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樹財 王敏

目前,在推進教育與互聯網融合中,已經有了很大的成效。教師辦公、授課環境的改變,由網上課堂到網絡直播課,互聯網已經改變了教育和學習的方式,打破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和專業人士時時對接,真正實現了隨時隨地的線上學習。
互聯網在助力知識傳遞的同時,也在慢慢地轉變教育教學的方式,改變、影響教育的各個方面。用互聯網搭建家校共育的聯系,是教育發展的必然階段。結合農村學校的特點,依據課題的實施目標,探索互聯網家校共育的新思路,使育人實踐走出新的更具實效之路。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兩者相結合,才能更好地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春登中心小學是一所農村小學,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家庭教育幾乎是一片空白,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十分嚴重:
有些農村地區,家長沒有時間管孩子。農忙時太累,起早貪黑,兼顧不了孩子;農閑時參與各種休閑娛樂活動,無心照管孩子。家長把孩子教育的問題全權推給學校、推給老師,形成了“學校緊家長松、學校向左家長向右”這種互相消減的教育現狀。正負相抵的結果不僅使學校的教育不顯成效,反而產生了很大的負面效果。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零”的現狀,說明了什么?說明家長缺少教育孩子的意識和理念。許多家長認為只要在孩子期中或期末測試后,詢問一下孩子的成績,沒有下滑或略有上升就是關注,考得好可能會獎勵孩子一番,認為這就是關心孩子的成長了。許多家長甚至從沒有主動聯系過老師,認為老師不打電話就說明孩子一切都好。甚至,在老師向家長反映孩子在校的表現時,對孩子的不正確行為只是隨意批評幾句或索性打一頓敷衍了事,完全忽視孩子這段時間以來性格、行為的變化。孩子的成績就是孩子好壞行為的標準,成績好就“一白遮百丑”。殊不知,孩子的德行和學習是相輔相成的。
總聽家長與老師這樣說:老師,我家的孩子不聽我的話,我說什么他都對著干,只聽老師您的話。不溝通、不陪伴的結果,就是把孩子推向叛逆的最有效路徑。家長的責任不僅是供給孩子吃穿,還要關注孩子的心理成長訴求。“子不教,父之過。”生而不養才是很多“問題少年”產生的根本原因。“放養”是有選擇的“放”,有的放矢的“養”,不是撒手不管、順其自然。
完成好、履行好作為家長的責任和義務,關心、陪伴孩子,構建溫馨的家庭環境,學會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才能拉近孩子和家長的距離,更好地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為了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不再相互消解,學校在探索互聯網背景下教師家庭教育指導方式研究的實踐中,走出了適合學校、學生發展的家校互聯網教育的新路子。
“家校共育數字”平臺,是學校幫助進行家庭教育的最好手段。

(1)理念更權威,答疑更精準,提升更迅捷
平臺定期會推出權威人士的經驗分享和方法指導,家長通過觀看,可以收獲前沿的家庭教育理念,幫助家長時時更新理念、轉變家庭教育思維,為家長提供定力和發展力。持之以恒的教育才會是有實效的教育,“家校共育數字”平臺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家長,使他們向著有效教育的方向前行。
家長在學習理念、指導實踐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的實際問題。此時,家長可以利用平臺隨時和相關專業人員或其他的家長進行交流溝通,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辦法總比問題多,平臺幫助家長在教育中獲得捷徑,讓家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已有的經驗來實施教育,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組織家長參與學習中,家長們都表示“平臺幫助家長開啟了一扇嶄新的天窗”,幫助家長有目的地動起來,幫助孩子走向更好的未來。
(2)活動更有效,參與更主動,成長更可觀
平臺會定期設置一些適合學生的實踐活動,學生和家長在參與中相互碰撞、相互磨合,在體驗生活的同時,走近彼此。比如,“廚房收納技巧”,幫助學生體驗母親的辛勞,收獲自己動手的快樂;“除夕祭祖送‘元寶’”,孩子們在參與中走近中國的傳統習俗、文化,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厚重、源遠流長。
(3)不放任,勤督促,長效作用
把參與平臺變成一種習慣,讓平臺助力家庭教育的發展,教師需要做得更多。教師要定期關注學生家長的參與情況,針對有效的前沿理念,開展深入的學習,幫助家長建立理論和實踐的通路;選取成長快、有代表性的家長進行心得交流,激活家庭教育,讓用心的家長更加用心,無心的家長開始用心,重視家庭教育,重視孩子成長。同時,針對平臺中一些好的活動,教師可以有所取舍地拿到班級中來,讓孩子一起參與、共同行動。告訴孩子參與活動絕對不是一種形式,而是一種成長。對活動完成好的學生,要給予適當的表揚、獎勵,促進學生更好、更積極地參與學習。
把平臺推到家長、孩子的面前,讓平臺潛移默化地融進學生的家庭,讓家庭教育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生活常態,發揮長效的作用力,使家庭教育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學校建立教師的家庭教育指導群,由專業的老師定期發放好的家庭教育文章、案例,或開展相關的活動。建立兩個班級交流群,一個用于文件的發送和接受,另一個可用于問題的交流和討論、收獲的分享和互通。
(1)幫助家長建立家教團隊
“兩群”都是以班級為單位,指向班級的所有學生和家長。學生的年齡相近,出現的身體、心理問題也比較一致,便于學校、老師更有針對性地教育指導。同時,群的建立能夠幫助家長形成組織和團隊,讓家長的家庭教育有所依傍。“獨行快、眾行遠”,家庭教育也容易產生疲累,家長間互相督促、共同前行,才會使家庭教育更長久,行之有效。

(2)促進家長間更深入的溝通
互聯網走進人們的生活,體現最明顯的是溝通的時時處處。智能手機的普及,網絡的全覆蓋,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更為便捷。文件的接收、語音的傳遞已然變成人們生活的常態。“兩群”的建立,使家校的聯通、家長與家長之間的聯通變得無阻礙。壁壘的破除、榜樣的帶動……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家庭教育會越來越深入。
虛擬的網絡,有時會讓人產生不真實的錯覺,適時地面對面的溝通會催化教育的行進。傳統的家校溝通,老師們會組織學期的家長會,或者是到學生家中進行家訪,這些都會或多或少受時間、交通的影響。現在把視頻會議作為家長和老師面對面交流的紐帶,選擇家長、老師便利的時間,定時地發起會議,面對面地交流、探討孩子成長的問題和缺失,以補足平臺和群交流的短板,促使家庭教育進一步落地。
互聯網提供便捷的家校溝通方式,但也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如缺少情感的觸碰,有些教育是需要人與人、教師與家長真實碰觸的。把網絡家庭教育和傳統的家長會、家訪相結合,針對不同的問題,采取不同的溝通方式。這樣,家長熟悉老師,老師了解家長,勁往一處使,家校融合方能達到合力育人的目的。
建立學校和家庭互聯互通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互聯網助力家庭教育,走出家校合力育人的新路子。如此,家長們的家庭教育意識改變了、理念提升了、方法有了,處理家長和孩子的關系就會變得更智慧。只有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真正融合、協同育人,達成“1+1>2”的育人效果,才能更好地助力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