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群
童聲無伴奏合唱作品《雪域向往》創作于2007年,原名《冰川谷》,后改名《雪域向往》,是深圳高級中學百合合唱團與作曲家約稿作品,在2007年“德國第五屆勃拉姆斯國際合唱節”、2012年在美國辛辛那提舉辦的第七屆世界合唱比賽,作品得到國際評委一致好評。2013年小云雀合唱團購到了該作品的演唱版權。
王霖新,筆名甘霖,貴州貴陽人,1987年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中國當代著名作曲家。他的創作涉及:交響樂、清唱劇、交響合唱詩劇、影視音樂、舞蹈音樂、音樂劇、歌曲、室內樂、民族器樂曲,大型無伴奏合唱、電聲音樂、MIDI音樂等。
詞作者梁濤、甘霖。《雪域向往》的歌詞初稿由梁濤提供,甘霖在作品創作過程中,對梁濤的詞做了調整,包括在歌詞中加入佛教驅邪咒語:金剛薩埵心咒(ong be za sa do hong)以及佛教文化經的“綠度姆”祈福語(ong da le du da lie so ha)。

圖1:
2.1.1 曲式結構(如圖1)
這是一首以民族音樂素材為主體,運用現代作曲技法寫作而成的現代風格作品,屬于多段體結構的自由曲式。它是傳統曲式的完全革新,采用“歌詞序列性變奏”手法,在調性使用上以泛調性與多調性為主的現代風格作品。
此曲形散而神聚,并列的五段體并非獨立存在。A段與C段在意境上是相仿的,都是模仿牧羊人的歌聲,并運用相同的手法使用變化音。D段是B段中都以小三度音程為主展開寫作。B段與E段在曲調感上相關聯。
從總體的音樂形象上看,5個主題的旋律都具有歌唱性,均具有民族素材,盡管曲調在不斷地變更(轉調、離調、更換主音),仍能在當中找到調性感。而所有的間插段,都是風俗性場面的描寫,注重節奏、和聲在其中的運用,它們通常并非調式中的和聲連接關系,更多的是運用現代和聲與非樂音的表現手法。
2.1.2 作曲手法分析
2.1.2.1 旋律特征
2.1.2.1.1民族調式的運用
中國的民族調式是區別于西洋大小調的,以宮、商、角、徵、羽五聲構成的五聲調式,以及以五聲為基礎的六聲和七聲調式。在《雪域向往》這首五段體的作品中,主題段落A、B、C、D、E段都是運用民族調式寫成的。
譜例1:

譜例2:

譜例3:

譜例4:

以上譜例中,是中國民族調式中的g角清樂七聲調式。
2.1.2.1.2雙調性旋律特征
雙調性旋律是20世紀復調音樂中的一種寫作手法,其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對位聲部,分別置于兩個不同調式結構中,有統一的主音。這種雙調性對位,其橫向旋律清晰明確、每個旋律線的調式是單純的。本作品中的B段是采用這種雙調性旋律手法寫成的。見譜例2。
從上面譜例中,我們明顯地看到,SⅠ旋律是d
譜例5-1:


譜例5-2:羽六聲調式(加變宮),SⅡ旋律是a角六聲調式(加清樂)。兩個旋律在同宮(F宮)中發展,各自有獨立的旋律線條。
2.1.2.2 節拍特征
2.1.2.2.1雙層節拍(亦稱節拍疊置)復調結構特征
雙層節拍復調結構是復調織體中運用兩種節拍組織加以縱向結合,每種節拍都按照其自身的強弱規律及其表情特質而運動、發展,在復調織體中出現復式律動形成的重拍交錯的對比效果。本曲在coda中第181小節開始,大量運用雙層節拍的復調結構。見譜例3。
SⅠ、SⅡ聲部是4/4的節拍律動,SⅢ、SⅣ是8/8(3+3+2)的節拍律動。
譜例4與譜例3原理一樣,是雙層節拍復調結構,譜例4與譜例3形成了節拍轉位。
2.1.2.2.2變換節拍(亦稱節拍交替)特征
變換節拍是指在橫向的音樂發展中,由于音樂表現需要,改變節拍組合方式,產生改變節拍重音聲相效果的一種寫作手法。見譜例5-1和譜例5-2。
以上譜例中可以發現:音樂從4/4拍變換到4/5拍,兩小節后,又回歸到4/4拍,這是本曲中變換節拍特征的典型代表。
2.1.2.3 曲式特征
并列原則的曲式特征,并列原則是指將作品的橫向結構所采用的素材和各層次的意思呈現為并列關系的一種結構方式。本曲中A、B、C、D、E段中各自雖然有某些意向上的統一,但是,其寫作形式、結構形式還是獨立。
譜例6:

譜例7:

譜例8:

譜例9:

譜例10:

2.1.2.4 和聲特征
2.1.2.4.1三度疊置特征
三度疊置是指一個和弦的構成是以某個音為根音,在其上方以三度音程關系疊置上去的和弦,叫三度疊置特征和弦。這在傳統和聲學中成為主體。在本作品中,也偶有涉及。見譜例6。
從上例中我們可以看到,縱向的和聲基本上以三度疊置的方式進行和聲構建,在和聲色彩上作者以大、小和弦的頻繁變化,營造豐富的音響效果。
2.1.2.4.2 非三度疊置特征
和弦的構成不再以三度音程疊置為基本原則,而是由各種音程組成。和弦的形式可以由作曲家根據藝術構思去選擇所需要的音程來組合,從而為作曲家創作提供了豐富多彩、用之不竭的和弦材料源泉。這種非三度疊置的和弦構成方式,其靈活性與廣泛性為現代作品的創作提供了空間。
《雪域向往》這首作品的和弦構成很多地方都采用了非三度疊置的手法。見譜例7。
2.1.2.5 復調特征
復調音樂是建立在橫向思維基礎上,將具有獨立意義的多層旋律線條,按照對位法原則加以縱向結合而成的多聲部音樂結構。本曲的復調特征尤為明顯,集中表現為:對位、對比、模仿這三個特征。
2.1.2.5.1 節奏對位特征
節奏對位是指在復調音樂中,不同的聲部在完全不同的節奏同時進行,其特點是不同聲部縱向結合時的長短對比,相互粘合,它們均有各自的節拍律動。本曲有很明顯的節奏對位樂段。見譜例8。
以上譜例可以看到,Ⅰ、Ⅱ聲部一個節奏形態,Ⅲ、Ⅳ聲部一個節奏形態,在加強的低音聲部中,又是另外一種節奏形態,它們形成了三重節奏對位。
2.1.2.5.2 對比特征
對比是復調音樂中的一種寫作手法,即在復調結構中的每個聲部,都具有個性化特征的旋律或者節奏類型,它們以對位原則結合在一起形成的復調結構。本作品大量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見譜例9。
以上譜例,Ⅰ、Ⅱ聲部共為一個層次,Ⅲ、Ⅳ聲部一個層次,兩個層次形成了節奏上疏密的對比,音高的對比。
2.1.2.5.3 模仿特征
模仿也是復調音樂中的一種重要的織體寫作手法,即相同材料在不同聲部中先后出現的,就是模仿。本曲模仿的樂段請見譜例10。
上譜例中的114—115小節,Ⅰ、Ⅱ是對Ⅲ、Ⅳ上四度的卡農式模仿。
綜上音樂形態分析,《雪域向往》是中國成功的現代合唱作品之一,它用現代思維的創作手法,成功地表現了藏族人民對幸福生活的贊美與向往,情、景、物、人四維度的刻畫,描繪出一幅鮮活的藏族風貌圖。作品提醒人們對美好的向往與祈禱,對國家政策修建青藏鐵路的歌頌,對西藏保護人文自然環境的謳歌。
該作品節奏變化復雜多樣而不失邏輯,和聲、節奏、合唱音響的構造趨于完美,節奏變化復雜多樣而不失邏輯。
相信表演者若能把握住本作品的靈魂,實現其多彩的舞臺重構,定能達到指揮、演員、觀眾三者的共鳴,共同體現作曲家的創作意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