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麗 呂敏
摘? 要:目的? 對比分析瘢痕子宮再次妊娠產婦剖宮產與非瘢痕子宮產婦剖宮產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中醫院收治的800例行剖宮產的產婦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是否為瘢痕子宮分為A組和B組,每組400例。兩組產婦均開展剖宮產手術,分析兩組產婦子宮情況、胎盤情況與手術指標差異。結果? A組先兆子宮破裂、子宮破裂比例高于B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前置胎盤率、胎盤粘連率、胎盤植入率等均高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術中出血量、產后24 h出血量、手術時間、惡露持續時間等指標均高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瘢痕子宮再次妊娠產婦開展剖宮產手術危險高于非瘢痕子宮產婦,因此臨床需嚴格控制剖宮產指征,降低剖宮產率。
關鍵詞:瘢痕子宮再次妊娠;非瘢痕子宮;剖宮產
中圖分類號:R71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011(2022)-1-0031-03
瘢痕子宮多與剖宮產史有關,其次伴子宮肌瘤剔除史者也可形成瘢痕子宮。相關文獻[1]報道,對剖宮產產婦開展超聲檢查,可見子宮下段厚度減少,因此對子宮下段瘢痕厚度低于3 mm者,若再次開展剖宮產術,可增加子宮破裂風險。另有文獻[2]報道,瘢痕子宮對妊娠及分娩影響較大,相較于非瘢痕子宮產婦,前置胎盤、胎盤粘連、胎盤植入風險較高,且術后易發生感染、出血、切口愈合不良等并發癥。本研究旨在探討瘢痕子宮與非瘢痕子宮產婦剖宮產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中醫院收治的800例行剖宮產的產婦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是否為瘢痕子宮分為A組和B組,每組400例。
A組均為瘢痕子宮產婦,年齡25~39歲,平均年齡(33.72±2.41)歲;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39.78±1.03)周;均為二次分娩。B組均為非瘢痕子宮產婦,年齡26~40歲,平均年齡(33.79±2.47)歲;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39.82±1.08)周;均為二次分娩。兩組產婦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產婦及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A組伴剖宮產手術史,距上次剖宮產手術超過2年;②均為剖宮產分娩產婦;③均為二次分娩。
排除標準:①心腦血管病變者;②手術禁忌證者。
1.3? 方法
對產婦開展消毒、備皮,給予腰麻。A組剔除瘢痕組織后開子宮縱向切口,行剖宮產術,手術方案同B組。B組直接開展剖宮產術,操作方案如下:逐層切開產婦腹部皮膚,打開腹腔,隨后充分暴露子宮下段,下推膀胱折返處腹膜,將子宮下段切開,隨后將子宮肌層分離約10 cm,待胎兒娩出,準備0.9%氯化鈉的溶液清潔腹腔,檢查手術區域是否存在出血點,隨后依次縫合子宮、腹膜及膀胱返折腹膜。采取間斷縫合方案縫合皮下脂肪,完成手術后,滴注抗生素,觀察30 min,產婦無異常轉入普通病室。
1.4?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先兆子宮破裂與子宮破裂發生情況;記錄兩組前置胎盤、胎盤粘連、胎盤植入情況;隨訪2個月,記錄兩組出血量、手術時間、惡露持續時間。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行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剖宮產產婦子宮情況對比
A組先兆子宮破裂、子宮破裂比例高于B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剖宮產產婦胎盤情況對比
A組前置胎盤、胎盤粘連、胎盤植入比例均高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剖宮產產婦手術指標對比
A組術中出血量、產后24 h出血量均高于B組,手術時間、惡露持續時間均長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受各種因素影響,我國剖宮產率逐年升高,但手術操作可增加孕婦感染風險,尤其剖宮產后形成瘢痕子宮再次妊娠者,若再次選擇剖宮產妊娠,術中、術后不良風險更高。婦產科內,瘢痕子宮較為常見,部分產婦初產時,受切開子宮或切除肌壁間肌瘤影響可能遺留瘢痕,若再次剖宮產可致產婦大出血,甚至危及產婦生命健康[3]。本研究中,對比分析瘢痕子宮產婦與非瘢痕子宮產婦數據表明,A組術中出血量、產后24 h出血量均高于B組,手術時間、惡露持續時間均長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瘢痕子宮產婦開展剖宮產手術風險更高,與國內相關文獻[4]報道一致。分析原因可知,瘢痕子宮產婦再次妊娠時,由于受孕位置特殊,若再次開展剖宮產,手術難度更高,對周圍組織損傷更大,因此手術操作時間延長、出血量增加。一般而言,首次分娩產婦選擇剖宮產,切口愈合后形成瘢痕組織,可影響子宮整體彈性,再次受孕后,子宮體積增加,致子宮纖維向外伸展,可對分娩產生不利影響,此時子宮收縮不均,可增加子宮破裂風險,導致大出血,甚至危及母嬰生命[5]。此外,瘢痕子宮再次懷孕,還可影響盆腔結構,增加盆腔粘連風險,甚至導致胚胎直接植入子宮下部,進而增加前置胎盤風險。此外,由于瘢痕組織基本功能受損,瘢痕子宮者為胎盤提供營養時,營養多經胎盤基底層植入,若植入過深、面積過大,就會增加手術難度,進一步延長手術操作時間,增加術中出血量。另有文獻[6]報道,剖宮產手術可改變產婦盆腔結構,導致盆腔粘連,進而增加受精卵與子宮瘢痕處著床風險,引發胎盤植入或胎盤前置,這與本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中,A組前置胎盤率9.25%、胎盤粘連率11.75%、胎盤植入率7.25%,均高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相較于非瘢痕子宮產婦,瘢痕子宮產婦再次開展剖宮產手術不良風險更高,因此臨床需明確剖宮產手術指征,普及自然分娩對母嬰的積極作用,進而降低社會因素剖宮產率。
參考文獻
[1]謝濤,鄭劍蘭,張小瓊.比較剖宮產術與陰道分娩對1064例疤痕子宮產婦再妊娠結局的影響[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19,27(5):564-565.
[2]孫玉蘭.剖宮產術后瘢痕子宮再次妊娠分娩方式對母嬰結局及出血量的影響[J].中國性科學,2019,28(11):82-85.
[3]孫姣,吳微,張巧玲.對比瘢痕子宮再次妊娠二次剖宮產與非瘢痕子宮剖宮產的臨床情況[J].世界復合醫學,2020,6(11):56-58,62.
[4]張婷,姬宏宇,王莉,等.瘢痕子宮再次妊娠距上次剖宮產間隔時間與兇險性前置胎盤的關系[J].實用婦產科雜志,2020,36(4):276-279.
[5]林敏秀.“二胎全面放開”背景下瘢痕子宮再次妊娠產婦分娩方式的選擇及對母嬰結局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19,34(10):2227-2229.
[6]孫東霞,郝亞寧,李毅飛,等.剖宮產術后瘢痕子宮妊娠至足月選擇陰道試產成功孕婦與再次剖宮產孕婦臨床資料分析[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9,40(6):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