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紅明 張海霞
吉林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130118)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高校的建設和更新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由于校園文化的發展和校園開放程度的提高,我國的高校建設模式也更加開放化和多元化,因此傳統的高校設計理念已經不能完全滿足新的學科建設和教學方式的需求。在這種趨勢下,一些高校博覽建筑也開始從校內走向社會運營,不僅成為校園文化傳播的“形象大使”,也成為重塑校園與城市空間關系的重要載體。博覽建筑也不再是單純的展示空間,而是成為一個符合使用者行為模式和行為需求并集多種功能和空間于一身的復合化建筑綜合體。
高校,即大學、高等專業學校和技術學校的簡稱。高校型博覽建筑一般選址于校園環境中或城市與校園環境的銜接處或位于學校之外靠近校園區。社會型博覽建筑則選址于城市環境中,且多數是處在城市中心區位。博覽建筑最早稱為博物館,現在大多數人都認為高校型博覽建筑是從社會型博覽建筑中分化出來的,但其實世界上比較公認的最早的正式對外開放的博物館是高校博物館——阿希莫林博物館(如圖1 所示),其是牛津大學的附屬博物館。最初的博物館的主要職能是因生物解剖學科的發展而作為生物學標本的收藏和教學場所,隨著大學學科的擴展和豐富,博物館也從自然科學類擴展到藝術類,它的展覽和陳列宣傳的角色開始占據主要地位。社會型博物館最早的起源是貴族的私人愛好,因此其主要職能是作為收藏奇珍異寶的場所專供貴族觀賞把玩或者是貴族炫耀資本和財富的方式之一。雖然最早的收藏類建筑是埃及的亞歷山大城的繆斯神廟,但是因其不具備公共性質,因此從現代意義上,并不能明確的稱之為博物館或展覽館[1]。
圖1 阿希莫林博物館立面(圖片來源于網絡)
“博”字面意思是“大,豐富,寬廣”,在博覽建筑中常指博物館類建筑,本身帶有濃重的歷史色彩。所以博物館類建筑一般陳列與展出的物品都會存在一定的精神傳承和歷史文化內涵,因此高校博物館的主要職能是作為收藏和宣傳校史文化或校史人物的載體?!坝[”字面意思為“看”,在博覽類建筑中一般是指展覽館類建筑,“展覽”即“拿出來供人觀看”,空間更側重于陳列展示的功能。最早的大型展覽館是英國的水晶宮(如圖2 所示),整個建筑的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陳列品。相比于博物館,展覽類建筑規模更加靈活,大小不一。不過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中,由于人類精神文明的需求,博物館類建筑和展覽類建筑的界限有時并不那么明顯,比如藝術類博覽建筑有藝術博物館、也有美術館也有藝術博物展覽館,只要存在公共性和服務性,無論側重什么職能都在發揮它的效用,不過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和開放式教育的普及,建筑對于高校學生而言反而更側重于“覽”[2]。
圖2 水晶宮(圖片來源于網絡)
一般意義上傳統的博覽建筑的空間分區標配有陳列區、藏品區、公共服務區、辦公區、研究區、技術設備區六大類,當然還可能會配有一些臨時展覽場地。在高校中,由于使用者及建筑環境的不同,整個空間的分區亦有不同。早期的高校博覽建筑只有陳列區和研究區,藏品區并不存在或者說包含在陳列區之中,功能上十分單一。后來隨著建筑的發展和完善,現代的高校博覽建筑空間更注重靈活的實踐教學,因此除了陳列區,教學區、研究區和藏品區中的技術用房也是整個建筑的重點[3]。
相比于高校的其它建筑群,多元化與開放化是現代高校博覽建筑空間設計的獨特屬性。多元化即現代高校博覽建筑的空間設計沒有明確的目的性,可以集展覽、教學、收藏、交流休閑為一體,彼此之間不再完全獨立,這也是它開放化的一種表現形式。開放化的屬性增加了建筑的包容性,豐富了其的多項職能,增加了與使用者之間的情感交流,滿足了使用者的多樣化精神體驗[4]。
從傳統教育和歷史文化的角度看,我國的教育歷史悠久,早在漢朝就有高等學府的存在。然而由于傳統社會形式、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以及近代戰爭的侵略,我國的高等學府并未得到很好地發展,直到西方文化突然一股腦兒的傳入中國,大學的概念才有了雛形。而這些文化是由當時一批批接受過西方教育的歸國學子傳入的,甚至我國早期的高校博覽建筑是其為振興國業自費建立的。相比于中國,西方的高校及高校博覽建筑的發展是順應歷史趨勢的,高校誕生于西方政治權利分崩離析之時,是有自己的獨立意識的;而高校博覽建筑則誕生于西方知識與文化復興之時,滿足了當時的學科分化與教育研究的需要[5]。
可以說西方的高校博覽建筑是主動式的發展,是基于社會形勢下的嘗試性實踐教育。而我國的高校博覽建筑的誕生與發展則是被動式的被人們所接受,是在西方自由文化和開放式教育引入下的教育轉變,是一種突然的截斷式的教育形式。在這種發展前提之下,即使我國的高校博覽建筑建設速度快,如果公眾的接受度不高,依然無法從應試教育中完全解脫出來,學校的學術理念沒有得到自主性的轉變,建筑的使用者寥寥,建筑的發展依然會停滯不前[6]。
近年來高校博覽建筑之所以成為高校建設的熱門建筑是因為其不僅能對內傳播校園文化、展示科研成果、進行學術研究和文化教育,對外也能面向公眾開放,發展聯合教育、發揮公共職能、傳播校園形象,這是其不同于校園內其它建筑的的獨特之處。因此近幾年來高校博覽建筑甚至成為了衡量高水平大學的重要標志。在這種發展背景之下,一些高校不同于以往將博覽空間作為某一個或某幾個校園建筑的附屬空間存在,而是為宣傳校園文化將博覽建筑的面積盲目性的擴大,甚至為了吸引眼球過度追求造型上的新穎獨特,造成了校園土地資源的拮據,內部空間虛大且大而不博、展品不足使用率低、資金耗費巨大等。整個建筑如同被經紀公司包裝的代言人,只是作為校園吸引熱度的工具,華而不實。即使成為了“網紅”的打卡地點,甚至促進了城市旅游業的暫時性發展,滿足了當前快餐式的審美,但其卻失去了應該有的基本職能,成為了大眾的消費品和娛樂品。比如前段時間炒的火熱的重慶大學博物館(如圖3 所示),耗資670 萬元,其中展廳、會議室、辦公室、精品儲藏間等建筑面積1 494 m2,建設投資605 萬元。作為一個歷史類博物館,收購大量贗品文物充當門面,被曝后聲名狼藉,緊急閉館。要知道百年建筑之所以成為百年,不單單是因為其的形體,還有形體之下的文化內涵和精神使命、校園情懷與歷史記憶,這是每個建筑能夠長久留存的前提[7]。
圖3 重慶大學“博物館”(圖片來源于網絡)
近年來高校招生規模擴大,校區發展迅速,然而城市土地資源珍貴,校園土地建設壓力巨大。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集約化的設計理念成為校園建筑發展的主流。在這種背景下,密度的提升勢必會形成復合化的空間發展趨勢,建設復合化的校園綜合體成為多數新校區的選擇。對于博覽類建筑來說,主要的功能復合場所發生在非展覽空間,因此增強非展覽空間的公共性功能,通過公共職能拉近與使用者的情感距離能夠提高建筑的使用率。
經調查研究發現,高校博覽建筑的存在形式通常可以概括為兩類:獨立型和附屬型。獨立型一般是新建、改建類建筑,這類建筑大部分是校級類建筑,空間的獨立性和自由性強,適合資源豐富、展品大而繁多且集中的高校。附屬類建筑一般是作為某一類專業建筑或學科院系的附屬空間,建筑面積一般較小,由各院或系屬管理,服務人群基本也是屬于本專業研究人員,封閉性較強可達性較弱。因此有學者曾提出“一校多館”的園區制設計方式,將這些空間設計成社區博覽館的形式,突破傳統地將整個校園作為一個大型的設計園區,這些衛星式的建筑成為園區的空間環境節點。如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覽園的建設模式(如圖4 所示),創新性的構造了一個開放式的博覽園區,既可對內實踐教學又可對外開放展覽[8]。
圖4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覽園(圖片來源于網絡)
除了促進校園內的師生交流,“走出去”也同樣很重要,近年來我國的高校博覽建筑的建設人員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高校博覽建筑發展校外聯合,不僅可以擴大校園的知名度,還可以通過聯合促進師生與社會學者及人們之間的學術交流,增強校園與城市間的互動性,充分利用展覽空間的資源優勢和社會效應,為整個建筑提供了良好的循環發展的契機。
社會在進步,科技也在發展。在信息化發達的社會中隨著人類精神需求的提高,現代化的高新技術也在被引入到博覽建筑中,比如虛擬現實VR 成像、數字化傳媒、溫控遙感等化二維為三維,更加直觀、生動的展示作品,利用感官的敏銳性增加使用者的想象力,互動性更強,感染力更大,成為了現代博覽建筑發展的重要推動力[9]。
近年來雖然高校博覽建筑的建設成為校園建設的熱點,但是小而雜、大而虛或深而不博依然是眾多高校博覽建筑設計的痛點。高校博覽建筑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需要建設、管理和運營,在這些過程中,無論是獨立型的博覽館還是附屬型的博覽空間都是為了激發建筑的空間活力,充分發掘建筑存在的巨大潛力,為高校博覽建筑的發展與壯大提供更高的關注度和更好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