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龍
惠州市水電建筑工程有限公司(516000)
市政給排水工程施工質量對居民日常生活、生產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時對提高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除此之外,給排水工程施工質量與環境保護、防汛減災、交通運輸等方面也有著密切的聯系。鑒于此,應加強對市政給排水施工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加強施工技術管理與監督,確保市政給排水施工質量滿足設計要求。
給排水施工期間,管道錯位問題出現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測量、施工不到位導致的。首先,在管道設計期間,如果沒有切實做好現場調研與勘查,或者對當地人文因素沒有做出全面分析,就可能導致設計環節出現問題。其次,如果管道長時間浸泡在水中,在受到積水侵蝕的情況下,管道的使用壽命將大大縮短,這也可能引起管道錯位問題。最后,倒坡現象的存在,易引發管道移位問題,如果移位過大,也將導致錯位問題更加嚴重。如果放線方式不對,放線人員專業素養過低,將使放線結果不精確,甚至出現錯誤,這一問題也將導致管道錯位。
市政給排水管道一旦出現滲漏問題,不僅會影響市民的正常生活,還會對周圍的建筑、環境產生破壞。出現滲漏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施工期間,對于管道材質缺乏管理,一些施工單位為了節約成本,會出現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的問題。同時,管材安裝未按照標準化施工流程進行操作,也會導致管道漏水的問題。第二,市政路面、地基出現了不均沉降問題,進而造成管道局部受力過大。隨著管道所承擔的外部壓力越來越大,管道可能被壓裂。第三,管道接口處銜接不牢固,會引發漏水問題[1]。
做好給排水施工監管工作,既能提高施工技術的應用效果,還能有效提高施工質量。就市政給排水工程暴露出的施工問題來看,很多是由于監管不嚴引起的。一方面,給排水工程施工監督與管理制度不夠完善,監督管理細則有待健全。另一方面,施工期間不注重智能化、自動化技術的應用,不注重施工中各類數據的分析,對于施工沒有形成針對性監管方案,現場管理混亂。
現階段,給排水施工標準缺乏統一性、規范性。雖然我國針對市政給排水工程頒布了相應的施工標準。但是,具體施工期間部分施工單位未能嚴格按照標準執行,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施工技術的應用水平。除此之外,缺乏強制性的施工標準作為指導,會對工程的招投標工作造成不利的影響。
在市政給排水工程施工建設期間,主要施工流程與關鍵技術如下:首先,要著手開展施工前的準備工作,包括材料、機械、人員、技術準備等工作。其次,溝槽開挖之后,做好管道基礎處理,再開展管道鋪設。在此期間,要重點做好管道接口處理、管道嚴密性試驗以及施工管理。最后,進行溝槽回填和竣工驗收。圖1 為給排水施工流程圖。
圖1 給排水施工流程圖
第一,在管溝開挖時,首先應做好圖紙校核與測量工作。對管道設計圖紙作出全面的校核與比較,明確圖紙上的水準點、控制點,并保證點、線位置準確無誤。第二,要對施工現場的自然環境、土質情況作出研究,優選合理的施工技術與方法。在獲得上級部門審批之后,明確開挖位置、開挖深度等關鍵參數。現場的測量人員、技術人員要加強管理,對各施工流程進行密切監督,發現錯位、管道破壞等問題,要及時進行補救。第三,管道開挖工作中,要加強對施工技術的應用。一般來說,管溝開挖的方式有兩種:機械開挖、人工開挖。在此期間,要根據開挖位置事先確定好碎石、磚土的堆放位置,以免影響到正常的施工進度。第四,挖掘期間主要采用自上而下的開挖方式,防止周圍土層剝落。在采用人工挖掘技術時,應做好安全防護,以防出現安全事故。需要注意的是,現場挖掘出的泥土要堆放在合理的位置上,以免引起塌方[2]。
管溝開挖結束后,應當對溝槽的底部進行夯實、平整工作,為管道安裝提供條件。管道安裝過程中,應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方面,準備好施工所用的材料、設備與人員。管道安裝之前,要檢查管道標高、強度以及位置等參數,做好接縫嚴密性、平整性檢查工作。施工所用的各類管材,應當具有出廠合格證,在下管之前要對管道外觀質量進行檢查,合格之后才能用于施工。另一方面,將管道放置在預定的位置,并按施工流程進行安裝、敷設。需要注意的是,敷設期間不能將管道直接推翻到溝底,以防管道發生破損。當管道安裝結束之后,根據圖紙要求確定管線高程、位置,并把管道穩定地安放在溝槽的基礎上。上述工作結束后,應合理利用管道接口技術,清理管口位置,保證管口位置的濕潤度,并壓實封口,做好管口位置的養護。為提高管道安裝質量,要確保接口位置平直、整齊,不能發生空鼓、裂縫等問題。雨季施工期間,管道不能受到浸泡,安裝時要對管道外觀、高程、中心線等參數進行復測。
測試試驗開始前,應當對管道的外觀質量進行檢查,確保溝槽內無積水。同時,測試之前不能進行填土,以方便修補工作。管道嚴密性測試要點如下:首先,分隔管段,每段長度不宜超過1 km,逐段進行試驗。對于試驗管道要封堵管口,之后將該段管道注滿水,靜置24 h 觀測滲漏水現象。其次,對于無壓力管道的嚴密性試驗,應當借助水頭試驗作出檢驗。在確定試驗水頭后,應當向管道中注水,計算管道滲水量,注水環節要持續到試驗完成才能停止。如果測試發現管道的實際滲水量小于允許的最小滲水量,就可判定嚴密性滿足規范要求,進而開展下一步施工。總之,嚴密性試驗、強度試驗相關技術參數按標準規范執行[3]。
給排水管線在經過開挖、安裝以及嚴密性試驗之后,技術人員對管線進行復核之后,就要著手開展溝槽回填工作。這一過程中,應合理應用回填技術,并加強關鍵環節管控。一方面,對于管道兩側的回填料做好輕夯工作,但不能損壞管道的接口,也不能發生管材道開裂等問題。技術人員要做好現場的監督與管理,確保回填料沿管道均勻、密實填筑,且密實度應控制在97%以上。回填前應做好基底清理,溝槽底部不能出現積水、雜物以及淤泥。提高壓實質量,能夠降低填方區地表水的滲入量,提升管線施工質量。另一方面,管頂0.7 m 內的位置,使用人工方式回填、夯實。超過0.7 m 的位置,采用滾壓設備回填、夯實。需要注意的是,回填、夯實前應當準確測定回填土的含水量,以提高壓實密度與回填土強度。管頂以上0.5 m 的位置內,不能使用大塊磚石進行回填,回填土也不能選擇凍土、有機質土等不良材料,回填期間應保證回填土略高于原地面。
施工環節對于市政給排水質量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因而應重點作好施工階段的技術管控。第一,溝槽開挖之前要拆除原路面上的護欄、硬石,開挖期間要作好防護。第二,加強對先進測量設備的應用,有效控制溝槽開挖的深度、寬度,保證溝槽能夠均衡受力。第三,管道安裝過程中應仔細對照圖紙,確定管道的數量、尺寸、位置等參數,避免返工問題的出現。第四,優化管道安裝方法。當前,給排水管道大多采用雨污分流的方式,因而不同種類管道的鋪設要采用針對性安裝技術。第五,合理規劃道路拆除方案,加強對周圍建筑、樹木的保護,盡可能減少對市民出行的影響。
施工結束后,要對細節性問題作出檢查,總結外界環境可能對管道產生的不利影響,制訂相應的改進措施予以解決。竣工檢查階段,發現問題要及時進行整改,并與設計方、市政部門進行溝通,確保給排水工程整體施工質量。
市政工程要確保給排水管道施工質量,加強施工技術管理,要重點做好溝槽開挖、管道安裝、回填等方面的工作,注重施工環節的技術應用與管理,提高市政給排水工程的整體施工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