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楓堰
隨著教育信息化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微視頻為載體的“微課+翻轉(zhuǎn)課堂”先學后教的教學樣式,以燎原之勢席卷而來。它顛覆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樣式,激發(fā)了人們對教學形式的重新審視,構建了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的新型教學樣式。
浩瀚的網(wǎng)絡教學資源、豐富的教育資源平臺、功能強大的“微課掌上通”、生動的線上+線下教學樣式,為小學音樂器樂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老師可以利用網(wǎng)絡和“微課掌上通”輕松查找資料,備課,制作微課,授課,個別輔導;學生可以通過平板電腦進行個性化學習;通過“錄音”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通過“保存”實現(xiàn)“成績檔案袋”;通過“互動”體驗“合作學習”的愉悅。
上課前自學、互動;上課中合作、探討;上課后鞏固、記錄。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個性得以張揚,讓合作成為常態(tài),讓技巧變得如此的輕松而有趣。
器樂教學,作為中小學音樂教學中一個不可忽視的教學板塊,對學生音樂能力的發(fā)展、音樂素養(yǎng)的提高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長期以來,由于器樂教學的特殊性(既要兼顧全體學生,又牽涉到單獨樂器技巧輔導),成為音樂教學中的一道難題。傳統(tǒng)的音樂課堂“老師教,學生學”的教學樣式,無法兼顧每一位學生,也讓一部分學生因跟不上進度,從而喪失了繼續(xù)學習的熱情和信心。
那么,作為一線的音樂教師,在教育數(shù)字化時代,如何巧妙地利用現(xiàn)代教學方法、手段,既能保持個性化教學方式,又能提升教育教學質(zhì)量呢?
通過現(xiàn)代教育信息化技術,讓老師教得更輕松,讓學生學得更實在。實踐中,我嘗試利用“導學、微課、互動、合作、展示”五位一體教學樣式,將實踐與傳授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什么是“五位一體”?
其中,“五位”分別指“導學、微課、互動、合作、展示”,既包括教師的任務布置,也包括學生的實踐、創(chuàng)新(如圖1)。
導學——指上課前,教師根據(jù)課堂教學目標,設置導學案或者任務清單,為學生自學時有綱可依,指明方向。
微課——是指教師根據(jù)課堂目標,自制或者借助網(wǎng)絡資源平臺,下載微視頻(一般為3~5分鐘)。然后通過釘釘應用平臺、小魚或者騰訊等網(wǎng)絡平臺推送微課。學生根據(jù)導學案或者任務清單,有目的地學習和觀看微視頻。
互動——這里所說的“互動”,既包括“師生互動”,也包括“生生互動”;既包括“線上”交流,也包括“線下”探討。
合作——就是指在課堂中,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將在預習過程中碰到的困難,向大家求助;將在學習過程中的收獲同大家一起分享。然后,還能在學習和交流的過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教師的指引下提升進一步學習的空間。

圖1
展示——是指學生經(jīng)過學習后,將學習的成果,用平板電腦或者“云”端保存下來,并且還可以在班級空間、網(wǎng)絡空間或者網(wǎng)絡平臺進行展示,建立屬于自己成長的“電子檔案袋”。
“一體”,即“五位”不僅相互獨立,而且相互關聯(lián),緊密地圍繞培養(yǎng)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與合作能力這一中心目標展開,形成有機的整體。
多媒體交互式教學投影,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微課掌上通”賬號密碼,釘釘應用平臺,網(wǎng)絡連接或WiFi,省、市教育資源平臺賬號密碼,國家教育資源平臺賬號密碼。
教師根據(jù)教學要求,下載或自制微課,設置好導學案以及問題清單。
4.3.1 確定目標、設計微課與導學案
步驟一,確定教學目標與教學知識點。
要想讓音樂課變得生動、高效,教師必須首先掌握教學這堂音樂欣賞課的意義與目的,價值與取向,方法及有效手段。只有教學目標明確,才有正確的方向;只有方法得當,才有高效的音樂課堂。教師根據(jù)教學要求,找出其重點、難點,并加以提煉和總結(jié),找準本節(jié)課最核心的知識點。
步驟二,制作微課、設計導學案。
從教育資源平臺下載或者自己制作一個微課,并根據(jù)微課的內(nèi)容以及教學內(nèi)容設計一個導學案。讓學生帶著問題與任務自覺完成預習任務。
例如:在學習《認識豎笛》時,教師可以先根據(jù)教學目標制作微視頻,介紹豎笛的歷史、結(jié)構、種類、演奏姿勢及進行名曲欣賞,如圖2所示。

圖2
然后再設計導學案,提出問題:你了解豎笛了嗎?然后要求學生完成以下任務:
①回答豎笛可以分成幾類,它們的音色各有什么特點?
②按微課要求嘗試拿一下豎笛,拍成照片發(fā)給老師。
③搜集豎笛名曲,并發(fā)到班級圈同大家分享。
④預習音樂課本,嘗試吹奏幾個音,下節(jié)課同大家分享。
步驟三,將“微課”與“導學案”通過“微課掌上通”發(fā)到學生的平臺上。并對學生提出要求,通過后臺審查收看情況。
4.3.2 網(wǎng)絡互動(如圖3)

圖3
4.3.2.1 “學習圈”的互動
學生對著導學案,看著視頻進行自學。碰到困難,可以通過“微課掌上通”的“學習圈”進行提問。提問以后,既可以由老師解答,也可以學生之間進行互動探討。
4.3.2.2 學生上交作業(yè)
學生根據(jù)所學知識,完成作業(yè),并上傳到教師虛擬空間里。例如上例:學生通過平臺電腦錄音的形式,將自學的情況上傳交給老師。
4.3.2.3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確定解決方案
老師將上交的作業(yè)進行系統(tǒng)的大數(shù)據(jù)分析,然后確定第二天上課的內(nèi)容,并有針對性地對大部分學生存在的問題加以分析與解決,做到有的放矢。
4.3.3 合作探究
通過自主學習與練習,學生已經(jīng)對所學知識有相當?shù)牧私猓敲椿氐秸n堂以后。老師應該根據(jù)實際提出解決辦法。例如:
①培養(yǎng)小老師。讓吹得好的孩子進行示范,樹立榜樣。
②組成學習小組。按學習程度高低,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小組成員互相幫助,互相學習。
③創(chuàng)造性學習。同學之間也可以在老師引導下探討更深層次的問題。例如:先讓學生簡單吹奏sol、la、si;然后分成二組,分別吹si與sol形成和聲,初步感受和聲的美好。
學生經(jīng)過線上學習、線下交流以及課堂上的學習、互助、合作、創(chuàng)新后,器樂的演奏能力有了進一步的提升,也能完整演繹出屬于自己的音樂作品。
最后,將自己的學習成果加以錄制,予以保存。也可以將自認為好的作品上傳到空間,全班展示,還可以上傳到騰訊、優(yōu)酷等平臺,向更多的人展示自己的成果。
教師,也可以將學生每一次作品加以保存,建一個“成長檔案袋”,學生可以通過“成長檔案袋”看到自己的進步,教師也可以通過“成長檔案袋”進行個別的跟蹤、輔導。
在基于信息化學習的模式中,學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開發(fā),讓學生能根據(jù)自己的學習方式,學習時間,有效安排自己的學習行為,達到最好的效果。例如:在預習時,要求學生根據(jù)“導學案”以及“微課”進行自學。要完成導學案,必須認真看“微課”;要完成導學案,必須認真思考;要完成導學案,必須要查閱相關的教學資料。
這樣,學習的自主性得到了開發(fā),當他們能嘗試通過自學解題,通過查閱資料解題,這樣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自主探索后,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每個學生的接受能力也參差不齊,在基于教育信息化下的器樂“五位一體”教學樣式,能滿足每個孩子的個性化學習。例如:利用微課時間短、容量小等特點,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方式進行自學;利用微課重用性原則,學生可以多次觀看視頻,從而牢固地掌握知識。
在“五位一體”的教學樣式中,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他們在預習的基礎上,同學之間互相探討,小組之間相互交流,不時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不時產(chǎn)生新的想法。
教師在“五位一體”教學樣式中成了教學的導演。但一個好的“導演”,往往能通過上交的導學案作業(yè)情況,進行準確的大數(shù)據(jù)分析,并根據(jù)學生的預習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出課堂教學方案,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在以“微課掌上通”為橋梁的翻轉(zhuǎn)課堂中,課堂已經(jīng)變成學生活動的舞臺,教師就像一名“導演”,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學習的形式進行交流合作,在小組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老師這個時候才真正成了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
長此以往,學生的合作能力得到提高,也逐漸體會到合作學習帶來的樂趣,他們在合作中發(fā)展,在合作中進步,在合作中凝聚了集體主義與團隊精神。
總之,隨著當前網(wǎng)絡信息技術的進步,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下的教育信息化,已經(jīng)成為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以信息化平臺作為媒介,構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樣式,實現(xiàn)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也是當前智慧教育的發(fā)展方向。我們只有在新一輪以“信息技術賦能”為特點的教學改革中積極探索,扎實研究,才能緊隨時代的脈搏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教育生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