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史 詩

北京時間2021年11月8日1時16分,經過約6.5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密切協同,圓滿完成出艙活動全部既定任務,航天員翟志剛、航天員王亞平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艙,出艙活動取得圓滿成功。至此,王亞平成為中國航天史上首位參加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她不僅完成了空間站裝備的改進,還包括多項技術驗證工作。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
一直以來,為了一探地球之外的奧秘,人類未曾停下探索太空的腳步,那些智慧且勇敢的航天員們一次次穿越浩瀚蒼穹,與太陽并肩,創造著歷史,我們才得以揭開宇宙一角神秘的面紗。
時至今日,全世界已有65名女航天員到訪過太空。完成過空間出艙活動的,有15人。如今,這一名單上增加了第16個名字——中國女航天員王亞平。
由于太空環境比較惡劣,出艙航天員要面臨的挑戰主要有失重、低氣壓和氣溫不穩定以及強輻射等。
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女宇航員是前蘇聯的瓦倫金娜·捷列什科娃。1963年6月19日,她乘坐東方6號飛船從拜科努爾航天中心起飛,成功完成3天繞地飛行48圈的飛行任務。
瓦倫金娜·捷列什科娃曾這樣回憶她的太空之旅:“我穩坐在宇宙飛船的密封艙內,沒有想到自己的家庭,也沒有想過是否能返回地球。我腦子里只裝著未來二十四小時內承擔的使命和責任:拍照片、拍電影、并且做科學實驗。當我在太空中看到無比壯觀的地球時,實在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我對它產生深深的眷戀。我向這顆美麗的星星——地球提出延長在太空逗留的時間,領導批準我繞地球運轉四十八圈。我飛行七十小時五十分鐘,航行約兩百萬公里,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福。”
成功完成飛行任務后,捷列什科娃獲得了巨大的榮譽,月球背面一座環形山也以她的名字命名。
世界上第二位進入太空的女性是前蘇聯航天員斯韋特蘭娜·薩維茨卡婭。1982年8月,薩維茨卡婭乘坐聯盟T-7號飛船順利與禮炮7號空間站對接,成為首位進入空間站的女性。
1984年7月25日,斯維特拉娜·薩維茨卡婭身穿奧蘭多D系列宇航服,參加了第一次女性EVA活動。她隨聯盟號T-12飛船登上太空再次到訪了禮炮7號空間站,并出艙檢修設備,成為世界上第一名進行太空行走的女性。
出艙活動(EVA)是指航天員脫離母航天器的保護環境,依靠自身攜帶的生命保障系統在太空中進行科學觀察和研究、維修艙外設備、安裝或回收艙外有效載荷、組裝空間站、到星球表面行走等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斯維特拉娜·薩維茨卡婭要完成的任務是極具危險性的是太空切割與焊接操作。她總共進行了六次切割、兩次銀噴漆和六次焊接試驗,當時她的心率達到了每分鐘140次。這次太空行走完成后,斯維特拉娜·薩維茨卡婭的體重減輕了3公斤,任務之艱難可想而知。
在失重的太空行走是件非常耗費體力的事情,更別提還要開展一系列細致嚴謹的工作。女航天員本來數量就不多,進行太空行走的女航天員更是少之又少,且完成出艙任務的時候都與男航天員為伴。
但在2019年10月19日這一天,美國航天員克里斯蒂娜·科赫和杰西卡·梅爾再次創造歷史,她們進行了人類首次全女性太空行走。克里斯蒂娜·科赫和杰西卡·梅爾按計劃更換了出現故障的電池充放電單元,并完成了部分額外任務。整個出艙任務歷時7小時17分鐘,創造了載人航天史上的一項新紀錄。與此同時,克里斯蒂娜·科赫連續因在軌飛行328天,還刷新了女性單次太空停留的最長時間紀錄。
世界首位航天飛機女駕駛員是美國人艾琳·柯林斯,一個學數學的姑娘。憑借對藍天的無限向往和艱苦的訓練,23歲時,艾琳·柯林斯成為美國空軍歷史上第一位女性飛行教員。
1995年2月,艾琳·柯林斯駕駛“發現”號航天飛機升空,實現了與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的歷史性對接,同時成功地回收一顆天文衛星。
1997年5月,她再次啟程,駕駛“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進入太空。1998年,NASA正式任命她為航天飛機機長,實現女性在這一位置上“零的突破”,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位航天飛機女機長。
2005年7月,艾琳·柯林斯駕駛隔熱瓦受損的“發現”號在太空中來了一個“轉體后空翻”,技驚世人。在這之前,由于燃料傳感器故障,“發現”號的發射日期被迫推遲了13天。到發射當天,隔熱瓦又掉了一片。艾琳·柯林斯這個帥呆了的舉動,成功避開了可能發生的災難。
2012年6月,作為中國第一位執行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女航天員,劉洋與景海鵬、劉旺乘坐神舟九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對接。這是中國實施的首次載人空間交會對接,也是載人航天飛船首次在夏季發射。事實證明,神舟九號飛船經受住了雷電、溫度、風力等天氣條件的考驗。
當時,劉洋主要任務是在執行手控交會對接的時候進行監視和支持。除此之外,在長達十三天的飛行中,劉洋還考察了女性在太空環境中的生理和心理變化,收集相關醫學的第一手數據,為我國空間站長期考察組的人選組成提供了重要參考信息。劉洋在這次任務中完成了15項空間醫學實驗。
太空研究需要女性嗎?答案是肯定的。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焦維新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空間生命科學是研究宇宙空間環境中的生命現象及其規律的學科,在空間站的科學實驗中,它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比如我們所說的,航天員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下,到底會對他們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因為男性和女性的身體構造不一樣,從生命科學的研究對象來講,假如只有男航天員,那我們驗證空間生命科學就是不全面的。
據航天問題專家分析,女性在某些方面的感覺更敏銳,心思也更細膩,考慮問題更周全,特別是在一些精細操作方面,比男性更具有優勢。
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也談到,王亞平這次可以開展以女性為主的航天醫學和空間科學生命研究,為以后長期載人航天做準備。
這些勇敢而偉大的女性,在探索宇宙撫摸星辰的旅程中彰顯著女性的力量。世界上的所有女性,正透過她們的目光望向地球之外,一睹宇宙的神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