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濤, 盧 藝
(南京工業大學a.政策研究與規劃處;b.校長辦公室,南京211816)
實踐教學是工科高校教學環節最核心的組成部分之一,教師創新意識的積蓄、實踐教學能力的提升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養成。據不完全統計,青年教師目前已占全國高校教師總比例60%以上。但是,我國工科高校青年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還存在若干不足。例如,青年教師往往“從學校到學校”,教學研究、科技創新和實踐教學能力有待提高;部分高校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培養和職業發展規劃需要切實加強;有利于青年教師融入高水平教學科研團隊并脫穎而出的機制亟須建立;部分高校在教師系統化培訓方面投入不夠,培訓的針對性不強,對青年教師教學理論和教學技能的專門培訓不夠及時,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與教師個人發展。
蔣宗珍[1]認為,實踐教學能力的培養是“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任務,為此,應積極探索“校內+校外”一體化培養路徑。在校內,選拔具有豐富實踐教學經驗的教師擔任指導教師,并立足本校的實訓教學基地,引導青年教師積極參與真實或仿真的職業環境訓練。在校外,①依托各大師資培訓基地,派專業教師前去參加培訓;②選派教師帶著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前往合作企業,向實踐經驗豐富的工程技術人員請教;③遴選教師在企業掛職鍛煉,學習最新的實踐知識,促進實踐教學與企業的先進技術接軌。石洛祥等[2]指出,在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培養的過程中,要強化“知行合一”的原則,采取多種形式,注重對實踐教學能力培養全過程的滲透;要突出“引而不抱”的原則,改革實踐教學方法,鼓勵開展基于項目的案例教學;要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則,根據不同受眾,有針對性地開展分類指導。應持續創新工作機制,廣泛開展實踐教學能力培養的多主體協同,整合各參與主體的資源優勢,打造卓越師資培養聯合體。與此同時,應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實現優質實踐教學資源和成果的數字化共享。喻科[3]強調,做好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培養的前提是幫助教師正確認知自身教學能力的現狀,基于教師的個體差異和個性需求,設計“量身定制”的培養方案。培養項目的設計,可分為基礎類(實踐技能培訓等)、提高類(企業人員與專業教師共同承擔實踐教學任務等)、創新類(實踐教學創新等)。在培養項目的選擇過程中,應進一步突出對個體差異的尊重,強化培養工作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李可[4]認為,部分教師實踐教學能力不足是導致高校畢業生的實踐能力較弱并無法達到國家和社會的用人要求的原因之一。對此,應緊密結合高校的培養目標和企業的實際需求,科學擬定青年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培養的目標要求,系統優化青年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培養舉措。建立青年教師在資深教師引領下,參與具體工作以提高實踐教學能力的培養制度;青年教師可分期分批進入企業進行工學結合的培訓;制定和細化評課和評教制度,對獲得學生認可、教學成果豐碩的青年教師給予相應的表彰獎勵,調動青年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我校健全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培養“三三三體系”,著力構建“三個平臺”、施行“三個專項”、推進“三個計劃”,通過強化制度設計和采取有效措施,支持教師全面增長實踐教學能力[6]。
培養一批既有高等教育教學及科研能力,又有社會實踐經驗和工程實踐技能,知行合一、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堅持“分批實施、穩步推進、學以致用、注重實效”的原則。通過試點推進、全面展開、多方位、多渠道地有序實施,加強青年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培養,加快師資隊伍結構調整、轉型與提高。
根據師資隊伍現狀和培養原則,培養計劃優先考慮40周歲以下的青年教師,重點培養校內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的教師,鼓勵其他專業教師積極參加。
學校根據學科專業發展需求,聯系協同單位,建立產學研合作和師資培養的實踐基地。根據師資隊伍建設整體規劃,加強對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培養工作的安排,統籌教學、科研任務,認真落實專項計劃。學校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培養考核工作組對參加培養的教師進行考核評議,結果作為年度考核、評先評優、職稱評聘等的重要依據。
2.4.1 構建“三個平臺”
(1)校內平臺。整合校內師資與實驗、實訓平臺等資源,加大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力度。為青年教師配備實踐教學能力指導教師、組織開展教學觀摩、開設實踐教學指導課,提升青年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進一步規范青年教師導師制,對擔任導師并經考核合格者,學校給予一定的教學工作量補貼;對按計劃組織開展的現場教學觀摩課等,教學工作量按1∶2標準計算并核發課時酬金。加大實踐課程的比重,突出學習體驗,在鼓勵學生及早參加科研探索,提高理論和實際結合能力的同時,為教師開展校內實踐教學創造更多的機會。學校以工程實訓中心、學科性公司為平臺,通過跨學科專業的課程組合,將教學與企業面臨的實際問題結合,通過產教融合,共同設計教學環節、研究教學方案,探索項目化教學、現場教學、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共同授課等教學方式。
(2)校外平臺。有計劃地安排教師赴企事業單位掛職或頂崗鍛煉。通過深入校外相關領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取得具有社會效益和影響力的成果。支持產學研合作及校企協同創新,帶動一批教師參與工程實踐等活動,提高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及科研創新水平。對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參加工程實踐活動或指導學生參加省(部)級及以上學科競賽的教師,在職稱晉升、年度考核等方面在同等條件下予以優先考慮,經考核認定為成績優異者,學校給予相應獎勵。聘請校外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級專業技術人員來校兼職授課,指導學生實驗實訓,幫助校內教師提高實踐教學能力、了解行業發展動態及促進科研成果轉化。
(3)網絡平臺。通過建立網絡群組等形式,打造“教學學術”互動平臺和“教師在線學習中心”。遴選在線課程,為教師獲取繼續教育與提升實踐教學能力提供優質的共享學習資源。年均有近500名教師注冊參加學習,全校累計選修課程近700余門次。組織青年教師授課競賽獲獎者進行“實踐教學能力提升計劃”等專項教改[7]。依托高水平教學示范和系列專題培訓,有效激發教師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提升實踐教學質量的熱情,促進教育教學工作與現代信息技術充分融合。
2.4.2 施行“三個專項”
(1)設立專項崗位。明確人才培養是教師的第一職責,堅決貫徹教授為本科生授課制度[8]。完善教師分類管理,學校專門設立了教學為主的高級職稱崗位,鼓勵和吸引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潛心從事教學工作。在崗位聘任和職稱評審時,充分考慮以教學為主崗位教師的教學任務、教學質量、教研成果和學術水平,按需設崗,按需聘任。同級崗位中有不低于15%的崗位用于教學業績突出者。各學院在教學安排中,注重將授課任務安排給教授、副教授,既保證了課堂教學的質量,也在青年教師培養方面起到了“傳幫帶”作用。
(2)設立專項津貼。學校設立本科教學促進津貼,每年預算不少于300萬元,用于獎勵本科教學綜合評價排位前25%的任課教師。探索制定以教學工作量和教學效果為導向的薪酬績效分配辦法,健全教師教學榮譽體系和表彰機制,鼓勵教師熱愛教育事業[9]。廣大教師對承擔本科生教學任務十分踴躍,在承擔授課任務的同時,積極承擔指導畢業設計(論文)、課程設計、下廠實習等實踐性環節教學,積極參與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和教材建設等教學改革工作。
(3)提供專項資助。學校重視教師發展與服務,設立“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及高層次管理人員出國研修資助項目”“青年教師能力培養項目”“青年教師工程設計能力培養計劃”和科研基金等專項[10]。例如,設立“教師發展基金”,按上年度本科教學工作量確定教師的年度基金額度并存入教師個人教學發展賬戶;設立專項資金,開展教師教學能力和技能培訓工作;設立教學研究專項經費,支持教育理論研究和教育創新實踐;通過專項培養和資深教師“傳幫帶”相結合,有針對性地培養和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11]。此外,對參加相關職業技能培訓和水平考試的教師,學校承擔部分培訓和考試費用。
2.4.3 推進“三個計劃”
(1)個性化培訓計劃。結合學科專業發展特點、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及本校教師隊伍現狀,制定相應的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培養目標、考核標準、方法步驟等的實施辦法。例如,采用崗前與在崗培訓、定期與不定期培訓、短期培訓與長期進修、校內與校外培訓、集中培訓與分散培訓相結合等多種培訓模式與途徑,多管齊下,促進教師教學理論和教學技能水平提升[12]。進一步充實教師教學發展工作的內涵,面向不同教師群體開展內容和形式多樣的能力提升活動,如面向新進教師的入職培訓、面向青年教師的研修、面向工科教師的專題培訓。入職培訓聚焦教學規范和基本教學能力,骨干教師的研修側重教學研究、教學方法改革和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工科教師專題培訓,以校企合作培養為契機,聚力培育“高工+教授”師資,助力提升教師實踐教學能力。
(2)教學團隊建設計劃。依托優勢學科和品牌專業等專項,遴選科技創新團隊和特色教學團隊,鼓勵教師將學科前沿知識和最新科研成果引入課程,提高教學質量。幫助優秀青年骨干教師迅速融入學校引進的學術大師團隊,借力培養本校已有的人才團隊和學科領軍人才,促進青年教師加速成長。加大培養學生創意創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投入,著力推動教學改革創新,鼓勵教師產教融合,更新觀念,增強科研促教的意識;堅持面向教學做科研,用科研成果指導教學實踐[13]。循序探索“教學+科研”團隊組建模式,在提高一線教師綜合業務能力的同時,引導優秀科研團隊和教師承擔教學任務,將科學研究取得的重大進展和系列成果融入人才培養的具體實踐中,在課程與教材等領域精準發力,促進教師在國家級教學競賽和成果評定中取得好成績。
(3)國際研修計劃。進一步加大支持優秀中青年教師出國研修的力度,充分利用國家留學基金委、地方政府提供的各類國際交流平臺,積極申請國家公派留學、省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出國研修等項目,赴境外高水平大學或研究機構進修、訪學或合作研究,進一步提高師資隊伍國際化水平,提升學校師資隊伍的整體實力[14]。對所有出國研修人員,提出明確的人才培養方面要求;對獲得學校青年教師授課一等獎出國研修的教師,以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為主,以科研為輔,由教學事務部根據相關專業人才培養工作需要提出具體要求。
近年來,我校以青年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培養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為抓手,持續推進師資隊伍實踐教學能力建設,并在2019年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
(1)產出了實踐教學成果。學科競賽與創新創業活動的參賽規模、獲獎數量進一步提升,學生全年參加省級以上各類競賽活動150項,獲省部級以上獎勵1 312項,其中國際獎項32項,國家級362項,省級918項[15]。新增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34項。學生的實踐教學質量有明顯提升,對實踐教學滿意度也大幅提高(見圖1)。

圖1 2019屆工科專業畢業生實踐教學滿意度調查
學生實踐創新活動被人民網、中青在線、新華日報等媒體報道。
(2)提高了教師科研能力。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申請252項,立項59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申請28項,立項4項;外國青年學者研究基金項目申請1項,立項1項。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項目立項4項,獲資助數位居省屬高校前列;江蘇省優秀青年基金項目立項2項,獲資助數位列省屬高校第4。
(3)躍升了課程建設水平。獲批省級重點教材立項12部,獲批省級教改課題立項9項,居全省前列。獲批省級在線開放課程立項建設項目13項。申報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3項、省“金課”建設平臺推進計劃項目3項。
(4)提振了工程教育聲譽。2個專業完成專業認證專家進校現場考查工作,5個專業完成專業認證申請。截至2019年底,20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或住建部專業評估,位居全國前列。
我校著力更新教育理念,完善培養體系,全面提升青年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細化了科學合理的工作制度,出臺了高效有序的工作舉措,落實了各項激勵保障機制,切實提高了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未來,學校將進一步強化學生主體地位,提升師資隊伍水平和教學能力,孕育更多喜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