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
受訪專家·李劍平[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副主任醫師]
李進(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醫師)
吳曉毅(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中醫師)


去年10月的某天,小雨(化名)早上醒來,覺得脖子劇痛無比,右手臂也抬不起來,嚇壞了的她趕緊來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簡稱“浙大一院”)中醫推拿科門診。經頸椎X片檢查,小雨為“頸椎曲度變直、右側C3/4椎間孔狹窄”,由此導致頸椎酸痛、手臂麻木疼痛。經過推拿、拔火罐治療后,小雨的癥狀緩解了很多。此后,她經常去醫院做推拿、拔火罐,還讓同樣頸肩酸痛的丈夫一起拔火罐。
近年來,來中醫科治療的年輕人越來越多,而“不痛苦”“效果好”“很方便”“沒什么副作用”是他們青睞這些養生療法的
主要原因。已從業26年的中醫推拿科李進醫師告訴我們,近段時間到推拿科就診的患者,80%為35歲以下,最年輕的甚至才剛滿20歲,而其中絕大多數是因頸肩部不適或腰部酸痛前來就診。但其實中醫養生療法也是有門道的,別一不小心就入“坑”了。
“大家總覺得推拿、拔火罐不用手術,不會出問題,隨便找個養生店就可以做,其實這個觀點是錯誤的。”浙大一院中醫科副主任(主持工作)李劍平副主任醫師說,“根據規定,進行這些中醫療法需要接受專業的培養、具備相關的資質。現代的中醫師不僅具備中醫學知識,還要進行解剖學、影像學等西醫學方面知識的系統培養,在問診治療中,往往也需要和西醫相結合。”
以頸椎不適為例,李進醫師介紹說,對于來就診的患者,根據病情不同,一般要先進行頸椎X片或頸椎核磁共振等檢查,以確定頸椎病的類型。不同的頸椎病類型,按摩的穴位、手法都是有區別的。例如頸椎病分為頸型、神經根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脊髓型、混合型,其中脊髓型頸椎病的推拿治療最好由專業醫師操作,如果手法錯誤,很容易造成嚴重后果。
很多機構宣傳拔火罐的作用就是祛濕,且印子的顏色越深就代表體內濕氣越重,這是比較片面的說法。一方面,拔火罐造成的紅色印子是皮下毛細血管充血或破裂造成的,這些紅色印子并不僅僅代表“濕氣”。顏色的深淺是由負壓的程度、氣候條件、個人體質、年齡、穴位解剖特點等多種因素綜合決定的。另一方面,拔火罐可以祛濕,但不是單一祛濕,而是要根據癥狀和需求選擇。拔火罐的穴位也不同,不同穴位有不同的效果,如運動員拔火罐,大部分是為了緩解肌肉酸痛;腸胃不好的人拔火罐后可以緩解腸胃癥狀;頸肩酸痛的人拔火罐后可以緩解肌肉緊張、促進血液循環、舒經活絡等。

“三伏貼”也是這樣。早在2013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就發布了《關于加強對冬病夏治穴位貼敷技術應用管理的通知》,對“三伏貼”的應用范圍、服務機構要求、處方管理等都做了明確規定:非醫療機構不得開展“三伏貼”服務。但網絡上還有很多非醫療機構售賣三伏貼,還夸大其作用。三伏貼效果的關鍵在于取穴,一定要去正規醫院進行。操作流程會決定療效,貼敷部位、貼敷時間長短、貼敷間隔、總的貼敷次數等都有要求。“我們在敷貼時必須是當天調制藥材,佐以姜汁調和敷貼。中醫講究辨證施治,對應不同的人,選取不同的穴位敷貼。而網購的三伏貼既不能保證藥材質量,也很難讓患者在操作時快捷找準穴位,療效不佳,甚至可能出現皮膚水泡等問題,還是需要及時隨訪。”吳曉毅中醫師說。
其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中醫養生療法的,要根據病癥具體分析。例如推拿適合有頸椎病、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癥、脊柱小關節紊亂、腰肌勞損、網球肘等的人群;拔罐適合風濕痛、頸肩腰背肌肉勞損、頭痛、腹痛及哮喘等癥人群;針灸適合偏頭痛、神經痛、肌肉痛、關節炎、鼻炎、牙痛、慢性胃炎、面癱、失眠等癥人群;三伏貼主要針對呼吸系統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咽炎、慢性扁桃體炎、過敏性咳嗽、反復感冒等。建議大家去正規醫療機構進行中醫療法。
對于養生,浙大一院專家提醒大家,平和心態、健康飲食、規律作息、經常鍛煉等這些生活中的細節,才是最好的養生。
“比如最常見的頸椎曲度變直、反弓、脊柱側等癥狀,和現在年輕人錯誤的坐姿、長期伏案工作、長時間低頭玩手機有著極大的關系。目前尚無可以能使頸椎直接變直的方法,但通過推拿、拔火罐等方式,能有效緩解各種因頸椎病引起的頸部不適、頭暈、手臂疼痛等癥狀,但最重要的,還是要靠大家平時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李進醫師說。
現在網絡上流行的家用“真空抽氣式拔火罐”,宣稱自己在家就能拔火罐。但專家提醒,沒經過專業訓練的人,控制不好負壓,容易使皮膚起水泡等,若處理不當,還易發生皮膚感染;同時對穴位的選擇和定位也不夠精準,不能讓拔火罐發揮良好的效果。“所以,建議大家到正規醫療機構進行拔火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