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靜
(南京市測繪勘察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00)
混凝土材料廣泛應用于各種民用和軍用建筑結構,在其使用壽命期限內不可避免地受到動態荷載的作用(如沖擊、地震等)。混凝土承受動態荷載時,它所表現出來的力學特性與在靜載作用時的力學特性存在較大差異。對準靜態試驗,直接拉伸試驗、彎曲強度試驗和巴西圓盤試驗是測量拉伸強度的常用方法。近幾十年來,大量的研究者已經對混凝土類材料的力學性能進行了廣泛研究,試驗技術的進步,尤其是SHPB裝置[1]和高速攝像機[2]的應用,使得動態學性能的研究有了重要進展。
雖然有學者對混凝土的動態力學特性進行系統地研究[3~8],在試驗結果中達成某些共識,但由于試驗方法和理論分析存在差異,關于試驗的結果解釋還存在分歧。因此這就需要對此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用以促進混凝土技術發展與推廣。高應變率下混凝土動態抗拉力學性能試驗難度極大,試驗研究成果較少,存在基礎理論和試驗技術等多個方面的難題,亟須開展相關試驗研究和理論探索。本文通過試驗研究、理論分析和數值模擬,研究高應變率下混凝土動態抗拉力學性能與層裂的關系,從而完善混凝土動態抗力基本性能,為動荷載下重大工程鋼筋混凝土結構安全性評價提供依據。
動態層裂試驗采用圓柱體混凝土試樣,混凝土的膠凝材料為普通硅酸鹽42.5型水泥和粉煤灰。細骨料為河砂,顆粒大小為 0.4 mm~2.5 mm連續級配。粗骨料為碎石,最大粒徑為 10 mm。水為實驗室自來水。為了增加拌合物的流動性,添加1.0%的聚羧酸減水劑。表1給出了試樣混凝土采用的配合比。混凝土澆筑在外徑 75 mm的PVC管內,置于低速振動臺上振搗。為保證振搗密實,采用分層加料振搗的方法。
由于聚羧酸減水劑具有緩凝作用,且試件為細長桿件,拆模過程中容易折斷,所以試件覆蓋養護48小時后拆模,然后在飽和的氫氧化鈣溶液中養護28天。用切割機切取中間段混凝土作為試樣,保證試樣的均勻性且兩端面垂直于軸線,層裂試樣尺寸為φ70 mm×500 mm(如圖1所示)。預留部分混凝土進行準靜態軸拉試驗,所得的靜態拉伸強度為 3.1 Mpa。
動態層裂試驗是霍普金森桿中波的傳播規律和層裂現象的有機結合。試驗裝置包括軌道,子彈(撞擊桿),入射桿和一個長的圓柱體試樣,入射桿和試樣用萬向頭相連。子彈撞擊入射桿,在入射桿內產生一個縱向壓應力波。入射波沿桿傳遞到混凝土試樣內部。由于入射桿和試樣阻抗不同,一部分入射波在桿和試樣接觸面反射。進入試件內部的壓應力波在試件自由端發生反射,成為拉應力波。拉應力波在試件內部疊加,在距離自由端的某一位置處形成最大拉應力。當最大拉應力等于混凝土的動態拉伸強度時,試樣開始斷裂。試驗過程中,子彈的撞擊速度必須小于某一臨界值,以保證壓應力波在試件內傳播過程中,不會對試件產生壓縮損傷。
測量器材包括激光測速儀和動態應變儀。子彈直徑 37 mm,長 100 mm。入射桿 3.2 m,直徑 74 mm,與子彈接觸端逐漸縮小至 37 mm。試驗裝置示意圖如圖1所示。

圖1 層裂試驗裝置示意圖
三相應變片對稱地粘貼到距離試件受撞擊端 100 mm、200 mm、300 mm的位置,分別記為A、B、C三點,記錄試驗過程中波的傳播,貼好應變片的試件如圖2所示。應變片的對稱粘貼可以消除試件表面的缺陷(如裂縫和孔洞)對應變信號的影響。為了保證應變片測量的應變-時間關系能夠將拉應力波和壓應力波分開,將應變片粘貼在靠近入射桿末端的位置。根據入射波波長調整應變片的位置,可以分別測量試件內的入射波、透射波和反射波。三組應變片能測得試件的應力過程,并由此計算層裂的臨界應力,破壞時間和加載速率。在本文的試驗中,子彈的撞擊速度在 8.0 m/s~ 20.0 m/s,每一速度進行6組試驗。

圖2 安裝完成的混凝土試樣
結構設計中,彈性模量的確定非常重要。圖3表示波的傳播過程中,波形的一致性。在試驗過程中,三組應變片到試件受撞擊端的距離分別為 100 mm、200 mm、300 mm,對應采集到的信號分別為A,B,C。A組應變片首先采集到入射壓應力波,C組最后采集到壓應力波但最先采集到自由端反射的拉應力波。由于應力波的波長約為 400 mm,而C組應變片距離自由端的距離為 200 mm,所以C組采集到的拉應力波的上升段會受到壓應力波的干擾,如圖3(a)所示。
為了更清楚地反映應力波的傳播規律,將A、B和C三組應力信號平移到同一位置,如圖3(b)。圖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壓應力波信號形狀相同,峰值有一定的差別。因此可以認為,應力波在傳播過程中,波形的改變很小,也就是幾何彌散效應可以忽略,而波的衰減必須要考慮。用相同的方法將拉應力波平移到同一位置,如圖3(c),觀察波的形狀可以得到相同的結論。

圖3 應力波傳播過程中波形的比較
試驗混凝土的密度為2 550 kg/m3。選取部分試件,分別計算其拉應力波的波速,如表2所示,由此得到的彈性模量為 44.2 GPa,即為試驗混凝土的動態彈性模量。
試驗過程中,通過試件表面的應變片測量試件內的入射拉應力波和反射壓應力波。撞擊速度通過激光測速計測得。A、B和C點的典型應力-時間曲線如圖4所示。從圖中可以明顯看出,波在傳播過程中,橫向慣性效應產生的幾何彌散現象并不明顯。但應力波的峰值會產生衰減。圖5為低速撞擊時試件A點的應力-時間曲線。隨著時間和距離的增加,波峰的衰減呈指數規律。對圖5的應力峰值進行擬合,得到本文研究試件的衰減系數α=0.33 m。需要注意的是,衰減系數α隨混凝土配合比的不同而變化。

混凝土配合比 表1

應力波波速計算 表2

圖4 A、B、C位置的應力

圖5 A點應力-時間曲線
根據應變片測量的波形數據和波的衰減疊加規律,可以推算出任意位置的應力-時間關系。波的衰減規律前文已經進行了探討,波的疊加可以通過Matlab程序實現。疊加得到不同時刻試件內部自由端附近拉伸應力分布圖,如圖6所示,由此可以繪制出沿試件縱向分布的最大拉應力線。層裂強度即為試驗中試件實際第一斷裂位置的最大拉應力,并考慮衰減系數。

圖6 層裂強度的確定方法
試驗結果表明,試件斷裂面的數量隨著沖擊速度的提高而增加,如圖7所示。多個斷裂面是試件內多次層裂產生的。應力波在試件自由端反射后,最大拉應力位置產生第一個斷裂面。試件斷裂后,殘余的能量以拉應力波的形式繼續向前傳播,并在下一個最大拉應力處發生第二次層裂。層裂過程隨著拉應力波的傳遞持續進行,直至拉應力小于抗拉強度為止。

圖7 不同沖擊速度下層裂試件的破壞和斷面形態
從試驗中還發現,在低應變率下,試件的破壞面主要為砂漿及骨料砂漿接觸面,隨著應變率的提高斷裂面的骨料拉裂明顯增加,斷面更加平整。圖8為混凝土試件在不同應變率下破壞形態的示意圖。一般情況下,在低應變率下,加載初期,試件內部的微裂縫是穩定的,微裂縫周圍的區域仍具有一定的承載力,但是該區域的面積會隨著加載的繼續而減小,直到微裂縫達到臨界裂縫寬度。其后裂縫的擴展變得不穩定,最終在某一低可恢復能量時試件發生破壞。斷面上的裂縫均沿著最小抗力的路徑開展,也就是骨料與砂漿的界面,如圖8(a)所示。而在高應變率情況下,試件內應變的增長滯后于應力的增加,最大應力形成之前,試件內部存儲的應變能都是可恢復的,最大應力處是能量釋放的起點。由于破壞之前沒有在試件內形成一定范圍的微裂縫,這樣裂縫的擴展方式多直接,骨料、砂漿和界面同時被貫穿,如圖8(c)所示。

圖8 混凝土試件不同應變率下破壞形態的示意圖
試驗混凝土抗拉強度與應變率的關系如圖9所示。從圖9中可以看出,層裂強度隨應變率的增大而增加,即存在明顯的應變率效應。從試件的破壞機理分析,低應變率下,混凝土的抗拉強度主要有砂漿和界面決定,而在高應變率條件下,骨料的強度會對抗拉強度產生較大的影響,在試驗中表現為抗拉強度的明顯提高。為了更好地描述應變率對混凝土抗拉強度的影響,引入動態強度提高因子(DIF)。總結現有文獻中的層裂試驗結果和混凝土DIF模型,選取比較典型的DIF模型[9~12]與本文及現有試驗結果進行比較,如圖10所示。

圖9 拉伸強度與應變率的關系

圖10 DIF與應變率的關系
雖然DIF模型都有著相近的規律,即DIF隨著應變率的提高而增大。但是不同模型計算得出的相同應變率下的DIF值之間有著明顯的不同。不同層裂試驗得到的混凝土的拉伸強度DIF值也存在著較大差異。產生這些差異的可能原因多種多樣,如試件材料(混凝土配合比),加載方式(直接拉伸或間接拉伸),試件尺寸,試件的養護條件等的影響都不可忽略。在Bishoff與Perry[13]整理的大量文獻與試驗結果的基礎上,基于本文的試驗結果,擬合得到DIF與應變率的關系表達式為:
為了模擬混凝土的動態拉伸破壞過程,應用有限元軟件LS-DYNA對試驗過程進行模擬。本文模擬的是沖擊加載混凝土的動態效應。圖11為ANSYS建立的試件幾何模型,混凝土材料模型選用HJC模型,模型的主要參數根據試驗結果選取,其他參數的選取參照現有文獻[14]。圖12為沖擊速度 9 m/s時模擬試件內的應力波。與試驗結果對比發現,試驗和模擬所得應力波的波形和強度有較好的一致性,因此本文所采用的HJC模型適用于模擬混凝土動態拉伸性能,且材料參數選取合理。

圖11 層裂試件模型建立

圖12 沖擊速度9 m/s時試件內模擬的應力波
圖13為不同沖擊速度下模擬試件的破壞形態。隨著沖擊速度的提高,混凝土斷裂面增加,且斷裂位置逐漸靠近自由端,這與試驗結果一致。(見圖7)。

圖13 不同沖擊速度下模擬混凝土破壞形態
本文研究了混凝土材料的動態性能和拉伸強度,并應用數值模擬和損傷分析對破壞過程進行了進一步的分析,根據試驗結果和相關討論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選取試件上某一特定位置點,記錄應變片的測量結果,由此推算應力波的衰減規律。這一方法可以克服多點測量方法中試件表面差異對結果的影響,得到的參數更為準確。試驗結果表明在細長的圓柱體混凝土試件中,應力波的衰減與傳播的距離呈指數關系。混凝土的動態拉壓彈性模量也可以根據應力波的傳播規律來計算,且拉壓彈模相差很小,試驗分析過程中不考慮其差異。混凝土的動態拉伸強度根據反射拉應力波和斷裂位置確定。
(2)混凝土的動態拉伸性能有著很強的應變率敏感性。當沖擊速度較小時,試件一般只有一個斷裂面,且裂縫主要沿著混凝土基質和交界面展開;隨著沖擊速度的增大,試件出現多個斷裂面,骨料拉裂明顯,拉伸強度也隨著應變率的增大而增大。DIF與相對應變率的對數呈線性規律且線性相關顯著,相應的模型擬合斜率為4.96,相關系數為0.959。
(3)LS-DYNA軟件數值模擬的應力和破壞形態與試驗結果能夠很好地吻合。因此可以認為Johnson-Holmquist-Conccrete材料模型能夠用于模型材料的動態拉伸試驗模型,且模型參數選取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