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明青
(持正檢測(山東)有限公司 山東 濟南 250200)
實現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要求在經濟發展進程中,將各項經濟活動建立在生態環境保護以及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基礎上,以此降低能源與物質損耗,避免其對生態環境產生各種不良影響。
同時,要加強生態文明產業建設,以經濟科技為支撐,通過制度創新與科技創新等手段打好土壤、水、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在政府的宏觀調控下,調整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實現能源結構的調整、精簡與優化,降低各種污染排放,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實現社會經濟穩定發展。
在對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間存在關系進行建模分析的基礎上,提出發展策略。
1.1.1 推動生態建筑行業發展
貫徹落實國家相關政策與文件要求,以生態建筑為民眾提供一個更加適宜的生存與生活環境,落實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初步規劃。
第一,以工業化、綠色化、信息化為特征的新型建筑因其固有的優勢,在新時期發展迅速,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綠色發展、低碳循環發展的主要舉措。因此,要求建筑企業遵循《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關于加快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的若干意見》相關要求,配合政策的落實與貫徹執行。
第二,以信息技術手段與設備為驅動,實現對各項建筑工程的全壽命管理,整合建筑工程的創新鏈、價值鏈與產業鏈,以此實現建筑工程低消耗、高質量、高收益、低排放發展[1]。
1.1.2 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
裝配式建筑在減排、節水、節能等方面有著較大的優勢,可降低建筑垃圾排放、水資源損耗,有效節約水泥砂漿、木材等建筑材料,從根源上解決以往施工場地臟亂差等問題,并可減少各種噪聲與粉塵污染,利于環境改良、生態建設以及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是,該種建筑模式能夠改變以往科技含量低、建筑技術水平低、單拼勞動力成本的不正常競爭狀態,實現建筑進程與各項信息化技術、科學技術的連接,推動管理模式創新以及科技發展,優化經濟發展模式,提升企業競爭力[2]。
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進程中,大部分企業都朝著規模化方向發展,使其具備較高的社會競爭力。但是在企業快速發展進程中,會對周邊生態環境產生一定影響,尤其是一些工業型企業會在生產時向周邊的河流中排放大量工業廢水以及廢棄物等,污染物對周邊環境的污染是持續性、蔓延性的。長此以往,不但對周邊產生不利影響,威脅居民身體健康,還會導致企業的發展受阻。這些企業與國家發展理念背道而馳,難以實現長久發展。企業應具備較為完善的生態環境保護理念,重視以下幾點。
1.2.1 構建環境保護體系
要求規范企業管理,實現企業生產經營管理與生態保護結合發展,強調其本身承擔的環境保護義務。企業管理層需能夠對當前的政策發展有比較清晰的認知,調整其本身的產業發展結構,在企業內部進行廣泛宣傳,利用企業內部平臺普及系列生態環境保護條例,要求相關人員在執行操作或者任務時將環境保護納入考慮范疇,以此營造一個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保護氛圍[3]。
1.2.2 制訂環境保護目標
要求企業以價值觀管理為價值取向、價值目標,將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協調發展總目標細化到各個部門與各個崗位,提升崗位職能與環境保護的契合度。以此完善企業的發展文化,促使每一個員工將環境保護作為自身的義務與責任,這對于企業未來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4]。
在國外,經濟手段一般包括5 個類型:市場創建、補貼、收費、押金-退款以及鼓勵金。《里約后五年——環境政策的創新》闡述的“創建市場”與“利用市場”即為典型的經濟手段,廣泛應用于各個發達國家的環境控制,并起到了較好的效果。在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將該種經濟手段分為以下兩種。
1.3.1 庇古手段
庇古手段制定與應用的核心含義在于政府干預,按照其本身的各項特征,可分解為稅收、押金-退款、補貼、排污收費等類型。其中最后一項為該理論下的重要經濟手段,包括環境中的諸多因素,比如噪聲、固體廢棄物、水、氣等方面的污染控制。排污收費在我國已經進行了20 余年,效果明顯。征收排污費可加強環境資源使用者的規范性,杜絕隨意排污行為,提升排污水平,合理配置各項環境稀缺資源[5]。
1.3.2 科斯手段
科斯手段注重依靠市場機制解決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的諸多生態環境問題。將其產生的各種外部效應影響以產權形式進行明確,且將外部效應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借助當事人資源交易實現內部化,比如排污權交易制度、受污染者與污染者合并、自愿協商制度等。排污交易是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制度模式,在日本、新加坡、德國、美國等國家均得到廣泛應用。我國在20 世紀90 年代開始推行該種制度,但因交易簡單、管理成本低,很多條例需進一步規范化管理。
以當前現行的環境技術為基礎與核心,推進生態產業、生態工業、生態農業與循環經濟建設是實現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必經過程。就目前來說,環境經濟建設主要包括以下3 種模式:第一是在社會整體發展進程中,實現社會能量與物質的整體循環;第二是在企業間建設工業園區,實現綜合協調發展;第三是在企業內部,推行清潔生產。三管齊下,實現清潔生產、綠色消費有效結合。
現階段,市場上應用比較廣泛的技術包括廢物處理、生態環境恢復、生態工程、清潔生產等。環境技術包括深綠色與淡綠色技術。深綠色技術指針對性的末端治理技術,淡綠色技術指廢棄物處理、清潔生產、末端治理等方面的技術。雖然以上多項技術得到了一定的開發與發展,但是在實際操作時因各方面因素的限制難以取得滿意的效果。國家在處理生態環境、經濟發展中的系列矛盾時,對解決相應的環境問題制訂了唯一正確途徑,即對其開展系列的定量分析以及定性分析。在定量分析時,以多項指標為核心建立相應的指標體系以及評價模型,以此探索經濟發展進程中出現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從而實現對其針對性的管理工作。在建立指標體系進程中,當前階段仍舊未形成統一標準。

表1 國內某個城市的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表
在經濟環境系統不斷完善進程中,除了考慮其他各項影響因素外,還要求對系列指標體系進行深入、動態的分析。根據實際情況對其加以完善與創新,提升評價體系的完善性、科學性以及適宜性,使其更加滿足當前的實際情況所需,對于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有著一定的保障意義。相關研究人員需給予足夠的重視,實現其綜合應用。
國內某城市為分析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之間的關系,綜合考慮城市狀況和各項因素,構建了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選擇了24 個指標體系來進行系統的研究(表1)。
通過該評價指標體系發現,各類工業污染諸如廢水、廢氣排放、固體污染物等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城市生態環境,導致水土流失面積增加、空氣綜合污染指數上升、酸雨頻率增加以及生態環境惡化,這些生態環境問題會嚴重影響城市經濟的協調發展。對此,該城市在政府與各方支持下,大力推動生態建筑行業發展,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同時,要求企業具備生態環境保護理念,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理念思路,制訂環境保護目標,據此實現對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和良好改善,進而促進城市經濟協調發展。
文章就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進行了論述與分析,探討了其必要性與重要性,要求對其予以足夠重視。在注重經濟發展的同時,應將生態環境保護納入發展規劃之中,合理引入各種技術措施,解決經濟發展、環境破壞間存在的矛盾。將協調發展作為長遠發展原則與規范,對于國家未來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能在一定程度上規范企業行為,實現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