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前訴判決的證據效力研究
——以225 份民事判決書為研究樣本

2022-01-11 05:46:26肖家墉
社會科學動態 2022年1期
關鍵詞:效力

肖家墉

前訴生效裁判所認定的事實應否被認定為免證事實,學界頗具爭議。有學者認為已決事實應為既判力所規制,前訴生效裁判所認定的事實不論屬于判決主文亦或判決理由,俱應認其既判力,后訴不得行矛盾認定①;另一部分學者認為生效裁判乃根據國家公權力行使運作而成,應當推定具有公文書之實質證明力而予以免證認定;還有學者認為應當區分判決主文、判決理由來予以討論,判決主文受既判力規制,產生 “不容爭議”效力,不應于免除舉證責任層面予以討論,而判決理由部分才真正屬于前訴生效裁判所認定的事實,應以預決效力為理論基礎加以免證認定,且對方當事人可以提供相反證據予以推翻,使其不再具有預決事實以效力。②因學界觀點論爭激烈,延展至實務中也產生諸多適用難題:前訴生效裁判于后訴中的證明效力究竟為何?當前后訴當事人不同時,后訴事實認定是否應受前訴裁判認定事實的約束?后訴將前訴判決認定事實引為免證時是否合理?筆者以案例分析為基礎研究方法,深入探究實務中前訴裁判所認定事實在后訴中進行免證認定的司法現狀及問題成因,試圖構建前訴裁判所認定事實的應然證據效力模式。

一、前訴判決認定事實的免證效力之司法適用現狀

免證事實,是指訴訟中當事人雖然就某一事實提出主張,但免除其提供證據證明的責任的諸多情形。③在我國,將前訴生效裁判文書所認定的事實歸為免證事實體系的規定最初體現于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七十五條中,即規定了 “已為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確定的事實,當事人無需舉證。”在這個階段,實務研究多引既判力規則作為理論依據。其后,2001 年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下稱 《證據規定》)第九條規定當事人可以相反證據推翻前訴裁判所確認事實,從而對抗受訴法院的免證認定。這一時期,實務研究引入預決效力理論,即先前有關案件爭議事實為人民法院的裁判所確定時,便對與之相關聯的尚未作出裁判的后訴案件的待證事實產生預決的效力,但效力僅限于判決理由部分。再后,2015 年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下稱 《民訴法解釋》)實施,引入了 “公文書推定為真實”的規定。研究理論的變化,于實踐中表現為受訴法院說理觀點不一、認定免證事實的范圍超越法律規制、當事人爭議頻繁等問題。但就立法本身為基礎的梳理研究難以回應上述問題,還需從實踐中尋求佐證。

如前所述,當今受訴法院對 “已為前訴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所確認的事實”進行免證認定的法律根據主要有 《民訴法解釋》第九十三條與2019 年修改后的 《證據規定》第十條。本文遂以此兩者為檢索法律依據,以 “無訟案例”數據庫作為檢索案例來源加以檢索。最終以 “已為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確認的事實、判決書、民事案由”為檢索詞,共檢索出判決書20375 份;以 “已為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確認的基本事實、判決書、民事案由”為檢索詞,共檢索出判決書273份,兩者相和共20648 份。為使研究樣本能充分體現適用 《民訴法解釋》與新修 《證據規定》的不同司法實務觀點,同時保證檢索案例樣本數據的時效性與規范性,本文將最終的研究樣本確定為2019年至2020 年由最高人民法院與各高級人民法院所作出的225 份民事判決書④,具體分析如下:

(一)案件總量分析

由表1、表2 數據可知,當事人任意一方提出前訴裁判文書以及法院依此認定免證事實的情形廣泛存在于司法實踐當中。在225 份判決書中,當事人主動提交前訴裁判文書并要求將其進行免證事實認定的情形共有221 份,很大程度上表明當事人對于此項舉證的態度尤為積極。在存在前訴生效裁判文書的情形中,當事人大多傾向于將其舉出以期待受訴法院的認定。究其根源,或許在于司法判斷免證事實的范圍過于寬泛,致使本條款適用效果超出立法預期,在前訴生效裁判文書所認定事實被確認為免證事實時,將產生證明責任負擔轉移之效力,對方當事人此時應當負擔舉證推翻之責,這一負擔或許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打破雙方當事人攻擊防御的平衡狀態。

表1 案件總量統計表

表2 “提出” “爭議” “認定”數據統計表

就表二數據看來,225 份判決書中共有203 份所涉當事人在提起二審、再審時針對前訴裁判文書所認定事實的免證適用存在爭議。與此同時,225份判決書中僅有21 份判決書不將前訴裁判文書所認定事實作為免證事實予以認定。由此可部分表明,在一方當事人舉出前訴生效裁判文書的情形中,受訴法院予以免證適用從而使此方當事人獲得對其有利的裁判結果的可能性頗大;而對于另一方當事人而言,這一立法規定是否對其施以過度負擔,則要從受訴法院的具體裁判傾向進行分析。

(二)裁判傾向分析

對225 份判決書進行綜合分析后,筆者發現受訴法院對前訴裁判文書認定事實的免證適用存在兩種裁判傾向,分別是認定其為免證事實和不認定其為免證事實,這兩種裁判傾向又可以區分為六類裁判說理觀點。

1. 兩類認定為免證事實的裁判觀點

其一,受訴法院認定對方當事人未能成功舉證推翻前訴生效裁判文書所認定的事實,遂予以免證認定。此種情形共存在于183 份判決書中,占樣本總數約81.3%,其說理部分又因事實所屬于前訴判決書的范圍不同而存在差異。事實屬于前訴判決的判決主文情形共有21 份,屬于判決理由的情形共有162 份。基于范圍不同,后訴法院的認定說理也存在區別:一是事實歸屬于判決主文的情形中,受訴法院的說理依據常為既判力規則,判決書說理表現為 “……民事審判中,當前訴和后訴對同一事項的認定不同時,當事人可以既判力為由對后訴的裁判結果提出異議。”針對此種說理,也有學者認為既判力規制對象可以有條件地擴張至判決理由部分,實務中也有部分法院認為判決理由可以為既判力所約束,表現為判決書說理部分即 “該生效判決對相關事實的認定,某當事人雖主張此不屬于判決主文,不具有既判力,但在本案中其未提供證據足以推翻該生效判決認定的事實”,這一判決說理實質表現出受訴法院認為既判力效力可以擴張至判決理由部分,如對方當事人不舉證予以推翻,即使事實僅為前訴判決的判決理由部分所認定,其仍應被認定為免證事實。二是事實歸屬于判決理由的情形中,說理依據常為預決效力,表現在判決書說理部分為 “生效裁判認定的事實的預決效力具有相對性,在后訴案件審理中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人民法院應當對相關事實重新作出認定。⑤該生效判決所確認的事實,因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故其不再具有預決事實的法律功效,應當以 ‘足以推翻’該事實的 ‘相反證據’認定訟爭事實……”⑥。在司法實踐中,受訴法院適用預決效力規則時通常將其認定為一種可予推翻的爭點排除效力,其圓滿狀態受對方當事人舉證的限制,適用十分靈活。

表3 裁判傾向分析

表4 事實所屬范圍分析

其二,當事人雙方對于適用前訴生效裁判認定的事實作為免證事實不存在實質的爭議,數據顯示共有21 份判決書涉及此種情形,占樣本總數約9.3%,具體表現為:一是當事人一方不提交相反證據予以反駁,受訴法院遂對該事實予以認定⑦;二是前訴判決所認定之事實本身對當事人兩造不產生消極影響,而僅作為證據調查邏輯銜接一環而存在;三是前訴判決所認定事實為已確鑿執行之事實,無舉證推翻之余地,當事人兩造遂無異議。⑧

2. 四類未認定為免證事實的裁判觀點

其一,對方當事人所舉出的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前訴判決的事實認定,于說理中表現為 “根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三條 ‘已為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確認的事實,當事人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之規定,本案中對方當事人出示新的證據、證人的證言以及前文闡述的上述證據的出現,足以推翻判決對該事實的認定……”⑨。這一情形僅存在于5 份判決書中,占比約為2.2%,部分體現出對方當事人若想舉證推翻免證事實認定的難度之大,或許已經破壞了后訴雙方當事人的舉證平衡狀態,給予了相對方當事人過重的證明負擔。

其二,前訴裁判文書所認定事實于后訴中無證明力,即當事人所提出的前訴生效判決因關聯性不足等原因而不能用以證明后訴某一待證事實,受訴法院因而不予免證認定。此種情形涉及10 份判決書,占比約為4.4%,判決說理表現為 “本院認為,由于被上訴人對該份證據的真實性均無異議,本院對該份證據的真實性予以確認,但該份判決是另案原告與被告等糾紛,與本案沒有關聯性……”⑩。

其三,前訴裁判文書所認定事實的證明力不足以使其成為免證事實,還需要綜合其他證據加以判斷,因而不認定為免證事實。此種情形共涉及4 份判決書,占比約為1.8%,判決說理表現為 “兩案當事人主體不同。在案件事實不同、當事人亦不同的情況下,另一案件基于法律擬制的事實而不是客觀事實的認定不能作為本案認定事實的依據,原判據此認定甲某的行為構成對乙某的表見代理應屬證據不足……”?,即此時受訴法院認為在當事人與案件事實不同的條件下,對于前訴判決的免證適用應當仔細斟酌其真實證明力大小,而不應予以免證。

其四,裁判文書未生效,此種情形的前訴判決由于不符合法律規定,自然不應被認定為免證事實,其原因有二:一是當事人所提交文書為一審判決,且并未列舉證據證明前訴判決已經生效,受訴法院遂對判決不予采信;二是當事人所提交文書為終審判決書,但是已經再審程序撤銷,因而無效。

二、司法適用中存在的問題和成因

從上述司法實例的分析可知,實踐中人民法院對前訴判決所認定事實的免證適用仍存在諸多問題,譬如針對該規則的適用說理存在裁判觀點分歧、認定免證事實的范圍超過法律規定的限度等,隨之引發關于免證事實立法規范的討論:現行立法將前訴生效裁判所認定事實列為免證事實是否符合免證事實的本質邏輯?是否存在證據主義的復辟?

(一)法院判決說理存在觀點分歧

在前文裁判傾向分析中,受訴法院認定相應裁判文書所載事實為免證事實時,其所根據的理論基礎多有分歧,并無確定通說。就樣本數據看來大致分為三類,即既判力、預決效力與公文書證明力。要對此三種理論加以分析,不可或缺的是對于判決主文和判決理由的區分。一份判決書的主要部分可以被分為判決主文和判決理由,判決主文是判決書的核心,用以表明判決結論;而判決理由所記載的是判決結論所依邏輯思維、列舉受訴法院所查明的事實以及對于證據的認定過程。?按理論通說,判決主文部分天然受既判力影響,于后訴中具有兩種效力,分別是判決書內容不得輕易變更與已判定事項不得再行爭執。此兩種效力確保了判決主文對于訴訟標的判斷的穩定性。?出于此種考慮,前訴若與后訴存在當事人等條件的等同,其判決主文部分所認定之事實即應受既判力之保護,而具備不容爭議之特性,因而討論其免證效力或證據效力均無過多意義。由此,下文對于免證事實適用說理的分類討論將重點著墨于當事人不同時前訴判決的判決主文事實與通常情況下前訴判決的判決理由事實。

其一,既判力。在招商銀行新華東街支行與中國銀行九原支行票據糾紛一案?中,前訴?主文確認中行九原支行對訴爭銀行承兌匯票享有質押權,該案屬確認之訴,受訴法院確認其判決主文一經生效即具有法律約束力,即既判力效力。該案即為受訴法院確認前訴判決主文認定事實具備既判力效力的典型案例。而對于判決理由部分是否應為既判力規制,于前文裁判傾向分析中亦有描述,即在實務中,有部分受訴法院認為判決理由可為既判力所約束,但仍存爭議。有學者認為,可以通過既判力客觀范圍擴張的方式賦予判決主文對應的判決理由以既判力約束?,認為將既判力賦予判決理由,可以使受訴法院免于重復判斷,確保訴訟之安定性。筆者認為,不應簡單通過既判力擴張來約束判決理由部分,判決理由本質上屬于對判決所要解決之問題的前提判斷,而并非解決方案本身。基于此,在另訴中爭議相同事實時,法院當然可以作出另外的判斷。?且從程序保障原則角度看來,當事人雙方的攻擊防御對于法院的事實認定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法院應秉持中立地位對當事人雙方的攻防進行判斷。究程序保障之本質,在于讓當事人雙方擁有平等機會采取攻擊防御手段。若將既判力之約束力擴張至判決理由,可能會使一方當事人于后訴中失去進行充分攻擊防御之機會而直接遭受判決不利益。出于此考慮,既判力應僅存于判決主文部分,使得判決主文的記錄成為無爭事實。

其二,預決效力。司法說理中常將預決效力引譯為 “爭點效”,即在判決理由之中,就當事人所主張的爭議事實,由于已經歷充分辯論,前訴法院對此爭議事實所作判斷,除出現違反法律法規禁止性規定等情形外,應于后訴中予以認定,當事人及受訴法院不應作出與前訴相悖之判斷。?前文裁判傾向分析中所列舉的認定判決理由所載事實的相關案例說理都體現為此種觀點,其中所體現的裁判思路或許可由維護社會公益的基本觀念來加以詮釋,即防止當事人濫用訴訟制度,增加訴訟解決之效率,維護司法裁判之尊嚴。?但以預決效力為基礎理論解釋免證適用之正當性,存在無法規避之漏洞:一是認定判決理由所載事實具有預決效力,會影響受訴法院自由心證;二是受訴法院根據前訴生效裁判的判決理由直接認定免證事實,將直接導致一方當事人喪失攻擊防御之機會,實質上造成當事人地位的不平等。

其三, “公文書”的證明力。 《民訴法解釋》第一百一十四條,將公文書推定為真實的規定。將前訴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文書認定為 “公文書”,作為證據而予以認定,是對其證據效力之肯定。但是,作為證據的裁判文書和免證事實在概念上有本質區別,裁判文書作為證據將涉及證據能力和證明力的問題;而免證事實則應由法院直接認定,沒有當事人舉證、質證和說服法官的證明過程,用裁判文書具有公文書一般的公定力或較強證明力來論證其為免證事實,概念難以匹配。?且現行立法未區分公文書的形式證據力與實質的證據力而直接推定其為真實,此種立法將限制法官自由心證,如前文案例中受訴法院直接憑借此法規進行免證認定的情形,顯有不妥。

(二)法院認定范圍過限

受訴法院在認定免證事實時超出法律規制的范圍,根據樣本分析主要體現為以下三種情形:

其一,將前訴判決認定的當事人自認事實作為后訴免證事實。根據自認作出的場合,其可以被區分為訴訟中的自認和訴訟外的自認。訴訟外的自認是影響法官心證的因素,其本身與證明責任無直接關聯。?如王某某、陳某某民間借貸糾紛一案?中,受訴法院認定了前訴判決中因當事人自認而確認之事實的效力延續至后訴。本案例中前后訴當事人并不完全一致,進行免證認定是否合理有效仍待斟酌。針對前訴自認事實能否于后訴加以認定,分析重點應在于后訴當事人爭議與否:如果在后訴中當事人對前訴自認事實未表示異議,就可以成其為后訴之自認事實,此為毋庸置疑之免證事實。但若當事人存在異議,就有兩點考量因素:一是需要考慮自認事實的免證效力的擴張范圍是否應當及于后訴的問題。就自認的規范意旨而言,其免證效力應當僅存在于前訴訴訟過程之中,而不應延續至后訴的訴訟過程之中,且即便自認事實在后訴中依然被認定為自認,其本質上也應當屬于訴訟外之自認,僅僅能夠作為輔助證據用以佐證其他證據資料的證明能力,而不應該具有當然的免證效力;二是自認事實真偽不定,現行立法規定中關于虛假自認的保護規制并未完善,其中當自認與法院查明的事實不符時的規制條款還存在違背辯論主義、過分擴張法官主動權之嫌疑。如將前訴自認事實全然認可,并期待后訴當事人在不利之時能主動加以舉證,或許會過分苛求后訴當事人、加重當事人證明負擔、拖累訴訟效率。

其二,將前訴調解書所認定事實作為后訴之免證事實。如尹某與魏某確認合同無效糾紛一案?中,受訴法院認為魏某、周某與范某某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經過生效的民事調解書所確認?,符合免證事實的認定標準,從而加以認定。而本文認為前訴判決中所認定調解、和解協議中可能存在當事人妥協情勢的事實不應認定為后訴免證事實。在調解、和解過程中,當事人之間更多存在的是一種盡快解決糾紛、恢復法律關系平穩狀態、減輕自身所負擔的訴累的心態。此種情況中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所主張的事實的承認并不能夠確認其真實性,并且在前訴中進行了妥協并不能夠推定其在后訴中也放棄了爭訟的權利,在考量此種心態的前提下,后訴當然不能將其順理成章地視為免證事實。且根據立法規定,當事人作出事實妥協的時間段應處于訴訟調解、和解的過程之中,即因妥協作出的任何對于事實的承認都不能夠成為后續訴訟中對其不利的證據,因此自然不能成為后訴中的免證事實。

其三,受訴法院因前訴時間間隔過長而不予免證認定。如在某某食品有限公司與某某某食品有限公司商業賄賂不正當競爭糾紛一案?中,受訴法院認為有一定影響的商品并非個案認定的問題。如果在先生效裁判文書中的商品與爭議案件的商品屬于同一商品,且在需要證明的知名度的期間存在交叉重合,那么在先生效裁判文書認定的知名度的事實可以作為處理爭議案件的事實依據。但原告提供的在先生效裁判為2010 年作出,距離本案被訴侵權行為發生已經長達9 年,此時,原告主張保護的商品是否依然屬于有一定影響的商品,需要根據新的證據進行判斷,故僅憑距離侵權時間過于久遠的在先生效裁判文書不足以認定該產品在被訴侵權行為發生時屬于有一定影響的商品。此判決認為前訴裁判文書所認定事實的免證效力并非長久存在,當時間間隔過久時,因時移世易之緣故,不應當然進行免證事實之適用,而應當將其作為普通證據,與其他證據一道進行綜合認定。此即為檢索中認定前訴判決文書作為一般證據的特殊裁判情形。

(三)前訴判決司法適用疑問成因分析

探究前述問題之根本原因,或許在于免證事實法律規定本身就存在一系列缺陷。一方面,免證事實所規定諸多情形中,存在與免證事實本質含義相違背之情形,立法邏輯混亂;另一方面,免證事實的不合理立法反饋于實務中,又造成了法官自由心證受限、獨立審判權遭受侵犯等問題。

其一,關于免證事實立法的邏輯矛盾問題。生效裁判所確認的事實實際應屬于一種以生效裁判文書為載體的證據資料?,而免證事實是一種無需通過證據調查即可由受訴法院加以確認的事實,其應當天然不涉及受訴法院的證據調查環節。因此,將生效裁判所確認的事實認定為免證事實,實際上忽視了司法實踐中并非全部生效裁判在認定事實之時都經歷了充分的舉證、質證和認證環節,并非全由受訴法院綜合全案證據,嚴格自由心證而成。認定免證相當于直接賦予生效裁判文書實質證據力,剝奪了受訴法院對該特殊公文書書證內容自由判斷的權力,妨礙了受案法官對案件事實心證的形成。?

其二,這一立法行為違背了以下原則:一是有違自由心證原則。根據自由心證原則,法官應當在經歷充分的舉證、質證、認證環節之后,綜合全案證據,憑借其本身的良心理性和經驗進行邏輯推理,最終認定事實,而不應當受到其他規則的束縛,其為法定證據主義之對立主義。但將前訴生效裁判所認定事實納入免證事實體系之中,顯然存有剝奪法官對其進行自由心證的權力之嫌,帶有濃厚的法定證據主義之意,妨礙了法官心證的形成;二是有違人民法院獨立審判原則。人民法院獨立審判原則是指人民法院按照法律規定對民事案件獨立進行審判,不受任何行政機關、團體和個人的干涉,而這一原則的核心觀點則是指向 “受訴法院”獨立斷案。?而將前訴生效判決所認定事實確認為免證事實,勢必會對后訴法院判斷具體案件產生一定影響,甚至有可能出現 “直接依據”前訴判決進行判決的情形,可能會妨害司法公正;三是有違民事訴訟的程序保障原則。從民事訴訟的程序保障角度看來,將前訴生效裁判認定事實歸為免證事實體系之中,對后訴相對方當事人正常參與訴訟程序,實施相應的攻擊防御行為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前訴裁判文書中認定的事實所附有的排除后訴當事人舉證責任的效力,將反對爭議事實、推翻事實認定的證明責任分配給了爭議相對方當事人,在后訴中打破了雙方當事人之間證明活動的平衡,因而違背了程序保障原則的要求。?

三、前訴判決認定事實之效力的應然定位

將前訴裁判文書的效力認定為既判力或預決效力皆有無法回應之爭議點,而認定為公文書證明力這一觀點雖有誤用實質證據力之嫌,但唯其涉及對前訴裁判文書證據本質的確認,可予借鑒。因此,本文認為應將前訴裁判文書視為一類 “公文書書證”,并作形式證據力和實質證據力的區分考量,或許能夠較好地解決理論與實踐上的問題。

其一,關于形式證據力。對于公文書形式證據力的判斷通常需要經歷一個證實書證為某關聯人員親自依其職權予以制作而非他人復制偽造的程序,其審查重點在于制作程序是否完備、是否屬于制作人員職權范圍、制作手段是否符合法定程序,如上述審查重點都予符合,即應認定其為適格公文書,具備形式證據力。在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的證據法立法規范中,大多基于對人民法院審理程序的信任,直接推定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文書具備形式證據力,而無需當事人舉證證明。我國臺灣地區也有類似規定,即 “文書依其程式及意旨得認作公文書者,推定為真正,法院判斷其形式證據力時,應受此項推定之拘束,不得行其自由心證,他造爭執其非真正者,應提出反證證明之。”?應當注意的是,推定裁判文書具備形式證據力的文書范圍應限定于人民法院所制作的裁判文書,若是涉及司法協助,需要承認外國裁判文書等情況時,應當由受訴法院根據實際情況或者外交條款等進行判斷。

其二,關于實質證據力。我國臺灣地區民事訴訟法理論認為 “公文書記載某人在官吏公吏前所為之陳述,證其有此陳述者,如判決書內之事實部分,足證其人在該官吏公吏前,實有如證書所載內容之陳述,惟此項證據力,亦僅足證其曾為該項陳述,至其陳述之內容是否正當,亦屬另一問題……”。?即關于實質證據力的認定,應歸于法官的自由心證,由法官綜合全案證據,合其經驗法則與邏輯推理加以認定。生效裁判文書推定具有形式證據力的同時,并不能當然認為其也具備實質證據力。但前訴裁判文書作為一個證據充分、邏輯嚴密的訴訟結果,若將其本身特殊效力于立法層面全然否定,而交由后訴法官綜合證據重新認定,勢必會對訴訟效率產生一定的影響,且關于前訴已有之事實認定,其本身難以避免會對后訴法官的自由心證過程產生影響。與其決絕地排除其特殊效力,我們不妨將其對后訴審判和法官心證的影響力定義為一種參考效力。所謂參考效力,是指前訴法院法官基于充分的證據調查和嚴密的自由心證后對爭議事實的認定,對后訴法院法官認定事實所具有的影響力。此種影響力的生效需基于一個前提,即前訴裁判文書中所認定事實是基于法官合理的心證而作,從而在后訴法官的心中被認定為具備 “較高的證明力”,而這樣一種較高的證明力的根基又源于前訴法院當事人雙方充分提供證據、進行了充分爭執,法院因而對其加以認定。

那么,這樣的一種參考效力,是否也應當存在高低之分呢?筆者認為應當存在。前訴裁判文書作為特殊公文書證的證據效力所涉及的僅僅是其中所記載的內容在后訴中的效力,其影響力判斷關鍵應當在于前訴裁判所認定事實與后訴待證事實的 “關聯性”。當前訴判決所認定事實與后訴爭議事實相同或存在關聯性時,就認定其為較高關聯性事實,且此時由常理分析,不僅有前訴判決中的事實認定部分內容,還包括前訴法官認定該事實時所詳細敘述的認定理由、作為其認定基礎的其他證據、甚至未被我國民事訴訟法立法承認證明效力的言詞辯論的全部意旨等內容的記述,都可能成為后訴法官進行自由心證之時加以參考的材料。此時,不僅僅是前訴判決主文,整個判決理由中與之相關的描述都會對后訴法院法官的自由心證產生事實上的影響力。當然,如果前訴判決所認定的事實與后訴的爭議事實并不相同,其僅僅起到間接證據的作用,需要綜合后續其他證據進行分析,那么此時將前訴事實認定的判決理由部分也納入可斟酌心證的部分,未免有些不妥。此時應認定其為較低關聯性事實,只具有一般間接證據的影響力。

鑒于此,筆者認為應當刪除將生效裁判認定的事實作為免證事實的規定,將其作為一種特殊公文書證參與證據調查環節,并作如下所列的闡釋:

第一,應當確定其作為證據的基本地位,再對生效裁判文書的形式證據力和實質證據力進行應有的區分。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文書作為一種特殊公文書證,可通過立法明確其可作為證據加以使用。對于形式證據力的判斷,關鍵在于審查判決的成立是否真實,是否合法。如德國 《民事訴訟法》第437 條規定,從形式和內容兩方面均可認定是由官署或由具有公信權限的人所制作的證書,推定其本身是真實的。即德國立法確認了該種證書的形式證據力。筆者認為,我國立法可以適當借鑒大陸法系關于公文書證明力的規定,因法院生效裁判本身制定程序就已相對完備,還同時存在多種監督方式,認定其依據法律推定而具有形式上的證據力并無不妥,且還存在節約訴訟資源、維護判決的安定性等多個好處。對于實質證據力,則應當明確后訴人民法院對于前訴生效裁判認定事實的判斷,應是后訴法院法官根據當事人雙方提出的證據,結合案件的具體情況,依其經驗與邏輯判斷進行自由心證的結果。如此規定,既能夠回應當今立法所無法回應之質疑點,也有利于減輕相對方當事人的證明負擔,以提高訴訟效率。

第二,前訴裁判于后訴案件事實證明中所具有的效力性質也應當加以厘清。如前文所述,受訴法院在進行前訴生效裁判文書實質證據力的審查時,即便已于法律層面排除其當然免證效力,后訴法官在自由心證之時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前訴判決之影響。因此,于法律層面明確其效力,或許能夠產生破局之奇效。前訴裁判若產生 “要求”后訴法官依其進行事實認定的效力,明顯有違法官獨立審判原則,而此時若將其效力認定為參考效力,或許能起到更為合理的規制效果。在參考效力的運行過程中,前訴裁判的效力之于當事人雙方將會顯得更加平衡。前訴裁判畢竟經過了嚴密的訴訟程序,經由受訴法官進行嚴密的自由心證而加以認定,如果后訴中全然否定其效力,而僅將其作為一般公文書證看待,不僅會浪費司法資源,還易使前后訴裁判的事實認定產生矛盾,不利于法的安定性的實現。因此,應根據前訴裁判認定的事實與后訴爭議事實的關聯性來實現 “參考效力”的規制。

第三,在厘清其效力規定與效力性質后,還應當討論其效力范圍,即前訴裁判文書所載事實能用于后訴事實認定的適用范圍。筆者認為,參考效力范圍的確定,應區分兩種情形予以討論:一是當前后訴當事人不完全相同時,對前訴裁判的判決主文所認定事實的效力范圍的討論;二是當前后訴當事人相同時,對前訴裁判的判決理由所認定事實的效力范圍的討論。如前文所述,判決主文是法院對于當事人起訴或上訴所作的結論性回應,其實質上是受訴法院對訴訟標的所附之權利義務法律關系的終局性確認,應可為后訴所參考。但若前后訴當事人相同,這一部分內容當然應受到既判力規則之約束,即后訴法院在認定這一部分內容時由于受到既判力 “不容爭議”效力的影響,無論其徑行認定亦或參考,皆不應作出與之矛盾之認定,因此討論其于后訴之參考效力意義不大。而對于判決理由部分,筆者認為其原則上不產生既判力,因判決理由實質是法官在判斷當事人雙方法律關系時所援用的其他證據資料的整合與邏輯判斷,是一種對法官自由心證推導過程的敘述,與判決主文所形成的終局性判斷應當有所區分,即判決理由僅為判決主文形成的基礎資料,其不應產生既判力。在后訴中出現相同或相似的爭議事實時,法院當然可以作出與前訴不同的判斷。綜上所述, “參考效力”的適用范圍應包括當事人不相同時前訴裁判文書中判決主文部分所認定事實與當事人相同時前訴裁判文書判決理由中關于后訴待證事實的證據調查部分。

四、結語

通過以 《民訴法解釋》第九十三條與2019 年《證據規定》第十條所規定的前訴生效裁判文書所認定事實的免證運用作為研究對象,從實證研究角度探索發現,現行免證事實立法存在邏輯混亂、理論基礎爭議大等諸多問題,于司法實務中則體現為裁判說理觀點不一、裁判觀點難以自洽、認定范圍超出法律規制等。本文將前訴裁判文書抽離免證事實認定體系,回歸其證據資料本質進行討論。因前訴裁判文書存在與普通證據區分之程序嚴密、公權保障特質,理應對其證據效力進行特殊規定。學界多從預決效力應否適用、既判力能否擴張至判決理由等角度對其進行探討,而對其本身的證據效力的討論仍顯不足,這一問題仍有探討的空間。

注釋:

① 吳明童: 《既判力的界限研究》, 《中國法學》2001 年第 6 期。

②張自合: 《論已決事實的預決效力——以臺灣地區爭點效的要件為借鑒》, 《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1 年第5 期。

③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一庭: 《最高人民法院〈新民事訴訟證據規定〉理解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20 年版,第 154—155 頁。

④ 案例樣本數據截至2020 年12 月31 日。

⑤⑥ 參見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 (2019)川民終1167號民事判決書。

⑦ 參見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 (2019)津民終362 號民事判決書。

⑧ 參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 (2019)新民再160 號民事判決書。

⑨ 參見青海省高級人民法院 (2018)青民終233 號民事判決書。

⑩ 參見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 (2019)贛民終255 號民事判決書。

? 參見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 (2018)冀民終1078 號民事判決書。

? 江偉、肖建國: 《論既判力的客觀范圍》, 《法學研究》1996 年第4 期。

? 紀格非: 《“爭點”法律效力的西方樣本與中國路徑》, 《中國法學》2013 年第 3 期。

? 參見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中級人民法院(2017)內01 民初149 號民事判決書。

? 參見內蒙古包頭市中級人民法院 (2015)包民終字86 號民事判決書。

? [德]漢斯·約阿西姆·穆澤拉克: 《德國民事訴訟法基礎教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 年版,第326頁。

? 李龍: 《論民事判決的既判力》, 《法律科學》1999 年第 4 期。

? [美]斯蒂文·N·蘇本、馬莎·L·米盧、馬克·N·布諾丁: 《民事訴訟法:原理、實務與運作環境》,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年版,第783 頁。

? 程春華: 《論民事訴訟中免予證明的事實與不屬于免證的事項》, 《人民司法》2007 年第23 期。

? 吳英姿: 《預決事實無需證明的法理基礎與適用規則》, 《法律科學》2017 年第 2 期。

? 宋朝武: 《論民事訴訟中的自認》, 《中國法學》2003 年第 2 期。

? 參見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 (2019)鄂民再248 號民事判決書。

? 參見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 (2019)黔民終49 號民事判決書。

? 參見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 (2018)黔民初91 號民事調解書。

? 參見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 (2020)魯民終1261 號民事判決書。

? 占善剛、劉顯鵬: 《證據法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年版,第 152 頁。

? 占善剛、劉顯鵬: 《試論我國民事訴訟中免證事實之應有范圍及其適用》, 《法學評論》2004 年第4 期。

? 張新寶: 《對 “人民法院獨立審判”的全面理解》, 《法學》2012 年第 1 期。

? 段文波: 《預決力批判與事實性證明效展開:已決事實效力論》, 《法律科學》2015 年第5 期。

? 翁曉斌: 《論已決事實的預決效力》, 《中國法學》2006 年第 4 期。

? 陳榮宗、林慶苗: 《中國臺灣民事訴訟法》,三民書局1996 年版,第535 頁。

? 王甲乙、楊建華、鄭健才: 《民事訴訟法新論》,廣益印書局1983 年版,第421 頁。

猜你喜歡
效力
債權讓與效力探究
免責條款對第三人的限制效力——以貨運合同為中心
南大法學(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4
日常降糖好方法,中醫食療效力彰
基層中醫藥(2020年1期)2020-07-27 02:44:02
保證合同中保證人違約責任條款的效力研究
論違法建筑轉讓合同的效力
論行政審批對合同效力的影響
論涉外仲裁協議的效力判定*——評最高法[2013]民四他字第13號復函案例
仲裁研究(2015年4期)2015-04-17 02:56:34
如何看待“準繼母”陪同下未成年人言詞證據的效力
薄軌枕的效力得到證實
論合意取得登記公示型動產擔保時的登記效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精品网站|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软件 |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多人| 国产日本视频91|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播放| 精品国产91爱| 免费一级毛片不卡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69免费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波多野不卡一区| 日韩午夜片| 91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网站| 中文字幕啪啪|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色欲| 日韩小视频网站hq| 国产91小视频| 亚洲a级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av无码区| 久久男人资源站|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电影| 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99激情网| 不卡无码h在线观看| 国模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丰满熟妇αv无码| 日韩亚洲综合在线| 不卡的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一区二区自拍|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播放| 日韩久草视频|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美女免费黄网站|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桃花视频| 人妻少妇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毛片| 综合色亚洲|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视频|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区app| 国产91蝌蚪窝|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免|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91青青在线视频|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91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一级在线毛片| 亚洲男女在线| 国产精品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V一区无码内射国产| 亚洲欧美人成人让影院| 亚洲黄网在线| 国产91九色在线播放| 日本欧美成人免费| 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不卡永久免费|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成人在线亚洲| AV在线天堂进入| 亚洲免费成人网| 波多野结衣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九九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蝴蝶伊人久久中文娱乐网| 亚洲色婷婷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 2021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观看| 午夜在线不卡| 欧美亚洲激情| 黄色网在线| 亚洲专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观看| 午夜久久影院| 国产在线视频二区| 国产成人盗摄精品| 亚洲乱伦视频| 亚洲最新地址| 日韩免费视频播播|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DVD| 国产欧美又粗又猛又爽老|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