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奕文
“共同體”以其豐富的話題性和可研究性吸引學界產出大量研究成果,其中,對習近平關于各類共同體的系列重要論述 (以下簡稱 “習近平關于共同體重要論述”)本身的研究是熱門方向之一。
1887年,德國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首次在《共同體與社會》中使用了 “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的 “共同體”概念。①而21 世紀馬克思主義中的 “共同體”已然超越了這一層面,煥發出新時代的光輝。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治國理政實踐中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中國和世界貢獻了人類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生命共同體、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等理念。特別是在2020 年, “在人類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時刻”,習近平呼吁世界各國 “團結合作戰勝疫情,共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②。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組成部分,習近平關于共同體重要論述具有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意指明確、與時俱進的顯著特征;作為21 世紀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內容,習近平關于共同體重要論述彰顯了放眼人類社會前途命運、緊繞世界歷史演進規律、聚焦理論實踐現實問題的鮮亮底色。
截至2020 年底,已有圍繞習近平關于共同體重要論述的研究性綜述。這些綜述聚焦于具體理念③、具體領域④、具體視角。⑤分析綜述的主題能夠看出,一方面,相關綜述多以習近平關于共同體重要論述的具體理念為前提而非研究內容;另一方面,相關綜述多是對具體理念和領域進行研究,較少將各類 “共同體”論述視為整體進行研究的情況。
因此,本文立足整體視角,圍繞學界對習近平關于共同體重要論述本身的研究展開,通過計量可視化分析的形式,研究以下內容:第一,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發文趨勢以及黨的十九大對發文量的影響;第二,學者研究情況及合作研究主題選擇情況;第三,研究的地域與機構分布情況;第四,不同 “共同體”研究的學科屬性;第五,基于高引用文章和關鍵詞聚類的研究熱點。
圍繞習近平關于共同體重要論述這一研究主題,以首次提出 “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的時間——2012 年11 月8 日為起始時間,于2020 年10月11 日進行CSSCI 期刊文獻檢索,在維普檢索出272 篇、知網檢索出609 篇、萬方檢索出228 篇,共計1109 篇。將1109 條文獻數據導入NoteExpress進行去重、刪除廣告和無作者題錄的操作,得到677 條有效題錄。而后,將題錄導出至Excel,保留作者、年份、標題、期刊、關鍵詞、地址字段。
在Excel 中對期刊名稱、相同概念的關鍵詞和作者機構進行處理。期刊部分對同一期刊的不同表示形式進行了統一,例如將東北師大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等統一為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關鍵詞部分對指向相同但表述不同的常見概念進行了統一,將“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倡議”統一為 “一帶一路”,修改27 條;將黨的 (或中共)十八大 (或十九大)統一為黨的十八大 (或黨的十九大),修改10 條。作者地址部分按照單位只保留至一級名稱、作者只保留第一單位、多作者一級單位相同只計一次的原則對作者地址的數據進行了整理,將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統一為國防大學,修改5 條;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統一為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修改2 條;將中央團校統一為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修改1 條。而后,借助Bibexcel、Excel、Pajek、Ucinet 軟件實現對數據的分析呈現,具體維度包括:年發文量、學者合作及團隊研究主題、地域與機構分布、多學科研究視角、高引用文章、研究主題。
習近平關于共同體重要論述的年發文量情況呈現出先爆發增長后回落趨穩的態勢。年發文量顯示,學界相關研究以2017 年為分水嶺。2017 年以前是研究的起步增長階段,2012—2013 年的發文量為 0,2014—2016 年分別為 1、13、36 篇。2017 年的發文量為130 篇,2018 年為241 篇,是研究迅猛增長和繁榮發展的階段。2019 年發文量為168 篇,此后稍有回落。發文量的變化趨勢與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的話語使用和相關理念在治國理政實踐上的深入程度有很大關聯。黨的十九大召開前,在習近平話語運用和黨的治國理政實踐的推動下,一些共同體理念日臻成熟,新的共同體理念不斷提出,逐漸引起學界的關注,構成研究的醞釀準備期。雖然同時期形成了許多關于各類 “共同體”的研究,相關理論條件和實踐依據尚不充分。2017 年黨的十九大召開后,學界開始將習近平關于共同體重要論述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以研究、闡釋,從而形成了研究熱點。
學者的研究和學者合作研究的主題多圍繞人類命運共同體展開。作者發文情況呈現獨撰作者情況居多、人均發文量較低的態勢。從文章的作者數量看,677 篇文章由576 名作者貢獻,其中獨撰文章420 篇,2 人合撰文章237 篇,2 人以上合撰文章20篇。進一步從作者發文量看,作者金炳鎬、阮宗澤、石云霞、左鳳榮的發文量最高,為5 篇,全部作者人均發文量1.18 篇,兩倍于人均發文量 (≥2.36)的作者共21 人,占作者總數的4.17%。這說明,在習近平關于共同體重要論述的研究上已經涌現出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研究者,但大部分研究者的研究或尚處在起步階段,或暫無后續進展。
在習近平關于共同體重要論述的合作研究方面已經形成了一批具有研究潛力的學術團隊,呈現出關系較多、規模較小、程度較低的態勢。分析得出,203 名作者有113 個合作關系。進一步篩選“合作作者數≥3”或 “合作次數≥2”的深度合作關系的作者數據進行分析,可得出67 名作者構成的24 組合作關系,其中有15 組包括3 名及以上作者構成的合作關系,有9 組包括2 名作者且作者合作次數高于作者人均發文量 (>1.18)的合作關系。在全部作者中,有合作關系的作者占35.24%,有深度合作關系的作者占11.63%,其中,有19 支團隊涉及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6 支團隊涉及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6 支團隊涉及了生命共同體、亞洲命運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的研究。出現這一情況的原因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理論和實踐上都較為成熟的理念,中華民族共同體也是提及頻率較多的理念,同時,生命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在話題上存在契合性,因而會有學術團隊從幾者的關系出發開展研究。
從地域上看,發文機構數和機構發文數量大體呈現東多西少、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剔除677 篇文章中9 篇沒有機構數據的文獻,得出668 篇文獻的發文機構和發文次數的區域分布情況 (參見表1)。分析得出,668 篇文章由304 個分布在我國29個省級行政單位和5 個國 (境)外機構貢獻,機構平均發文2.20 篇。在這些機構中,機構發文數量排名在前5% (8 篇及以上)的15 家機構貢獻了229篇文章,占文章總數的34%,其中,中國社會科學院發文34 篇,中共中央黨校 (國家行政學院)、中國人民大學發文28 篇,武漢大學發文21 篇,南開大學發文15 篇,中央民族大學發文14 篇,湖南師范大學發文13 篇,中聯部、復旦大學發文12 篇,吉林大學、山東大學發文10 篇,東北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同濟大學、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發文8 篇。發文量≥5 的40 家機構貢獻了50%以上的文章。從發文總量指標中能夠看出,北京是學術研究的 “重鎮”;從機構平均發文量指標中能夠看出,吉林、天津、湖北、湖南等是學術研究的“前沿陣地”,廣西、內蒙古、新疆、寧夏等少數民族自治區的發文量排名相對靠后,四個區域的11家機構共發文15 篇。機構合作關系情況呈現合作頻率較低的態勢。初步分析可以得出142 家機構有99 個合作關系,篩選出 “合作機構數>3”或 “合作次數≥2”的有合作關系的機構,能夠得出7 個機構合作網絡,合作情況呈現弱聯系,即單一作者同其他機構作者之間合作研究多為1 次,沒有形成穩定的合作關系,多為獨立研究或機構內合作研究。

表1 發文機構數和機構發文次數的地區分布情況
期刊刊文情況反映出相關研究被馬克思主義理論、政治學、民族學與文化學等學科密切關注。分析期刊所屬學科和刊文數量可以發現,677 篇文章刊發在207 份期刊,平均刊發3.27 篇。刊發量排名前15%的30 份期刊刊發了330 篇文章,占總數的48.74%。其中, 《紅旗文稿》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科學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研究》 《求是》《馬克思主義研究》 《前線》 《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理論視野》 《黨的文獻》 《黨建》 《思想教育研究》 《思想理論教育》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當代世界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等馬克思主義理論期刊刊發201 篇; 《當代世界》 《國際問題研究》 《理論導刊》 《探索》《理論探索》等政治學期刊刊發48 篇; 《人民論壇》 《廣西社會科學》 《學術論壇》 《理論月刊》等綜合社科期刊刊發60 篇,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貴州民族研究》等民族學與文化學期刊刊發14 篇, 《中國宗教》等宗教學期刊刊發7 篇。其中,馬克思主義理論類、綜合社科類期刊對人類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生命共同體、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均有關注,對于從屬于這四類的共同體也有涉及;政治學期刊較多關注人類命運共同體并延伸至外交、 “一帶一路”、中國夢等領域,對其他三類共同體極少涉及;民族學和文化學、宗教學類期刊多圍繞 “民族+民族共同體”主題,少數涉及人類命運共同體。這表明,學界多基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視角出發開展研究,基于政治學和其他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形成了一定規模,不同學科的期刊選取的主題各具特色。
高引用文章的研究主題多聚焦于人類命運共同體,少部分聚焦于中華民族共同體以及習近平關于共同體重要論述的話語本身。在維普、知網、萬方三個平臺平均被引次數排名前10 的文章如表2,半數文章分布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期刊,其余分布在政治學、民族學與文化學等學科期刊。這些文章既有總體把握,也有具體分析;既有理論闡釋,也有實踐圖景;既有歷史把脈,也有現實對策。研究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章是習近平關于共同體重要論述研究中數量最多、影響最大的方面,文章共有7篇,平均被引排名第一的文章同時也是發表最早的文章發表在政治學期刊,其它文章多發表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期刊。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相關的文章有1 篇,發表在民族學與文化學的期刊上。這表明,不同學科各有其關注重點。

表2 高被引文章情況
關鍵詞能夠體現文獻的主題,通過分析關鍵詞詞頻及關鍵詞關聯情況能夠發掘研究的熱點和方向,可總結研究的關聯情況。提取677 條數據的關鍵詞部分進行初步分析,共有1320 個關鍵詞出現了3053 次,最高詞頻為314 次,最低詞頻為1 次。為確保所作分析的嚴謹性,我們將 “習近平總書記” “習近平主席” “習近平”等代表相同意義的人物和職務關鍵詞以及頻次小于5 的關鍵詞予以整合,最終得到71 個關鍵詞。運用Pajek 對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生成了6 個有效關鍵詞聚類。
第一個聚類是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論述的研究,關鍵詞是 “人類命運共同體”。 “黨的十八大”“黨的十九大” “新時代”等時間關鍵詞表明,相關研究具有黨的十八大、黨的十九大和新時代等時代語境。 “《共產黨宣言》” “科學社會主義” “世界歷史”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馬克思主義學科關鍵詞說明,相關研究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理論和文獻具有歷史淵源,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就,是21 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新發展。 “傳統文化” “價值意蘊” “中國智慧”等關鍵詞說明,有研究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內核蘊藏于中國傳統文化中,彰顯了中國人獨特的價值理念,是有益于全人類的中國智慧。
第二個聚類是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與實踐橋梁的研究,關鍵詞是 “一帶一路”。從整體來看,“一帶一路”與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聯系較密切。這表明,此類研究以 “一帶一路”為中心,包含許多探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 “一帶一路”關系的觀點。在聚類內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 “全球治理體系” “中國夢”等關鍵詞表明,有研究將 “一帶一路”視為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體系的重要實踐,是溝通中國夢和世界夢的紐帶。 “治國理政”“和平發展道路” “大國外交” “理論體系”等關鍵詞表明,有研究指出 “一帶一路”是治國理政在外交領域的實踐形式,是中國提倡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外交策略的縮影,既體現了習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論要義,也展現了大國外交的應有風范。
第三個聚類是從外交維度進一步展開的研究,關鍵詞是 “新型國際關系”。 “新型國際關系”“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 “中國外交”等關鍵詞表明,有研究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中國在外交層面建立新型國際關系的指導思想。 “和平發展”“共同價值”等關鍵詞表明,有研究認為新型國際關系倡導和平發展道路,這一發展道路符合世界各國、各民族的利益和期待。 “國際話語權”表明,有研究認為中國在以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為指導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會對中國的國際話語權產生影響。
第四個聚類是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論述的研究,關鍵詞是 “中華民族共同體”。 “中國共產黨”“中華民族” “民族團結進步”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關鍵詞表明,有研究將中國共產黨的中華民族觀念視為出發點,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視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內容,將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為落腳點。 “合作共贏” “人類命運”“外交思想” “經濟全球化”等關鍵詞表明,有研究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立足于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指出中華民族命運與人類命運的息息相關,探索基于中華民族整體立場的對外關系發展問題。
第五個聚類是關于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研究,關鍵詞是 “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這一核心關鍵詞對應著習近平網絡強國戰略思想。 “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 “以人民為中心” “網絡強國”“網絡安全”關鍵詞表明,有研究認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秉持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建設理念,核心是建設網絡強國,目標在于維護網絡安全。
第六個聚類是關于生命共同體論述的研究,關鍵詞是 “生命共同體”。這一核心關鍵詞對應著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生命共同體” “生態文明建設” “美麗中國” “人與自然” “綠色發展” “時代價值”等關鍵詞表明,有研究認為生命共同體理念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應當秉持的新理念,描繪了 “美麗中國”藍圖,在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實踐中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同時,聚類5 和聚類6 的核心關鍵詞均與 “人類命運共同體”關鍵詞構成聯系,這表明,有研究認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生命共同體不只是一個國家的內部事務,還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網絡空間和生態環境領域的具體延伸。
梳理對677 篇高水平文獻進行的計量可視化分析,繪制出以上學界對習近平關于共同體重要論述研究的知識圖譜,可以發現:
第一,研究總體處在上升階段,但未能保持平穩增速。2012 年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同年12 月5 日習近平發表了 “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⑥的重要觀點。隨著習近平在各類場合多次使用不同的共同體理念,學界對習近平關于共同體重要論述的研究也在不斷發展,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相關文章數量迅速增長。但隨著黨的十九大召開,研究成果在數量上也有一定幅度下滑。
第二,文章總量形成規模,但不同研究領域的數量分布有很大差異。研究大部分集中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在政治學、民族學與文化學學科也有一定分布。在關鍵詞聚類分析中提取到的 “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華民族共同體” “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 “生命共同體”等帶有 “共同體”的中心關鍵詞中,關于 “人類命運共同體論述”研究最多,其余關鍵詞的研究規模遠低于此。這既與習近平對不同概念的使用時間先后、頻率大小有關,也與學者對于不同共同體的學術熱度預期有關。
第三,研究者和研究機構特色明顯,合作研究有待加強。 “人類命運共同體”和 “中華民族共同體”在學界的關注程度相對較高。從機構上來看,對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研究均勻分布在各類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中,對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研究則更多集中在民族類院校。機構間雖然有合作,但合作規模不大、次數不多,高影響力的機構尚未形成規模帶動效用,機構的研究獨立性較強,機構內部合作情況較多。從作者上看,作者的研究領域分布情況同機構情況相類似,高引用文章作者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 “人類命運共同體”,作者間有穩定合作研究關系的情況較少,合作程度較低。
第四,關于共同體的研究 “自成一派”,缺少關聯性解讀。從關鍵詞共現情況可以看出,雖然形成了6 個有效關鍵詞聚類,但 “一帶一路”、新型國際關系聚類在邏輯上從屬于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聚類。 “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華民族共同體”“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 “生命共同體”四個聚類各自獨立性較強,核心關鍵詞間聯系較少,相互之間缺少關聯性解讀。
習近平關于共同體重要論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21 世紀馬克思主義的重要話語。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實踐的要求,關于共同體的論述也會不斷豐富新的內容,增添新的價值。學界對習近平關于共同體重要論述的闡釋也會隨著實踐的發展不斷深化。基于學界的研究現狀和習近平關于共同體重要論述發展的邏輯必然,未來可做以下研究:
首先,挖掘潛藏于各類共同體中 “共同”的邏輯。每個共同體都有其內在邏輯,不同的共同體之間同樣也存在內在關聯。如果將習近平關于共同體重要論述中的共同體視為系統,那么, “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華民族共同體” “生命共同體” “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關于共同體重要論述系統中的高層級系統,自然也會吸引學界更多的關注。但分析發現,677 篇文章僅有極少數是關于習近平關于共同體重要論述的學理探析。⑦這說明,高層級系統之間的關系仍待充分闡釋。⑧而且,習近平還闡述過 “兩岸命運共同體” “地區命運共同體” “上海合作組織命運共同體” “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 “中非命運共同體” “核安全命運共同體” “地球生命共同體”等理念,但在研究中體現較少。雖然這些子系統與高層級系統存在從屬關系,但由于闡釋得不夠具體充分,容易產生似是而非的模糊感。因此,可以從學理的、系統的角度將習近平所提及的各類共同體理念從具體領域中分離出來,將習近平關于共同體重要論述置于總的 “共同體”理念之下開展研究,通過劃分層次,重新明晰各具體理念的具體定位,進而形成對習近平關于共同體重要論述更加立體、豐富、鮮活的理解。
其次,要聚焦現實挑戰,擴展共同體論述的研究領域。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黨和政府堅持人民立場,將人民生命健康擺在首位,充分發揮制度、體制優勢,率先成功遏制住疫情蔓延,積累下寶貴的經驗。面對全球公共衛生安全危機,習近平領導中國以實際行動支援了各國和國際組織對抗疫情,為全人類貢獻了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反響。疫情是一場挑戰,但也蘊藏著機遇。習近平強調,一直以來,國際輿論格局依然是西強我弱,而我們國家在世界上做了那么多好事,這是做好國際輿論引導工作的最大本錢。要讓世界知道中國人民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什么貢獻、還要作出什么貢獻。疫情終會過去,這就要求我們要抓住疫情給開展其他工作帶來的可觀機遇,從解讀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出發,深入挖掘其歷史、現實邏輯,總結中國對本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現實貢獻,傳播好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講好全球戰疫中的中國故事、世界故事, “經常說、反復說”,爭奪國際話語權。這樣既能夠實現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目標,也能夠為 “做思想輿論工作” “到國外去做思想政治工作”⑨提供寶貴資源,進而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注釋:
①參見[德]斐迪南·滕尼斯: 《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商務印書館1999 年版。
②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習近平關于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重要論述選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 年版,第154 頁。
③ 吳慶軍、王振中: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論述的最新研究動態與展望》, 《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9 年第10 期。
④ 秦龍、劉培功: 《“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的現狀、熱點與演化路徑——基于CiteSpace 可視化工具知識圖譜分析的研究視角》, 《河南社會科學》2020 年第4期。
⑤ 王兆璟、郜越: 《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的可視化分析——基于CNKI1992—2019 年數據》, 《西北師大學報》 (社會科學版)2020 年第1 期。
⑥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 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41 頁。
⑦ 趙永帥、秦龍: 《習近平關于 “共同體”系列重要論述的內在邏輯與整體視域》, 《探索》2019 年第2期。
⑧ 田旭明: 《習近平共同體思想及其當代價值意蘊》, 《學術論壇》2016 年第 1 期。
⑨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 《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年版,第208—210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