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聶晨昕 孫文韜
《早春圖》是北宋宮廷畫家郭熙創作的一幅絹本設色畫,為郭熙晚年之作,創作時正值宋神宗大力扶植王安石變法的熙寧五年(1072年)。
“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語自郭熙之子郭思整理的郭熙山水畫創作的經驗總結——《林泉高致》,表達了郭熙創作山水畫時強調四季分明的原則。于是,透過《早春圖》,后人能有幸一窺北宋早春時節春寒料峭之景象。細細觀摩畫面,如臨淡雅天真的春日之中,四處皆是天地間煥然一新的歡聲笑語。這種寧謐而又生機勃勃的氛圍渲染,得益于郭熙對畫面全景式構圖的把握和對“三遠法”的充分運用。景物集中于中軸線上,主體山巒呈蜿蜒盤旋之狀與左右山峰相結合,山巒頂部以尖頭點繪制樹木、荊棘。墨色由淺入深,濃厚有別,使山體得以裝飾。畫中樹木并無枝繁葉茂之態,“有枝無干”的“蟹爪”式樹干也是郭熙畫風的一大特點。山巒坡角處施以卷云皴,呈層層疊疊之勢,體現出山石的厚重穩健。筆墨之間,初春嫩枝發芽、山氣氤氳之感躍然紙上。

乾隆皇帝跋文
畫面右上有清代乾隆皇帝的御題詩:“樹才發葉溪開凍,樓閣仙居最上層。不藉柳桃閑點綴,春山早見氣如蒸。”中國傳統文人畫講究詩、書、畫、印一體,乾隆即興的題詩點出了畫中氣韻流動的特點,可謂與郭熙心有靈犀。詩畫互補,初觀《早春圖》并未有春日期待的桃花朵朵、柳樹成蔭之象,仔細觀賞才恍覺“不藉柳桃閑點綴,春山早見氣如蒸”。無需刻意的花鳥點綴,細微之中處處可見早春跡象?!读秩咧隆分刑岬健吧降盟?,水得山而媚”,春意盎然也依仗水而顯現出來。畫面中三兩成組的行人游歷其間:踏春而歸的婦孺、準備登船遠行的少年、擺弄漁網的漁人,正所謂春暖花開“漁”先知,溪瀑旁忙碌的人們正是早春的真實寫照。與畫面中其他枯樹不同,此處的樹木已發出嫩芽,雖沒有江南桃柳相映之感,卻也在裊裊山氣中煥發出生機,與乾隆的詩作相映照。

《早春圖》北宋·郭熙 絹本設色 158.3 cm×108.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乾隆的題詩不僅點出畫面的早春氛圍,也道出郭熙晚年的心境。此時正值積貧積弱的北宋,宋神宗雖極力推行王安石變法,卻仍舊日漸衰弱。郭熙追求國泰民安,卻也深知順應自然之道。于是在他的畫中無一例外地表現著人的渺小和山的偉岸,以及他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平淡天真的人文氣息。
郭熙將身心融入山水之中,在大開大合之間展現自己的“林泉之心”,因此不必刻意強調春日之感,便能將早春景象繪于畫面之中。因緣際會,詩與畫便在此產生聯系,跨越時空,引起共鳴。乾隆詩作,讓畫面更加生動具體起來,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山水畫的朦朧美感,卻也給畫面帶來不一樣的審美體驗。郭熙山水畫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與神秘感、高潔感、親切感相結合的美學意義豁然明朗起來。詩畫結合看早春,讓觀者真切體會到了春山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