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 爽

我國網民總體規模超過10億,互聯網已深入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長期以來,個性化廣告推送、大數據殺熟等基于個人信息利用帶來的種種問題也飽受詬病,如何保護隱私信息是公平地落在每個人身上的現實隱憂。
11月1日,備受期待的《個人信息保護法》正式實施。自此,一直處于“裸奔”狀態的個人信息有了重磅法律的明確保護。
個人信息,是指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與已識別或者可識別的自然人有關的各種信息,不包括匿名化處理后的信息。中國消費者協會(以下簡稱“中消協”)在開展消費維權工作中發現,消費者反映比較突出的個人信息問題,主要集中在手機APP過度索權、消費者個人信息被泄露、非法推送商業信息、“大數據殺熟”,以及敏感個人信息的非法處理等方面。
中消協表示,經營者應當制定處理消費者個人信息的規則,遵循公開、透明原則,公開個人信息處理規則,明示處理的目的、方式和范圍,并提供便捷的撤回同意的方式。收集消費者個人信息,應在事先充分告知的前提下,保證消費者知情,并征得消費者本人同意。經營者不得采取一攬子授權、強制同意等方式處理消費者個人信息;未經消費者同意,經營者不得向消費者推送商業信息。
經營者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具有明確、合理的目的,并限制在對個人權益影響最小的方式和實現處理目的的最小范圍。
敏感個人信息是包括生物識別、宗教信仰、特定身份、醫療健康、金融賬戶、行蹤軌跡等信息,以及不滿十四周歲未成年的個人信息。法律對其設置了特殊處理規則,即二十八條第二款中規定“只有在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嚴格保護措施的情形下,個人信息處理者方可處理敏感個人信息”。
人臉識別作為一種敏感個人信息。中消協認為,小區物業、經營場所不應將人臉識別作為出入的唯一驗證方式,應當提供其他替代性的驗證方式供業主或者消費者自主選擇。經營者更不能為了商業目的非法收集消費者的人臉識別信息。
《個人信息保護法》規定個人信息處理者利用個人信息進行自動化決策,應當保證決策的透明度和結果公平、公正,不得對個人在交易價格等交易條件上實行不合理的差別待遇。通過自動化決策方式向個人進行信息推送、商業營銷,應當同時提供不針對其個人特征的選項,或者向個人提供便捷的拒絕方式。
中消協表示,經營者不能利用自身掌握的消費者經濟狀況、消費習慣以及對價格的敏感程度等信息,在未獲得消費者授權的情況下通過用戶畫像來開展精準營銷。
提供重要互聯網平臺服務、用戶數量巨大、業務類型復雜的個人信息處理者還應按照國家規定,建立健全個人信息保護合規制度體系,成立主要由外部成員組成的獨立機構對個人信息保護情況進行監督。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制定平臺規則,明確平臺內產品或者服務提供者處理個人信息的規范和保護個人信息的義務。對嚴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處理個人信息的平臺內的產品或者服務提供者,停止提供服務。定期發布個人信息保護社會責任報告,接受社會監督。
此外,中消協也提醒廣大消費者認真學法、主動用法:了解個人信息和敏感個人信息的處理規則、在個人信息處理活動中所享有的權利、個人信息處理者應當承擔的義務以及個人信息權益受到侵害時的救濟方式等;養成“非必要不提供”的良好習慣,只在確屬必要的情況下才向經營者提供個人信息或者進行授權;要對自己授權或者提供的個人信息進行持續跟蹤,不同意經營者繼續處理時要積極行使“撤回同意”權利,要求經營者停止處理或及時刪除其個人信息;注意銷毀帶有個人信息的單據和資料,并主動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