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
吳怡(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
我國對有毒中藥的概念尚無統一規定,按照目前的認知,中藥的毒性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毒性是指藥物的偏性,《神農本草經》中提到,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及有毒、無毒之分。這里的毒性為藥物的偏性,大體上把攻病愈疾的藥物稱“有毒”,而可以久服補虛的藥物看作“無毒”。廣義的毒性與藥物的治療作用密切相關,所以俗話說“是藥三分毒”。
狹義的毒性是指藥物的毒副作用,即人服用藥物后產生的不良反應,包括急性毒性反應、亞急性毒性反應、長期毒性反應及特殊毒性反應。例如曼陀羅、顛茄等中藥中含莨菪堿、阿托品或東莨菪堿,過量服用會出現口干、瞳孔擴大、血壓升高等抗乙酰膽堿中毒癥狀。所以在使用中藥時應盡量避免使用狹義毒性的中藥。
中藥在臨床使用時產生毒副作用的原因有很多。要做到盡量避免或減少毒副作用的產生,主要為兩個方面:醫生用藥因素和藥物本身因素。醫生根據患者性別、年齡、職業、既往史、家族病等因素辨證論治,嚴格按照中醫藥理論指導設方遣藥。藥物從種植源頭到臨床使用,整個過程都需要嚴格的質量監控。其中任一環節出現問題,都有可能對患者造成極大的危害。
保證毒性中藥合理使用離不開患者自身、醫生、中藥本身三方。患者不使用未嚴格經過審批的中藥、不盲目信任偏方、不去非正規經營的診所以及嚴格遵循醫囑合理用藥;執業中醫師需要嚴格按照中醫藥理論設方遣藥、不使用未經嚴格審批的藥品;中藥從業人員則須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生產、銷售、使用毒性中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