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海英
(甘肅省臨澤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甘肅 臨澤 734200)
堆肥還田可以改善土壤的團聚結構和物理化學性質,有利于更新和增加上層土壤中的有機質。堆肥翻耕后分解過程中會礦化、釋放養分,同時腐化,使一些有機物復合物濃縮脫水形成更復雜的腐殖質,從而改善土壤結構。本試驗以畜禽糞便、動植物殘體為主要原料,探索不同堆肥還田技術模式對土壤養分的影響和增產機理。
指示作物為高原夏菜西藍花,品種為耐寒優秀。
試驗設在臨澤縣鴨暖鎮古寨村的中度鹽堿地,常年種植蔬菜,pH為8.26,有機質13.2 g/kg、全氮0.842 g/kg、有效磷24.4 mg/kg、速效鉀146 mg/kg。
試驗采取隨機區組設計,5個處理,3次重復,小區面積30m2,小區間以30cm寬的小埂隔離。處理1:不施用堆肥(CK);處理2:堆肥還田量為30 000 kg/hm2;處理3:堆肥還田量為45 000 kg/hm2;處理4:堆肥還田量為60 000 kg/hm2;處理5:堆肥還田量為75 000 kg/hm2。各處理的堆肥全部作基肥使用,采用當地普遍應用的起壟雙行栽培方式,種植面架設滴灌帶,按小區面積稱取試驗用堆肥。各小區保苗200株,病蟲草害防治、肥水管理等其他田間管理措施一致。各小區的底肥均為磷二銨375 kg/hm2、復合肥375 kg/hm2,均追肥3次、灌水(滴灌)4次。收獲時各小區單收計產,并分小區進行考種。按照收購商成菜標準采收。
作物采收后采集各處理的土樣,自然風干后委托甘肅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局張掖礦產勘查院測試中心化驗,主要化驗pH、有機質、全氮、有效磷、速效鉀等指標。檢測依據:農業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規范、NY/T1121.2-2006、NY/T1121.6-2006、NY/T1121.24-2012等。檢測儀器:土壤比重計、酸度計(ZXS-53)、滴定管50 ml、自動定氮儀(ZXS-73)、分光光度計(ZXS-10)、火焰光度計(WGH6400)等。
由表1可知,不同堆肥還田量對西藍花農藝性狀的影響有差異,處理1營養生長次于其他處理;處理4、處理5生殖生長優于其他處理,經濟系數高。

表1 西藍花農藝性狀記載
由表2可知,處理4產量最高,較不施肥區增產4 843.34 kg/hm2,增產率為21.36%,增產效果明顯。處理3、處理2較不施肥區分別增產3 933.34 kg/hm2、3 853.34 kg/hm2,增產率分別為17.35%、17%。各處理的產量均高于對照。

表2 西藍花產量比較
由表3可知,堆肥還田量30 000~60 000 kg/hm2的處理較對照增加產值2 243.4~3 465.7元/hm2。堆肥還田量75 000 kg/hm2的處理由于投入成本增加,產值下降。西藍花按照采收時節當地市場價1.6元/kg計算,堆肥成本為0.03元/kg,人工成本為120元/個。

表3 經濟效益分析
由表4可知,有機質含量隨堆肥還田量的增加呈遞增趨勢,處理5較對照高2.5 g/kg,處理4、處理3、處理2分別較對照高1.3 g/kg、1.2 g/kg、0.5 g/kg。全氮含量處理4和處理5最高,均較對照高0.109 g/kg,處理3、處理2分別較對照高0.05 g/kg、0.011 g/kg。有效磷含量處理5最高,較對照高71.8 mg/kg,處理4、處理3、處理2分別較對照高65 mg/kg、62.1 mg/kg、60 mg/kg。速效鉀含量處理5最高,較對照高115 mg/kg,處理4、處理3、處理2分別較對照高102 mg/kg、92 mg/kg、68 mg/kg。堆肥還田對有效磷、速效鉀的提高效果非常顯著。

表4 土壤養分含量
試驗結果表明:不同堆肥還田量對西藍花的農藝性狀和產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堆肥還田量為60 000 kg/hm2對西藍花的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作用最明顯,經濟系數最高,較不施肥區增產21.36%,增產效果明顯。堆肥還田量45 000 kg/hm2、30 000 kg/hm2分別較不施肥區增產17.35%和17%。生產中將堆肥還田量控制為30 000~60 000 kg/hm2,可提高西藍花的經濟效益。
堆肥還田對土壤養分含量有一定影響,與施肥前相比土壤有機質、全氮、有效磷、速效鉀平均值都有所提高,說明適量堆肥還田能夠提高上部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特別是可優化氮磷鉀比例,彌補磷鉀肥料短缺,對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