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國棟,徐娜
(沈陽市勘察測繪研究院有限公司,遼寧 沈陽 110004)
為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國務院出先后臺了《關于開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試點的通知》(國辦發〔2018〕33號)[1]、《關于全面開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9〕11號)[2]等文件,要求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提出“一張藍圖”統籌工程建設項目實施,利用“多規合一”信息平臺,加強業務協同,解決規劃“打架”,部門間互為前置、互為制約的審批問題[3],為項目建設單位落實建設條件、相關部門加強監督管理提供依據,加速項目前期策劃生成,簡化項目審批或核準手續,從而提高行政審批效率,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實現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4]。本文在現有“多規合一”信息平臺的基礎上,進行平臺優化升級,實現平臺開發技術框架升級以及配合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相關的功能完善,進而通過平臺統籌各類規劃,高效開展項目策劃生成,實現“一張藍圖”統籌工程建設項目全周期管理。
工程建設項目管理涉及發改、住建、自然資源、環保等部門,在“多規合一”工作背景下,部門之間打破界限,建立五個階段工程建設項目全周期管理模式[5],即:項目立項階段、項目預審階段、項目審批階段、項目施工階段以及項目竣工階段。
根據工程建設改革的要求,重新梳理“一張藍圖”數據資源目錄,豐富工程建設相關數據。按照標準建立集基礎地理、空間規劃、專項規劃、工程建設項目和區域評估等數據為一體的“一張藍圖”[6]。
根據工程建設管理新模式需求,對“多規合一”信息平臺進行了優化升級,使其更能滿足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相關的功能要求,利用一張藍圖、項目生成、項目選址、規劃在線協查等功能,服務于工程建設項目實施,大幅壓縮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限,提高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效率。
按照《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數據共享交換標準》,實現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對接,為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提供項目前期意見、項目用地紅線界址信息、地方規劃控制線信息、項目生成材料附件信息及項目審批事項信息等;構建“一張藍圖”標準頁面,各部門基于“一張藍圖”標準頁面開展項目策劃生成工作,為簡化項目審批或工程建設項目快速審批提供支撐。
通過建立部門間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協同機制,對工程建設項目全周期管理流程進行了重新設計,實現“多規合一”信息平臺與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系統的有機銜接。“多規合一”信息平臺為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提供一張藍圖、項目生成、合規性審查等數據和功能服務,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則將審批結果信息反饋到“多規合一”信息平臺[6]。兩個平臺數據共享、業務協同,全面記錄工程建設項目各個階段的進展情況,并以圖文一體化的形式進行展現,滿足城市管理者對工程建設項目全周期的管理。工程建設項目全周期管理流程設計示意圖如圖1所示。

圖1 工程建設項目全周期管理流程設計示意圖
工程建設項目管理是基于“多規合一”信息平臺的基礎上進行實現,因此整個平臺框架也是在“多規合一”信息平臺架構的基礎上進行優化。平臺采用企業總體架構和層次化設計思想,以實現不同層次間的相互獨立性,保障平臺的高度穩定性、實用性和可擴展性。平臺包括基礎支撐層、數據層、服務層、應用層以及用戶層[7]。具體框架結構設計示意圖如圖2所示。

圖2 平臺框架設計示意圖
基礎支撐層為整個信息平臺運行提供支撐,包括服務器設備、存儲設備、網格設備、數據庫軟件等軟硬件環境,確保平臺運行的穩定性和可擴展性。
數據層是對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和入庫后,豐富完善“一張藍圖”數據庫,實現多規數據資源的有效應用,主要包括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工程建設項目數據、多規成果數據、業務審批數據和運維管理數據等。
服務層是在數據層的基礎上,將平臺的各類業務功能接口和數據接口以服務的方式,服務工程建設性項目實施,如:地圖服務、項目查詢統計服務、項目生成服務、項目合規性審查服務等。
應用層是依托數據層,在原有“多規合一”信息平臺的基礎上,增加工程建設管理的相關功能,實現工程建設項目從立項到竣工的全周期管理,主要有一張藍圖展示、項目策劃生成管理、項目選址管理、項目管理和綜合服務管理等。
用戶層是平臺應用的主要使用者,這里包括政府的各級領導、業務審批人員、平臺管理人員以及工程建設項目的開發單位等。
平臺框架兩側是保障平臺穩定運行的安全保障體系和標準規范體系。
數據是“多規合一”信息平臺的核心,根據《“一張藍圖”數據處理及建庫標準》,在統一的空間參考下,對涉及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各類規劃數據、工程建設項目數據等進行數據融合、數據管理以及數據服務。
數據融合是按照邏輯集中和物理分散的原則,對收集的數據進行數據匯交、數據分類、數據清洗、數據轉換、數據入庫以及數據更新等操作[8]。數據管理是根據數據的格式,對數據進行非結構化和結構化存儲設計,這里屬性數據采用Oracle關系數據庫進行存儲,空間數據則采用Oracle+ArcSDE進行存儲[9]。在此基礎上,還對數據進行深入挖掘分析,形成滿足系統需要的數據產品。數據服務是將數據產品以服務的方式,為政府各部門提供支持,如:地圖服務、目錄服務、KPI服務等。數據庫建設架構如圖3所示。

圖3 數據庫建設架構示意圖
“一張藍圖”數據庫主要包括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多規成果數據庫、工程建設項目數據庫、業務審批數據庫、元數據庫以及運維管理數據庫。其中基礎地理信息庫包括大比例尺地形圖、各種比例尺電子地圖、歷年影像數據以及城市三維模型數據等;多規成果數據庫包括發展規劃、法定規劃、三類空間、六類分區、空間用地等;工程建設項目數據庫包括出讓用地建設項目、劃撥用地建設項目、工業用地建設項目以及一般經營性用地建設項目等;元數據庫包括規劃元數據、地理信息元數據等;運維管理數據庫包括用戶數據、部門數據以及日志數據等。數據庫建設內容如圖4所示。

圖4 數據庫建設內容示意圖
“一張藍圖”展示在統一的空間參考系下,通過圖層控制,實現基礎地理信息、多規成果、工程建設項目等數據的疊加顯示。平臺還提供GIS相關的功能,輔助用戶查看、統計相關信息,如:地圖基本操作、屬性查詢、分屏對比、透明度設置等[10]。地圖操作功能,可以對平臺的各類數據進行平移、全圖、放大、縮小、量算、收藏等操作。屬性查詢,如:查詢工業建設項目,可實現地塊的圖形信息、指標信息、對應的材料、指標等信息查詢。分屏比對展示功能,用戶可以根據需求選擇分屏方式和屏數,并將不同的規劃數據、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建設項目數據等進行同時展示。“一張藍圖”展示界面示意圖如圖5所示。

圖5 “一張藍圖”展示界面示意圖
各部門基于“一張藍圖”標準頁面開展項目策劃生成工作,主要包括工程建設項目儲備和工程建設項目策劃生成。工程建設項目儲備是在項目進入正式審批流程前,各業務主管部門將計劃建設的重大項目信息錄入籌備庫,由發改委進行項目初審及儲備,形成工程建設項目籌備總庫,為項目策劃生成做準備,平臺上操作流程是:新建工程建設項目-填報項目信息-材料上傳-項目合規審查-形成項目籌備總庫。項目策劃生成是面向項目生成業務操作人員,在進入正式審批流程之前,為了解決工程建設項目選址難、落地難、規劃用地矛盾等問題,由牽頭部門開展項目協調,進行項目合規性審查、部門聯合預審和部門審查意見匯總,完成項目策劃生成。平臺上操作流程是:發起項目-進入待辦箱-任務分發-辦理環節-查看材料-查看報表-進入已辦箱-進入辦結箱。工程建設項目統計界面示意圖如圖6所示。

圖6 工程建設項目生成界面示意圖
基于建設單位的需求和多規合一編制成果,依據工程建設項目的用地性質、位置、建設范圍、周邊設施等影響因子,對工程建設項目進行項目選址分析。平臺根據項目選址模型,自動篩選符合建設單位條件的地塊,并以列表的形式進行展現。與此同時,平臺還可以將地塊相關的屬性和位置信息等,導出*.DWG格式,為進一步用地審批或者規劃設計提供依據。平臺會自動記錄每次完成的工程建設項目選址模型,如后期遇到相同需求,則可以直接選址該模型,進行項目選址。
工程建設項目管理實現了工程建設項目在審批過程中用地許可、工程許可、施工許可、竣工驗收的審批意見、圖件文件以及審批結果信息等的匯總展示,如: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和批復文件等,實現對工程建設項目各階段監督管理。
由于政府各部門的應用系統的多樣性,使用的GIS平臺也不同,因此通過綜合服務管理功能,一方面,提供接入政府各部門的數據與應用的統一鏈路,匯集成多規合一數據和功能服務;另一方面,提供統一的出口標準,為政府各部門提供服務,從而實現數據的共享和審批業務的協同。
本文基于“多規合一”信息平臺,通過對平臺的優化升級,服務于工程建設項目實施,實現工程建設項目的全周期管理。平臺目前運行良好,達到預期效果,一是無縫合一的多規“一張藍圖”,促進城市精細化管理;二是利用“多規合一”信息平臺,進行項目策劃和項目全周期管理,及早發現問題,省時省力;三是對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對接,實現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從而為項目審批節省時間,提升項目審批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