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華鋒 謝曉剛 孔學禮/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動物工程分院 712100
林麝養殖業經過幾代人艱苦努力,完成了林麝從野外到家養的馴養過程,人工種群的規模大,積累了豐富的養殖經驗,為市場提供了種麝與麝香,為現代養麝業奠定了基礎。隨著規模不斷地增大,養麝產業暴露出了很多問題,如林麝圈舍選址不合理,建造圈舍不科學問題突出;種麝選育無標準,往往僅憑經驗留種;林麝營養供應不合理,飼喂方式粗放;林麝繁殖效率低下,種群增長緩慢;多種疾病頻發,死亡率較高。
為了做好林麝規模化、集約化養殖,提高種群質量、繁殖成活率、麝香產量與質量、飼料利用率及養麝效益,降低飼養成本、發病率甚至死亡率,提出以下林麝產業發展建議。
根據以往林麝養殖經驗,在進行林麝人工養殖時,不論是圈養還是散養,圈舍海拔高度應在1000m 以上,以人煙稀少、環境安靜、林草茂盛的地方為主,要有干凈的水源。一些大的養麝場建造在比較寬廣、干燥的地方,圈舍也比較寬大、通風、排濕、透光良好。中小規模的養麝場建造在比較狹窄的地方,圈舍小、圍墻高,通風、排水排濕、透光不好,這是目前導致林麝呼吸道疾病、眼病、蹄病、寄生蟲病多發主要原因,嚴重影響著林麝健康與養麝成活率。現在需要研究建造養麝的圈舍標準,建設具有科學示范作用的圈舍,從基礎建設上消除對健康養麝的障礙。目前養麝的建筑用地較為困難,還可以采用圍欄養麝的方式。
種麝及其選育、選配都應該有標準。按照標準選育、選配,才能逐步提高種麝質量,才能夠不斷提高種麝繁殖成活率,才能夠不斷提高麝香的產量質量與產量。目前哪種體型或那種毛色的公麝產香量高、質量好、母麝產仔數多、成活率高仍無研究報道,從業人員僅憑經驗留種。目前,是母麝都留種,是公麝都參加配種,這造成種麝良莠不齊,嚴重制約養麝業發展。現在急需對種麝及其選育、選配的制訂標準與優良種麝擴繁體系的建立,從根本上解決種麝質量問題。

加強林麝營養需要研究與全混顆粒飼料研制、示范推廣工作。許多養殖戶還采用傳統飼料飼喂模式,營養不足、不全、不穩定,導致幼麝生長發育不良、種麝繁殖不力,公麝產香量、質量不高,腹脹腹瀉、毛球病很多,并且費時、費力、費事。隨著養殖規模不斷擴大,采集樹葉、干燥存放,購買南瓜、胡蘿卜等越來越困難,問題越來越多。加強林麝營養需要研究與全混顆粒飼料研究、示范推廣,逐步取代原始飼養方式,提高飼養效率與養殖效益,目前全混顆粒飼料研究與示范推廣已經初步證明這一點。同時,引導適口性強的飼草進行規模化種植、收割與干燥存放。促進飼料工業化生產,徹底解決制約養麝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可以人工種植飼草,晾干貯存,以便在枯草季節作為青飼料的補充。林麝在不同的生物學時期,對營養的需要亦有所不同。所以,在飼養過程中,飼料的搭配及其數量的多少,要及時加以調整,才能獲取得良好的效果。人工喂養要定時定量,有利于建立增進麝體的消化機能。另外還要重視麝的飲水。給水的時間、次數和質量,對其各種生理過程有直接的影響。實踐證明,麝的飲水以天然泉水最佳。在不同季節更換飼料種類時,要逐漸替換。如果突然大量地更換飼料,容易引起應激,導致林麝食欲下降、腹瀉等不良后果。
加強高效繁育技術研究與示范推廣,目前,成年母麝年均產1.3 個仔麝,繁殖率很低。年產1 胎、不孕不育的母麝很多,這嚴重影響種群擴大與養麝經濟效益。應該加強高效繁育技術研究與示范推廣,制訂林麝繁殖的技術標準及建設高繁殖率的種群。切實推進林麝養殖產業快速高質量發展。
目前已經出現流行性呼吸道病、消化道疾病、眼病、蹄病、皮膚病等,需要定期檢測,做到疫情動態預報,及時制定相關防治措施,減少疾病發生甚至死亡。目前臨床上林麝養殖過程中危害比較嚴重的疾病主要是消化道疾病。林麝一旦發病,治愈率較低,為了減少林麝生病死亡造成的損失,關鍵在于提早預防。在林麝圈舍門口設置消毒池,人員進入時必須嚴格消毒;林麝圈舍進行定期消毒,用來蘇水、高錳酸鉀溶液、石灰等消毒液交替使用。要注意每個房間消毒要仔細,對于有糞便和尿液的地方更要認真消毒;經常性的觀察林麝糞便是否正常,出現異常時及時換料并進行治療;勤于觀察麝體,如果其鼻色油黑光亮,眼神有力,屬于健康狀態。如果其流清鼻屬寒,嚴重的要喂感冒藥;在冬季飼喂過程中,要注意添加胡蘿卜,胡蘿卜多汁、易消化、營養便于吸收、利于機體代謝,但冬季仍以青干草為主;林麝生病時要注意盡量多用內服藥物,盡量不打針,減少驚動,其應激很大,以免病情加重而死亡。必要時先進行麻醉再打針,尤其是掛吊瓶時必須進行全身麻醉,否則因受驚嚇會當場致死。
目前,林麝養殖行業沒有科學飼養管理技術規程,各養殖企業及養殖戶都是按照自己經驗進行飼養管理,相互保密,使得養麝業處于低效率徘徊狀態,投入產出仍然比較低。要盡快制定出林麝飼養管理技術規程,進行示范推廣,提高全社會養麝業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