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艷芳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國際友人親屬復信中指出:“20世紀上半葉,斯諾、馬海德、白求恩、柯棣華、艾黎、愛潑斯坦等一大批國際友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風雨同舟、同甘共苦、并肩戰斗。我們始終銘記他們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作出的寶貴貢獻和對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的真摯友誼。”著名的新西蘭國際友人路易·艾黎就是其中一位典型代表,他一生積極投身于中國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社會進步的偉大事業,在中國工作、生活整整60年。他發起工合運動,積極支援抗戰;創辦培黎學校,培養技術人才;講述中國故事,促進中外友好,為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奉獻了畢生精力。
1927年,時年30歲的路易·艾黎來到上海,自此在中國工作生活整整60年,直至逝世。艾黎青年時期就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場上,中國勞工勤勞質樸的特質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艾黎關注中國革命,同情勞苦大眾,經常幫助華洋義賑會救濟災民,組織修建民生渠,為災區人民運送救濟糧。1934年,他參加了上海第一個國際性的馬克思主義學習小組,開始與中國共產黨建立聯系,積極支持黨的地下斗爭,他在上海的住所成為黨組織的秘密碰頭地。其間,艾黎還和史沫特萊、劉鼎等多方設法為紅軍購買醫療器械和藥品。西安事變前,他冒著生命危險前往太原為中國共產黨兌換在山西繳獲的地方鈔票。此外,艾黎還是美國友人格蘭尼奇夫婦主辦的進步英文刊物《中國呼聲》的撰稿人。
抗日戰爭爆發后,艾黎積極支持抗日斗爭。為促進中國后方工業生產以便支援抗戰,艾黎與埃德加·斯諾等人聯合愛國人士于1938年在武漢成立“中國工業合作協會”(簡稱“工合”),成員包括孔祥熙、宋美齡、董必武、林伯渠、鄧穎超等國共兩黨和民主黨派的一些知名人士,艾黎擔任行政院技術顧問兼代理總干事,鼓勵難民和失業工人生產自救。工合在國共第二次合作期間發揮了聯系國共兩黨和民主勢力共赴國難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工合通過組織工業生產、謀求國際援助,有效地支援了抗戰,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作出了貢獻。

路易·艾黎(Rewi Alley,1897年12月2日—1987年12月27日),生于新西蘭坎特伯雷地區斯普林菲爾德鎮,新西蘭著名教育家、作家
1939年年初,宋慶齡等人在香港發起并成立了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簡稱“工合國際”),艾黎擔任委員和實地秘書。工合國際負責中國工合運動與國際社會的聯系,統一分配國際社會給中國工合運動的捐款。工合國際的成立,也標志著中國工合運動從此納入了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
艾黎是個說干就干、深入一線的領導者和實干家。工合成立的最初兩年,他的足跡遍布中國東西南北,在全國18個省份(民國時期全國設有23個省份)成立了工合組織。艾黎和他的同事們發揚“努力干,一起干”的工合精神,在整個非敵占區建立了2000多個大小不同的合作社和作坊,生產數十種民用消費品和部分軍需品,以獨特的形式筑起了一道經濟抗戰的鋼鐵長城。工合組織一度成為當時國內最大的群眾組織之一,成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艾黎也被親切地稱為“工合之父”。毛澤東同志非常贊同他們的事業,并鼓勵他們要堅持下去。
2017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北京培黎職業學院的回信中指出:“艾黎與中國人民風雨同舟,在華工作生活60年,為中國人民和新西蘭人民架起了友誼之橋。他和宋慶齡、斯諾等發起成立的工合國際,為支援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視察時指出:“山丹培黎學校是一所具有光榮歷史和國際主義精神的職業學校。路易·艾黎先生提出‘手腦并用,創造分析’的辦學宗旨,對今天我們發展職業教育依然有借鑒意義。”艾黎把西方先進的工農業科學技術帶到我國大西北農村地區,“為中國的黎明培養新人”,培養的畢業生成為新中國工業建設的技術骨干,創造了西北教育史上的奇跡。
1942年年初,艾黎與英國人喬治·何克在陜西鳳縣雙石鋪創辦了著名的培黎工藝學校,命名為“培黎”學校,一是紀念艾黎的老朋友、美國傳教士約瑟夫·培黎,二是“為黎明而培訓”,學校旨在吸收貧困子女學習工業技術和管理知識,為生產自救和支援抗戰而努力。1942年9月,國民黨解除了艾黎的行政院技術顧問一職,他清醒地認識到,“創辦培養人才的學校,才是開展工合事業的基礎”,依靠宋慶齡、工合國際及美英工合促進會支持,艾黎在陜、甘兩省創辦工合培黎工藝學校。
隨著戰爭局勢的發展,培黎工藝學校西遷至甘肅省山丹縣。辦學條件雖然十分艱苦,但艾黎倡導“半工半讀、手腦并用、創造分析、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教育理念,他帶領師生開荒地、建學校、辦醫院,開設了運輸、紡織、陶瓷等20多個專業,有近30位外籍教師在校任教,學校一度發展到約600人的規模。學校生產的陶瓷、布匹、糧食等產品,基本保證了生產生活自給,剩余產品還在市場銷售,廣受歡迎。農業機械、印染、陶瓷等技術在山丹得到推廣。艾黎還在學校設立山丹第一所醫院,為周邊群眾免費治病。在玉門解放時,艾黎還組織師生幫助解放軍運送人員和物資,彭德懷曾發布命令保護學校,并對艾黎創辦培黎學校的業績和大力協助解放軍西進給予了高度評價。1953年,該校遷至甘肅蘭州,后更名為蘭州培黎石油學校,艾黎任名譽校長,“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培黎人”,學校為新中國石油工業作出了突出貢獻。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后,中國和西方世界的關系開始松動,新西蘭也在這一年的12月23日與中國建立了大使級外交關系。在艾黎的幫助下,包括新西蘭外交官在內的很多外國大使很快地了解了中國。一位新西蘭駐華大使在回憶艾黎時說:“他對中國了解那么多,又廣受尊重。我們得到了他最熱情的指點和幫助。”艾黎倡導成立了新西蘭中國友好協會,如今仍是兩國關系持久發展的重要紐帶。
艾黎常到各地參觀訪問,掌握第一手資料,用客觀報道和新舊對比的方式,宣傳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他還寫下了大量詩文,一生共出書70余部,其中的《有辦法》《人民有力量》《六個美國人在中國》《山丹》等作品深受歡迎,為促進中國人民和新西蘭人民以及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作出了特殊貢獻。
習近平主席在新西蘭訪問時指出:“新西蘭友人路易·艾黎先生1927年遠赴中國,將畢生獻給了中國民族獨立和國家建設事業。”艾黎在中國,懷著對人民的大愛、對共產黨的真誠、對中華文化的無限熱愛,跨越國界、超越民族,不顧個人安危榮辱,同白求恩、斯諾、馬海德、史沫特萊、何克等國際友人一起,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廣泛宣傳參與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新中國成立后,他多次參加世界和平會議、亞非團結會議等一系列國際會議,廣泛宣傳中國政府的政策主張,支持中國的建設發展,艾黎將畢生獻給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樹立良好的中國形象作出了突出貢獻。
路易·艾黎見證了中國20世紀30年代以來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他同中國人民感情深厚,也與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宋慶齡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建立了深厚友誼。1977年,鄧小平同志在祝賀艾黎80歲生日時高度評價:“為中國革命事業盡力的國際朋友有千千萬萬。像艾黎同志那樣五十年如一日,在我們艱難困苦的時期,在我們創業的時期,在我們勝利以后,始終如一地為中國人民做了大量的工作,這是不容易的,所以他受到中國人民理所當然的尊敬。”他逝世后,鄧小平親筆題詞:“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永垂不朽”。1982年,路易·艾黎獲得北京市“榮譽市民”稱號;2009年,路易·艾黎被評為中國緣·十大國際友人。[作者單位: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