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志剛

小剛(化名)個子小小的,人也瘦瘦的,總是坐在教室最后排,從來不認真聽課,對什么都是一副無所謂的態度。他還總會以各種怪異的動作或者聲音來制造些“轟動”,引起大家的注意。雖然,他每次都會被同學們嘲笑,卻樂此不疲。
班里攤上這樣叛逆的孩子,我從未畏懼推脫,不理不問,放任自流。愛是解決孩子叛逆問題的最好方式。學生的每種行為背后都有其動機,所有頑固的壞習慣和叛逆行為背后都是因缺愛而引起的痛苦吶喊。作為班主任,面對他們的叛逆行徑要愈發冷靜,盡可能多地給予他們關注、愛與陪伴,幫助他們蛻變。
遇到叛逆的小剛,我沒有生氣,也沒有跟他較勁兒。心理學家杰弗里·伯恩斯坦說:“叛逆背后的心理動機是無助,本質也是無助?!毙偙憩F得如此叛逆,恰恰反映了他內心的無助。那么,就要多站在這個孩子的角度,尋找背后的原因,是遇到了困難,還是受到了欺凌,或者是自己的需求得不到理解與滿足?然后陪他一起面對,和他一起渡過難關。
叛逆的背后,是愛的匱乏,教育不能沒有愛。接班后,我第一個家訪對象就是小剛。通過家訪我了解到,小剛生活在離異家庭,爸爸嗜賭成性,基本不過問他的生活與學習。媽媽南下打工,偶爾會來學校看望他。與媽媽的時尚著裝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小剛身上總是不合體的衣服,還總是臟兮兮、皺巴巴的。不過,這天因為媽媽的到來,小剛在課堂上格外安靜。他一會兒坐在座位上若有所思地發呆,一會兒摩挲著媽媽送來的東西,還把衣服一件件展開又一件件疊起來。過了一會兒,他好像下定決心似的,端正坐好,做出一副認真聽課的樣子。但是很快,他好像不放心似的,又忍不住把裝衣服的袋子緊緊抓在手里,然后抬頭聽課。在隨后的幾天里,他總會穿著合身、干凈的衣服,在課堂上也能安安靜靜地聽課了。
雖然說在陽光照不到的地方也會有種子發芽,但是在陽光充足、雨水充沛的地帶,更容易開出美麗的花朵。孤獨無助而又敏感的小剛更加渴望被“看到”,渴望屬于他的“暖陽”。我相信,如果能夠經常得到父母和教師的關愛,他就不會總是用怪異的方式來引起我們的關注吧。于是,經常和小剛交流成了我的常規工作,走廊里、操場上、辦公室、回家的路上,都曾留下我們交談的身影;我有時會在他的作業后,及時寫下幾句鼓勵的話語;在我的指導下,幾位班委在學習上為他釋疑解惑,班級的各類活動都拉著他參加。更重要的是,我跟小剛的父母進行了深入的交談后,他們不再相互指責,都開始給小剛更多的關愛和溫暖了。

漸漸地,我發現小剛變了,臉上戾氣少了,微笑多了,學習也慢慢提升了。愛一個好學生并不難,因為他本身就討人喜歡,愛一個“問題學生”才是對我們最大的考驗。優秀的學生固然更容易受到老師的喜愛,然而教室內應陽光普照,因為教育需要尊重和愛。溫暖勝過嚴寒,關懷勝過苛責。陽光分班,科學排座,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一視同仁,才能讓每個孩子得到溫暖,每天都有進步。
班級中的“淘氣包”“調皮鬼”難管理,可古往今來,他們當中也會出現“愛迪生”“貝多芬”“齊白石”似的人物。只要班主任擺正心態,用博大的胸懷去包容,用“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精神去呵護,就有可能把他們打造成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每個學生都是一塊金子,金子有時也會蒙塵,老師就要幫他們擦去這些灰塵。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學生的天賦是有所差別的,有的善于形象思維,有的擅長抽象思維,有的文化科學知識較弱,但動手能力很強;有的在繪畫方面有特長;有的音樂天賦高;等等。教師的責任就是戴上放大鏡,發現每個孩子的潛在能力,因人施教、分層施教。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苯逃瑵櫸餆o聲,是一種智慧、一種境界、一種追求。老師承載著愛的目光,哪怕僅僅是投向學生的一瞥,孩子們幼小的心靈都會感光顯影,映出美麗的圖像。愛會傳遞溫暖,老師對學生的愛,會被學生內化為對教師的愛,進而把這種愛遷移到教師所教的學科上,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而“樂其教”。
孤單無助的孩子就像墻角的苔蘚,挫折和孤獨早已讓淚水化作僅能容自己安生的濕地。教育不能沒有愛,師愛恰如冬日一輪暖陽,徐徐的,滿滿的,暖暖的,觸及墻角,融化堅冰!
暖風駘蕩,愛滿天下。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有你,感激滿懷;有你,真心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