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建勇(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感染性疾病科/肝病科副主任醫師)

現實生活中,夜間急診的很大一部分患者是因為發熱。臨床上發熱多見于感染性疾病,然而,除了感染性疾病會引起發熱,還有很多其他原因。
如果發熱持續至少三周,口腔溫度至少三次超過38.5℃,經過一個星期的門診或者住院系統全面檢查,仍然不能確診,叫作“發熱待查”。
“發熱待查”分為4類:
經典型發熱待查發熱持續3周以上,口腔體溫至少3次>38.3℃(或至少3次體溫在1天內波動>1.2℃),經過至少1周在門診或住院的系統全面的檢查仍不能確診的一組疾病。
系統全面的檢查應至少包括3大常規(血常規、尿常規、大便常規)、肝功能、腎功能、電解質、血培養、胸部X線片和腹部B超,且患者無免疫缺陷相關疾病史。
住院患者的發熱待查患者入院時無發熱,入院后發熱超過3天,口腔測體溫至少3次>38.3℃(或至少3 次體溫1天內波動>1.2℃)。
粒細胞缺乏患者的發熱待查患者存在粒細胞缺乏(中性粒細胞計數<0.5×109個/升);發熱超過3天,口腔測體溫>38.3℃(或體溫1天內波動>1.2℃);體液標本經培養>48小時后結果顯示陰性。
HIV感染者的發熱待查確診HIV感染,住院患者發熱超過3天或門診患者發熱超過3周,口腔測體溫>38.3℃(或體溫1天內波動>1.2℃)。

一般來說,體溫小于39℃時,不要輕易用藥物退熱,應該以物理降溫為主,如退熱貼、冰枕、冰毯。注意補水、電解質,可口服補液鹽,也可飲用竹蔗茅根飲料。特別是一些發疹性、感染性疾病,如麻疹,水痘等,過度藥物退熱可能導致病程延展,并發癥增多。
當患者被診斷為“發熱待查”的時候,患者及家屬要耐心,也要有信心。
1 應該配合醫務人員完善詳盡的病史采集,包括完整的熱程記錄、熱型分析、伴隨癥狀、外院檢查結果及詳細的病史。
2 保證體溫正確測量及測量的頻度,應保證每天至少4次,必要時多部位測量。
3 配合醫務人員查體,特別是隱秘部位的檢查,頻繁血培養,骨髓、腦脊液等各種穿刺,淋巴結活檢等。必要時可以行PET-CT,mNGS等檢查。
注:部分內容來自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