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偉
酷愛飲茶的中國人不僅創造了獨樹一幟的茶道文化,在茶道用具上也下了一番苦工,尤其是用來泡茶的茶壺更受人們的關注。紫砂壺的獨特材質、精湛的做工與富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精神底蘊決定了紫砂壺注定要成為一顆“閃亮之星”,提升人們的飲茶享受,彰顯中國純手工制壺工藝的特征與價值。
圖1“金戊獻瑞壺”造型極為古典和莊重,作者結合了鼓與鼎的造型,將如意的造型作為壺鈕,不僅十分精巧新奇,也有助于表達“獻瑞”的主題內涵。本文從作品的藝術特征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揭示了作品的文化內涵。
圖1 金戊獻瑞壺
作者選擇了較為常見的紅棕色泥料來制作此壺,壺表面的色彩紅中泛棕,層次豐富,華貴之中有樸實的味道,展現了紫砂壺“陶”的本色。在質感上,創作堅守紫砂壺泥料制作的工藝規范,壺的表面光滑干凈,一點瑕疵也沒有。泥料的質感不僅是創作精湛、細心的工藝精神的體現,也反映了紫砂泥不同于一般陶土的獨特效果。選擇這一泥料突出了作品的古典氛圍,烘托鼓、鼎及如意造型的經典魅力,使作品的氣質保持統一。
鼎是中國古代青銅時期的代表性作品,更有象征國家、民族穩定繁榮的意義;鼓是中國傳統樂器之一,常用于祭祀儀式或喜慶的活動中。鼓與鼎似乎毫無聯系,實際上它們都與古代禮的制度有關,且反映了人民對生活的美好期待,所以鼓與鼎造型的結合就有了邏輯。
“金戊獻瑞壺”壺身是圓鼓形,整體較扁,筒身部分的弧面弧度明顯,在盡力向外凸出時,又遵守著造型的規則,無論怎么看,作品都向人們展示著一個完整的鼓的造型。壺身底面是帶有弧度的,使壺更加的圓潤飽滿,且有重心在下的感覺,使壺從視覺上帶給人們非常沉穩持重的感覺。
圓弧形的壺底部是不利于保證作品的穩定性的,作者借鑒了青銅鼎的造型,在壺的底部鑲嵌了三只壺足,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結構,既保證了作品的穩定,也強化了作品的歷史氣息,彰顯了作品的經典魅力。三足十分小巧,看似簡單,實際上鑲嵌的角度、位置以及三足之間的配合都有關聯,體現了作者的空間分配能力。
壺蓋圓且平整,置于壺身頂部,邊緣線條規整。壺身左右兩側各鑲嵌短小精悍的壺嘴與耳狀環形端把。壺嘴的設計非常有趣,如同一個葫蘆嘴,雖然小巧,但可見線條的靈動變化,使壺嘴呈現出柔軟感,讓人覺得親近可人。把手下端與壺身連接處的線條微微向內卷起,具有動感效果,使作品更加鮮活,象征那活潑的鼓點。
壺鈕的設計也非常獨特,作者雕刻了一只精美的如意鑲嵌在壺蓋中央作為壺鈕,如意的把手線條是曲線形的,中央恰好與壺蓋形成了一個小圓環,便于人們的手指穿過,所以這一壺鈕絕非華而不實,而是比一般的壺鈕還要實用。如意的前端與尾端雕刻精致,盡顯作者高超的雕刻工藝。
作者在壺身上還進行了裝飾,一條細帶環繞在壺身偏上位置,在細帶上每隔一段距離就是一顆精致的小鉚釘,整齊清晰。這一裝飾在鼓上十分常見,運用這一裝飾使作品更接近鼓的模樣。鼎穩住壺的氣勢,鼓奏出激昂,如意則守護著人們的幸福,一件飽含氣勢與祥瑞的紫砂壺就形成了。
作品主題中的“金戊”二字代表了青銅器,指向創作應用的三足鼎立造型,而“獻瑞”則體現在作品中的各個部分。首先,紅色在中國是非常重要的吉祥色,作者對于泥料的選擇不僅基于紫砂壺創作的傳統,也有潛在的文化基因在發生作用,通過泥料受眾便能感受到喜慶、吉祥;其次,鼓是中國人再熟悉不過的樂器了,看到鼓的造型便如聞鼓聲,感受到歡欣雀躍,作品雖然是靜態的,但卻具有動感的韻律美,鼎的結構又能令人感覺到安定與踏實;最后就是如意壺鈕,這是最直接表達“獻瑞”主題的部分,當人們觸碰壺鈕之時,便有了手握如意的感覺,感受到作品送上的祥瑞祝福。
“金戊獻瑞壺”的立意非常美好,作者不僅繼承了紫砂壺創作的傳統,也繼承了中國優秀藝術形式的傳統,并重視情感的表達,在莊重的外表之下是深厚、真摯的情感。“金戊獻瑞壺”的藝術特征與文化內涵,揭示了紫砂壺創作的基本思路,即制壺藝人要重視優秀傳統的力量,敢于創新,才能讓紫砂壺藝術大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