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京京 辛優美 李響
(1.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0048;2.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北京 100094)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新時期國家把科技創新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提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2018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分析國際科研新范式,創新啟動了科學基金改革,進一步明確資助導向,提出在繼續突出原創、聚焦前沿的同時,要更加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經濟主戰場,引導科學家將科學研究活動的源頭創新思想生成與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緊密結合,促使基礎研究成果走向應用,掀起科技界新一輪改革浪潮[1]。
聯合基金定位于“面向國家需求,引導多元投入,推動資源共享,促進多方合作”[2]。2019 年,作為我國航天產業的龍頭單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航天科技集團)審時度勢,高瞻遠矚,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共同出資設立航天科技企業創新發展聯合基金,本文系統回顧航天科技集團在新時期設置企業創新發展聯合基金的工作思路,規范且自成體系的管理工作思路框架可為同類型企業啟動設置聯合基金提供借鑒。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是我國基礎研究人才和成果最豐沛的源頭,“十三五”期間經費總額達到1500億元以上,約占我國基礎研究總投入的2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具有覆蓋面廣,影響力大,公信力強的的特色。
2018年8月,基金委啟動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深化改革,進一步明確資助導向,提出在繼續突出原創、聚焦前沿的同時,要更加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經濟主戰場,引導科學家將科學研究活動的源頭創新思想生成與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緊密結合,促使基礎研究成果走向應用。
“需求牽引 突破瓶頸”作為4類資助導向之一,其科學問題源于國家重大需求和經濟主戰場,且具有鮮明的需求導向、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特征,旨在通過解決技術瓶頸背后的核心科學問題,促使基礎研究成果走向應用。此類科學問題主要面向經濟社會所需的研究,旨在破解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核心科學問題,使科學基金成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驅動器[2]。
航天科技集團全面分析新時期科技創新工作的趨勢特點和發展要求,在更加強調“四個面向”,更加聚焦原始創新和基礎研究,更加關注創新生態建設,更加注重科學管理的大背景環境下,積極對標科技強國和航天強國建設要求,走在行業前沿,提出優先設置企業創新發展聯合基金,通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大平臺,整合優勢資源,面向國家需求,聚焦基礎原則,加快解決工程瓶頸背后的關鍵科學問題,培養既懂科學又懂工程的高水平復合研發人才,推動我國全面建成世界航天強國。經過實踐檢驗,企業創新發展聯合基金的優化選型正是推動航天科技創新發展模式實現根本性改變、實現航天強國的有效途徑[3]。
綜上所述,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為國家經濟服務的航天產業,適時啟動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深入合作,設置“企業創新發展聯合基金”是順應時代的明智決策;通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大平臺的托舉,聯合基金產出成果將引領我國新時代應用基礎研究。
2019年,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構建基礎研究多元化投入機制,航天科技集團決定與基金委共同出資設立航天科技企業創新發展聯合基金,確定航天科技企業創新發展聯合基主旨為旨在發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導向作用,圍繞航天科技發展中的緊迫需求,吸引和集聚全國的優勢科研力量,聚焦關鍵科學問題開展前瞻性基礎研究,促進知識創新體系和技術創新體系的融合,提升中國航天科技創新能力。希望在以下4個方面發揮作用:挖掘科技創新源頭,勇立科研時代潮頭,引領開放合作龍頭,鼓勵人才進階勁頭,如圖1所示。

圖1 航天科技企業創新發展聯合基金設立宗旨
航天科技企業創新發展聯合基金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圍繞趕超國際一流和解決型號工程當前和未來面臨的瓶頸短板,資助項目類型分為集成項目和重點項目,如圖2所示。其中集成項目主要支持科學發展中具有戰略意義,可望取得重大突破,研究成果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的前沿性基礎研究項目;重點項目主要支持能夠結合國家需求,把握世界科學前沿,在一些重要領域和新學科生長點開展關鍵科學問題研究,特別支持在科學前沿和對學科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的項目。所資助項目要求體現出前瞻性和引領性,能夠吸引外部優勢力量共同解決。形成的階段性成果,由現有其他應用基礎研究計劃和國家級創新平臺接續支持,推動逐步走向應用[4-5]。

圖2 聯合基金項目類型
航天科技集團主管機關研究發展部在集團內基金管理經驗優勢單位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等運行實踐的基礎上,組織編制《航天科技企業創新發展聯合基金工作手冊(2021版)》,該手冊融合集團聯合基金管理辦公室對航天科技聯合基金設立背景及設立主旨綜合概述,幫助集團內廣大科研人員了解聯合基金,同時詳細介紹資助領域、年度指南,較之基金委官網發布進一步發布需求摘要信息,幫助外圍意象合作單位深入了解技術需求;進而梳理管理流程、申報注意事項及常見問題,結合多年管理經驗,形成面對面的申報流程和申報攻略,幫助集團公司各申報單位和申請人明晰聯合基金研究定位,準確把握申報要領,高效開展申報工作,以提升基金課題申報質量和命中率。
面向需求導向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一般重點及重大項目指南征集過程中,存在一個核心問題:“頂層設計不足。”即立項完全由科學家提出,受基礎研究“思維慣性”驅使,研究成果往往過度局限于理論性,創新方法往往與實用嚴重脫節,大量研究成果停留在數學仿真層面,距離應用還有很大差距;同時科研一線技術人員又缺乏科學及共性的思維訓練,面對工程實踐中的技術表象難題難以提煉出其中的深層次機理。在確立設置航天科技企業創新發展聯合基金之初,航天科技集團聯合基金辦公室即從項目指南征集方式探索創新,經過2020年、2021年2年指南征集和論證的實踐探索,逐漸摸索出適合航天企業創新,符合科學問題凝練規律的聯合基金指南遴選環節精益管理模式。
航天科技集團在綜合調研集團內面向國家需求的核心問題及相關資助現狀的基礎上,提出由集團內技術優勢單位牽頭組織專家編制“十四五”聯合基金核心技術發展規劃,梳理科學問題框架,在編制組織過程中,優先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優先技術一線核心瓶頸問題,并請行業內資深院士進行審查把關,突出行業內技術專家優勢,確保基礎研究成果與實際應用不脫節,力圖全面綜合把握行業核心技術發展脈搏,面向重大需求梳理出制約行業發展的瓶頸問題,遵循科學體系發展規律,切實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形成有序資助,促進聯合基金健康運行。
航天科技企業創新發展聯合基金作為新時期多元投入型的基金自主新模式,其資助導向主要集中在“需求牽引,突破瓶頸”一類,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及重大應用背景,其成果一般不能停留在理論層面,而要具備一定的成熟度,在聯合基金設置之初,航天科技集團即持續關注投標申請書中的成果形式,以典型項目為支撐,探索國家自然基金成果貫通新機制,并著手成果評估創新模式的探索,預期于2022年形成一整套完善的聯合基金成果評估新模式。
航天科技集團作為航天工程應用背景最清晰,國家重大需求牽引最明確,技術瓶頸問題最突出的行業代表,在新時期國家高度重視基礎研究的背景下,搶抓科學基金改革契機,設立航天科技企業創新發展聯合基金,是建設航天科技強國之路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通過持續加強聯合基金項目規范化管理并創新探索精益化管理模式,聯合基金產出成果將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領域獨樹一幟,更好地為航天科技強國服務,發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渠道作用,面向國家重大應用需求,打造航天領域技術高地和人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