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瑩
解放戰爭初期,陳云就參加了解放東北的領導工作,在北滿地區開展了反奸清算、土地改革、清剿土匪的斗爭,堅決維護農民的根本權益,贏得了廣大農民的支持,使共產黨在北滿乃至整個東北站穩了腳跟。遼沈戰役勝利后,陳云領導接收沈陽的工作。他從解決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入手,在干部群眾的支持下,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順利接收沈陽,為黨和新中國提供了由戰爭轉向和平建設的寶貴經驗。陳云曾說:“只是向群眾要東西,而忘記也要給群眾很多的東西。如果真是那樣,群眾就會把我們看成強迫攤派的命令機關。所以,我們不應該只知道向群眾要東西,更應該時刻注意為群眾謀福利。”陳云以人民為中心、一心為民的崇高風范,充分反映了共產黨人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情感和公仆情懷。
抗日戰爭勝利以后,飽受戰爭苦難的中國人民熱切渴望和平,但蔣介石卻違背民意,假借和平談判爭取時間,把大批精銳部隊運往華東、華北、東北等地,千方百計搶奪抗戰勝利果實。
東北的戰略地位極其重要,早在1945 年6 月10 日,毛澤東在黨的七大上就指出:“從我們黨,從中國革命的最近將來的前途看,東北是特別重要的。如果我們把現有的一切根據地都丟了,只要我們有了東北,那么中國革命就有鞏固的基礎。”鑒于東北的實際情況,1945年9 月14 日,黨中央緊急召開政治局會議,決定成立由彭真、陳云等同志組成的中共中央東北局,統一領導東北的各項工作。陳云愉快地接受了新的任命,于9 月15 日告別家人,離開延安,前往東北。他深入白山黑水間進行周密的調查研究,同蘇軍多次交涉、對國共兩黨的兵力和處境進行反復比較,并依據他在延安時期總結出的“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的實事求是工作方法作出自己的判斷。他認為,此時我軍獨占東北的可能性是沒有的。
11 月,陳云同北滿軍區司令員高崗、中共合江省委書記張聞天對東北局勢進行了認真討論,取得一致意見。陳云主持起草了給東北局并轉中共中央的關于黨在東北作戰方針的建議,即《對滿洲工作的幾點意見》,建議我軍撤出沈陽、長春、哈爾濱三大中心城市,到廣大農村和中小城市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同國民黨進行長期艱苦的斗爭。這一建議得到了中央領導的肯定,1945 年12 月28 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指出我們黨在東北的工作重心應放在距離國民黨占領中心較遠的城市和廣大鄉村,先建立鞏固的根據地,發動群眾,逐步積蓄力量,準備將來轉入反攻。陳云提出黨在東北應采取的基本方針,為黨確定“讓開大路,占領兩廂”這一重大決策發揮了重要作用。
如何建立起鞏固的根據地,陳云認為最關鍵的就是要發動群眾。他擔任北滿分局書記期間,發現北滿地區匪患嚴重,而剿匪斗爭能否取得勝利,取決于廣大群眾是否支持。陳云要求北滿各省工委對當地農民“最關心最需要的是什么”進行深入調查,并起草了《關于形勢與任務的決議》。此決議于1946 年7 月7 日在哈爾濱召開的東北局擴大會議上通過,史稱“七七決議”。“七七決議”的核心是號召東北局的干部丟掉汽車、脫掉皮鞋,一切能下鄉的都到農村去,進行土地改革。經過土改,把當時的地主、豪紳和原來那些漢奸、偽勢力的土地分給貧苦的貧雇農,使東北的貧苦農民得到解放。陳云明確指出:“東北的形勢是敵強我弱,敵之所以強,主要是因為有美國幫助;我之所以弱,主要是老百姓沒有發動起來。”“改變敵強我弱的根本是發動群眾,發展革命力量。”“要站住腳,就得有群眾。沒有群眾,地方雖大,離敵很遠,也站不住;有了群眾,地方雖小,離敵很近,可以站住。長征走了很多地方,都沒有站住腳,到了陜北才站住了,主要是那里群眾發動起來了。”
在東北局擴大會議最后一天,也就是1946 年7 月11 日,毛澤東致電林彪,對陳云起草的決議稿提出四點修改意見,主要體現在對形勢與和、戰問題的認識上。現在收錄于《陳云文選》中的《東北形勢與任務》,是經過毛澤東修改過的文稿,不是陳云原始起草的、東北局擴大會議通過的決議稿。這是《陳云文選》中的一篇特殊文獻,是由陳云起草、東北局擴大會議討論通過、中央批準完善,上下高度共識的思想結晶。

1948 年9 月,陳云在吉林陶賴昭松花江大橋通車典禮上講話
“七七決議”的傳達和貫徹,統一了東北黨政軍干部的思想。東北地區各級黨組織包括東北民主聯軍,從1946 年7 月即開始抽調大批干部組成工作團,深入農村,與農民同吃同住,發動農民,開展土地改革,宣傳黨的政策,啟發農民的階級覺悟,進一步擴大和健全群眾組織和自衛武裝。據統計,僅1946年7 月和8 月,北滿、西滿、東滿各地下鄉干部達1.2 萬多人。通過發動群眾進行土改,廣大翻身農民得到了土地,認清了共產黨才是他們的利益代表,紛紛參軍參戰,當時北滿解放區有45 萬翻身農民參加了東北民主聯軍。有了廣大群眾的積極支持,大規模的剿匪斗爭席卷林海雪原。在將近一年的時間里,北滿軍區斃傷土匪3.1 萬多人,俘虜3.6 萬多人,北滿土匪已成強弩之末。通過大規模剿匪和土地改革,中國共產黨終于贏得了東北廣大群眾的信任。在東北局的領導下,陳云帶領北滿分局廣大軍民,很快在北滿建立起鞏固的根據地,成為全東北的大后方,對全東北乃至北平、天津的解放都產生重大影響。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經過不到一年的努力,在極端復雜而又缺乏經驗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摸索形成了一整套在東北地區的正確工作方針,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開啟了東北工作新的階段,直至一步步奪取勝利。正如陳云同志所說:“黨脫離了群眾,就成了光桿子的黨,這樣的黨也是不能存在的。”“只要發動群眾,在東北建立起鞏固的根據地來,我必勝。”歷史發展、社會進步離不開黨的正確領導,但真正創造歷史、決定歷史前進方向的是廣大人民群眾。只有充分發揮人民的主體作用,黨領導的革命和建設事業才能不斷取得勝利。
1948 年9 月12 日,東北野戰軍發起了規模空前的遼沈戰役,錦州、長春相繼解放,國民黨在東北覆滅的命運已成定局,接管沈陽的工作被黨中央提上議事日程。10 月27 日,中共中央東北局決定成立由陳云擔任主任的沈陽特別市軍事管制委員會。28 日晚至29 日凌晨,陳云率隊從哈爾濱出發,日夜兼程趕往沈陽,從東北各地抽調的4000名干部,也從四面八方云集沈陽。
11 月2 日,伴隨著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宣布沈陽解放的捷報,陳云帶領軍管會進入沈陽。此時,沈陽城斷水斷電,生產停頓,商業萎縮,物資匱乏,社會秩序非常混亂。11月3 日,陳云主持召開沈陽特別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大會。在會上,陳云強調:“沈陽是我們黨接收的第一個大城市,一定要接管好,不能將我們打下來的城市變成一座死城。”陳云和軍管會按照事先制定的“各按系統,自上而下,原封不動,先接后分”的接收方法,把解決電力、交通、通訊作為城市運轉的起點,并著力抓緊解決糧食供應、金融物價等關鍵問題。
1948 年,沈陽地區農業嚴重受災,周邊有的縣甚至顆粒無收。11月5 日又迎來了入冬后的第一場雪,這對物資奇缺的城市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當時,沈陽城內大約有30萬市民,另有5 萬滯留的國民黨散兵,以及被我軍俘虜的國民黨兵,加上進城的30 萬解放軍,合計65萬人。這么多人每月至少需要7500噸糧食,而城里的存糧僅有1500噸。由于鐵路沒有恢復,之前征收、購買的糧食運不進來。陳云領導軍管會調動工程兵和廣大技術干部,憑借人力把一根根枕木、一條條鋼軌運上工地,使沈陽至東北各地的鐵路運輸線全部搶通,保證物資可以運入沈陽。為了保證糧食供應,讓市民填飽肚子,陳云發揮價格杠桿機制對市場配置的作用,使糧食很快流入沈陽市場。市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陳云指出:“沈陽物價不宜低于老解放區,否則市場上的大量物資會隱藏起來,對我們不利。”他要求有關部門公布沈陽周邊地區物價表,讓商人熟知,鼓勵商業開市。
沈陽解放一個星期后,凡是能開市的買賣,大體上都開市了,市面日趨穩定。當時群眾最關心的除了糧食、物價以外,就是金圓券的處理辦法。如果不收兌敵幣,群眾吃虧;如果兌價過高,又不利于驅逐敵幣。為了既不使群眾蒙受損失,又確保驅逐敵幣,軍管會先觀察幾天,當金圓券跌至1 元兌換東北幣150 元時,軍管會掛牌以1:100 的比價收兌一星期,使金圓券自動流入關內國統區。
接收工作能否全面順利完成,工廠恢復生產是關鍵,這就需要工人的大力支持。陳云經常下到車間,傾聽一線工人的意見。對于工資、生活福利等問題,陳云要求能辦到的立刻就辦,如每月工資分兩次發,每個工廠設一個圖書館,把在外地的工人家屬接到沈陽來,等等。在沈陽工人代表大會上,陳云曾深情地說:“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政府,是真正代表大家,為大家‘當差’的,是遵循工人、農民和其他人民群眾的意見辦事的。”
接管一座大城市,要面臨許多具體而煩瑣的問題。許多在今天看來平常的問題,在當時解決起來卻并不容易。當年在關于汽車應該左側通行還是右側通行的問題上,軍管會曾發生激烈的爭論。陳云沒有輕易作決定,而是延續了他一以貫之的做事風格:先作調查。他研究了各國交通規則和汽車制造工業,發現新式汽車的方向盤多數在汽車的左邊,適于右側通行。陳云作出了右側通行的決定,又要求制定針對汽車靠右側通行的新規則與新措施,以把交通事故減少到最低限度。此后,全國陸續解放的地方都實行了汽車靠右側通行的規定。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1948 年11 月24 日的《東北日報》上刊登了隨軍記者劉白羽的通訊《光明照耀著沈陽》。文中寫道:“在沈陽解放后的十天內,市民有三大高興的事:第一是解放軍紀律好;第二是水電交通恢復快;第三是糧食價格低落。這幾天,街上不斷走過游行的行列,帶著愉快的歡聲,鮮艷的各色標語貼滿街頭。這一切都是解放后的新光景,像紅日曈昽而上。沈陽千萬人民在這樣的光照里喊出同樣的一句話:‘光明的日子開始了!’”陳云在帶領軍管會創造接收沈陽經驗的過程中,通過穩定物價、改善民生的一系列舉措,踐行了黨的根本宗旨。實踐再一次證明,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黨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任何時候都要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不允許任何黨員脫離群眾,凌駕于群眾之上。
陳云曾說,在接收沈陽過程中,感觸最深的是“人心向我”和入城部隊紀律良好。我們的軍隊與國民黨反動派截然不同,部隊入城之初,我黨就向沈陽市各階層“約法八章”。陳云要求入城部隊和機關工作人員:“嚴格遵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所頒布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嚴格遵守東北局頒布的城市政策及入城規定。”“接管部隊不得擅入民房,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實行公買公賣。對一切公共建筑物與企業資財均須負責保護,不得自由遷運、拆卸、動用,違者以破壞城市論處。”“駐城部隊不許自由外出,不準無故鳴槍,嚴禁進出煙館妓院,不許進出影院劇場。”我軍嚴明的紀律、有力的措施、模范的行為深受群眾擁護,得到群眾的支持和配合。

按照陳云的要求,入城部隊紀律嚴明。圖為進入沈陽的戰士們在路邊休息
陳云重視入城部隊的紀律,他作為接收沈陽的最高領導者,更是以身作則。據當時擔任陳云警衛員的張季敏回憶:“1948 年11 月,沈陽剛剛解放,各方面的條件都很差。陳云同志被任命為沈陽特別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他上任后首先下達命令,接管后的一切財物、家具等等都要留在原處,沒有命令任何人都不得挪用。”陳云剛進沈陽時住在賓館,后來一批民主人士來到沈陽,陳云就主動把住地讓給他們,自己打算搬到條件比較簡陋的遼寧省政府內。張季敏查看新住地時,發現陳云的住處只有一張小鐵床,鋪了一個草墊子,抵御不了東北的嚴寒,便自作主張,從賓館拆了陳云睡床上的一個沙發墊子,運到新住地給陳云墊床。陳云半夜開完會回到賓館,發現少了一個墊子,馬上追問下落。張季敏吞吞吐吐地向陳云報告了情況,陳云嚴厲地批評道:“我下的命令,自己不執行,叫誰執行?”他抬起右手向上指了指自己已經白了的頭發,語重心長地說道:“我20 多年的黨齡了,怎么能帶這樣的頭呢?今后不要這樣了,快拿回來吧。”
沈陽解放后,陳云仍乘坐一部比較舊的車。軍管會進城不幾天,就接收了原東北“剿總”副司令梁華盛的一輛美國造的高級轎車,有關部門提議分配給陳云專用。陳云當即批示:我不用,請轉讓部隊用。當時倉庫里還有很多的新車,秘書向陳云建議換一輛新車。陳云不同意,并對秘書說:“我們現在的這部車,比哈爾濱的那部好得多嘛!”
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以陳云為領導的軍管會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赤誠,贏得了沈陽人民的擁護。這座傷痕累累的大工業城市很快得以復蘇,為支援全國解放戰爭作出重要貢獻。中央對陳云總結出來的接收沈陽的經驗和關于準備專門接收大城市班子的意見十分重視。12 月15 日,中央復電陳云并告東北局:關于接收沈陽經驗簡報甚好。提議各區要有專門辦理接收大城市的班子,甚對,已告華北、華東、中原及西北在接收和準備接收大城市中即作此準備,望東北局也準備將接收沈陽、長春兩個城市的人員組成兩個班子,為明年南下接收大城市之用。并望以后將沈陽經驗,繼續總結電告我們。不久,陳云從接收沈陽的工作人員中抽調出二三十名得力骨干,由黃克誠帶往關內參加了天津接收工作。
黨中央曾對陳云作出這樣的評價:“陳云同志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充分體現了共產黨人克己奉公、一心為民的高風亮節。”而陳云始終把自己看成一名普通黨員。他說:“我們是黨員,在黨的領導下,適合老百姓的要求,做了一點事,如此而已,一點不能驕傲。”質樸的話語彰顯了共產黨人的責任擔當和為民情懷,樹立了堅持人民至上的光輝典范。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年來,從“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嚴明紀律、“魚兒離不開水,瓜兒離不開秧”的魚水深情到“與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共”的鏗鏘誓言,始終堅守人民立場,是黨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縱觀陳云同志70 年波瀾壯闊的革命生涯,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做群眾的貼心人,始終是他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他以百姓之心為心,以百姓之求為求,以維護好實現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根本宗旨,這種崇高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繼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