不知臨習多少遍“二王”書法。他曾說:“余志學之年,留心翰墨,味鐘、張之余烈,挹羲、獻之前規,極慮專精,時逾二紀。有乖入木之術,無間臨池之志。”因他才思敏捷,書藝“大悟”,又遇特殊機緣,艱苦創作,才有《書譜》一卷。此中既有高深的書法美學、創作理論,又不乏為一篇華美優秀的今草作品。全文氣韻連貫,布局謀篇精細,而單字絕美異常,仔細審之,只覺嘆服。這篇鴻文中信息量極大,典故繁多,不修習古典文化,很難讀通其中要義。我乃愚鈍之人,用時5年多亦僅臨其外形,篇中典故、段落句子竟有諸多不懂,實在汗顏。因此,只有不斷地學習領悟,才能真正理解、把握《書譜》的真諦,從而更“自由”地遨游書藝的海洋。我的書法之路剛剛開始,雖路途艱辛,我會堅持走下去。
我愛好很廣泛,年輕時愛好體育運動,近年來愛好太極拳和茶道,自稱“拳、茶、字”三愛好。論起“拳”來,自2015年開始學起,至今已6年有余,但學藝不精,屬“三腳貓”功夫;論起“茶”,同真正的茶友相比,充其量只是個“觀眾”而已;唯有“書法”,一日不練便覺生活中少些什么。于書桌前閱帖臨字之時,方能心定神閑。與古人“對話”,與圣賢共語……這是一種“修行”,不僅練習書法技藝,更修養性格、品質,豐富知識,讓人心智練達、生活睿智。
《書譜》云:“蓋有學而不能,未有不學而能者也。”學習書法沒有捷徑,唯有勤學苦練和用心思考。沒有天資,只埋頭苦練,不能成功;天資雖優但缺乏磨煉,同樣一事無成。我自認缺乏悟性,以致學習書法十幾年才剛入門,而我找到的“笨辦法”就是學習《書譜》,力求把《書譜》讀透、悟透、練透,既可學理論,又可練技藝,一舉兩得。

《鴻飛鶴舞,鳳翥龍翔》馬興園
“不怕招招會,就怕一招精”,習書與習武同理。書法藝術浩如煙海,而人的精力有限,廣學博覽固然重要,但若要有所建樹,還需精研一門。每個人的閱歷、審美、學養、素質等各有不同,對書法的認識也不同,在“浩蕩無邊”的書法藝術海洋中,要有所見地、有所收益,精研一門無疑是最難能可貴的選擇。我選擇《書譜》便是基于這種思考,希望能盡最大努力“精熟”之,然后觸類旁通,在書法之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寬。
“悟”,只是我淺薄的思考,是對自己的鼓勵和鞭策,今記之,愿對讀到此文的書法學習者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