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天翼,李榮強
(貴州財經大學大數據應用與經濟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農業產業化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動力,在促進產融結合、縮小城鄉差距、促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飼料產業是近年來我國發展較快的農業產業之一,也是畜牧業發展的支柱產業。飼料產業作為聯系種植業、養殖業和畜產品加工業的綜合性產業,是現代養殖業發展的物質基礎,既有效利用了傳統農業資源,又為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動物性食品提供了物質基礎。因此,發展飼料產業不僅有利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生產的附加值,還有利于拓寬農民收入渠道,促進農民增收[1]。
近年來我國飼料產業發展速度較快,由表1可知,2010年以來我國飼料產量的增長幅度較大,2010—2018年期間我國飼料總產量累計增長6 586萬t,年均增長率接近5%;2018年我國飼料總產量達22 788.4萬t,是2010年的1.4倍;增速較快的主要是2012年和2017年,相比上一年分別增長了1 425.89 t與1 243.65 t,增幅分別為8%和6%;2013年受其他關聯產業發展的影響,飼料產業生產成本有所上升,產量有所下滑。飼料產量的持續增加表明我國飼料生產能力在不斷增強,市場需求也在持續走高,同時飼料企業的總體規模在不斷壯大,為農業進一步發展及農民收入的提高創造了有利條件。

表1 2010—2018年我國飼料產量情況 單位:萬t
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國飼料產業已經度過了初期快速發展的階段,在慢慢進入整合提升的新階段。盡管我國飼料企業數量較多,但多數企業規模較小,缺乏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較弱,在國際市場中缺乏競爭力。與此同時,隨著飼料產品原料市場的價格波動,飼料企業在國內市場的獲利空間也相對有限,在一定程度加劇了飼料行業的競爭。因此,國內飼料企業逐步開始整合優化,大中型飼料企業通過收購及重組不斷實現規模化、集團化發展,有效提升了自身競爭力[2]。
農村經濟水平的提升及市場環境的進一步改善,為我國飼料產業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環境,也促進了飼料產量的增加。2000年受當時經濟發展條件的制約我國飼料產量僅為7 400萬t,但隨著生產技術的不斷改進及市場需求的刺激,我國的飼料生產能力也在不斷提升,2005年產量突破了1億t,2015年產量突破了2億t,且增速依然沒有放緩,2018年我國飼料產量已接近2.3億t,2000—2018年飼料產量增加了近15 000萬t。飼料產業的發展及與之而來的產業集聚和經濟效益的增加均為農民收入的增長創造了條件,農民收入呈現出平穩上升的趨勢。2000年我國農民人均收入僅為2 253元,收入水平較低;2005年我國農民的人均收入達到了3 000元,增長幅度較達;2015年我國農民人均收入突破了10 000元;2018年我國農民人均收入接近15 000元,增長勢頭依然強勁。
從圖1可知,2000—2018年我國的飼料產量和農民收入的變動情況大致相同,存在正向的相關關系,雖然在個別年份稍有波動,但并沒有影響整體趨勢。由此可見,隨著飼料產業的不斷發展,農民收入也在持續增加。

圖1 2000—2018飼料產量與農民收入變化趨勢
2.2.1 模型設定與變量選取 本研究的目的是定量比較分析飼料產業發展狀況與農民收入增長,探討二者間的相關性程度及內在規律,進而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回歸分析模型是在數據觀測的基礎上通過建立變量間的相關關系,分析變量間的內在規律,是應用極其廣泛的數據分析方法之一。本文運用回歸模型就飼料產業發展對農民收入的影響進行實證研究。
在變量的選取上,將農民人均收入作為被解釋變量(Y),選取有關飼料產業發展的3個因子作為解釋變量,解釋變量分別為飼料總產量(X1)、青飼料播種面積(X2)、混配合飼料產量(X3)。借助Eviews軟件,采用多元回歸分析的方法,研究3個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為全面了解飼料產業發展對我國農民收入的影響,本文選取1999—2019年的相關數據進行實證研究。具體模型如下:

2.2.2 回歸結果分析 利用Eviews軟件對相關變量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見表2。

表2 回歸結果
根據回歸結果得到模型的估計結果:

在回歸結果中,R2=0.9958,調整后的R2=0.9951,可見模型的可決策系數及調整后的可決策系數都很高,說明模型對樣本的擬合程度較好,F檢驗的概率值為0.000,小于0.05,說明回歸方程顯著,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存在顯著影響,而各個解釋變量β的P值分別小于0.05,可見3個解釋變量也均通過了假設檢驗。
2.2.3 多重共線性檢驗 正常情況下,若模型中各解釋變量中兩個變量間的相關系數較高(如接近1),則可能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此時模型就缺乏一定的科學性。
由表3可知,各變量間的相關系數均較低,即此時模型并不存在多重共線性。

表3 相關性系數
2.2.4 異方差檢驗 為診斷模型中是否存在異方差性,本文利用Eviews軟件對模型進行White檢驗,結果見表4。P>0.1,因此模型不存在異方差,再次證明了模型的合理性。
2.2.5 經濟意義 由上述分析過程可知,農民人均收入和飼料總產量、青飼料播種面積及混配合飼料產量之間存在多元線性回歸關系,且農民收入與飼料總產量間呈現較強的正向相關關系,飼料總產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農民收入的提高,而農民收入與青飼料播種面積及混配合飼料產量呈現出微弱的負向相關關系,青飼料播種面積的增加及混配合飼料產量的提升反而不利于農民收入的提高。因此本研究做出以下分析:飼料的種植面積越大,并不等于飼料產量越高,因為飼料生產受水源、氣候等自然條件因素和設施設備等技術因素的影響較大,因此有可能出現“廣種薄收”的現象;部分飼料產品在質量上可能會有所欠缺,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導致價格偏低,不利于農民收入的增加;盡管部分飼料品種的產量在增加,但其中產生的利潤可能發生了轉移,即農民收入并沒有實質性的增加,反而飼料流通方或其他市場主體則賺取了較多利潤。因此,為了提高農民人均收入,一方面要提高飼料生產能力和產量;另一方面要規范飼料流通市場,保障農民的利益。
飼料企業必須緊跟市場需求主線,根據市場需求不斷調整飼料生產品種,提升自身產品的競爭力,在產品研發上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利用先進技術開發新型飼料,推廣環保型飼料產品,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及抗生素的使用,在飼料原料的種植方面應利用先進設施最大限度地規避自然災害,大力發展飼料原料的規模種植與規模生產,努力提高飼料產量[3]。此外,在科技較為發達的今天,還應將當下流行的大數據及互聯網技術運用到飼料產業的發展中,建立相關信息化平臺和以行業數據庫為主體的飼料信息系統,提高飼料產品生產的針對性[4]。
當前我國飼料市場在不斷擴張,各種飼料企業與飼料產品更是層出不窮,各區域間飼料企業及飼料產品的競爭也較為激烈。由于相關監管措施不到位,出現了較多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的現象[5]。因此,凈化飼料市場環境刻不容緩,相關部門應對擾亂市場秩序的飼料企業進行嚴懲,并規范飼料產品的流通市場,保障農民的利益。此外,還要加強對飼料經銷商的監管,部分經銷商隨意在飼料產品中加入添加劑,并進行二次加工,各級監管部門應強化責任落實,嚴格執法,堅決杜絕二次加工現象的出現,同時應加強相關技術人員儲備,增加對飼料質量監管工作的資金支持,健全飼料產品的日常監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