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會濱(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頸腰損傷科主治醫師)
秋三月,指的是立秋以后的三個月,正是天氣由熱轉涼的過渡季節。在這三個月當中,《黃帝內經》告訴我們,調攝身心要:“此謂容平”。“容”指的是萬物的形態,“平”有安定之意,“容平”是形容萬物形態平定,不再繁茂生長。秋三月是收獲的季節,秋收不僅是指收獲果實,還含有收斂情志之意。容平體現了秋收之后所呈現出的平和之態。因此,我們在收獲果實的同時,也要逐漸收斂。
《黃帝內經》中關于秋三月的養生方法,原文記錄在《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中,是這樣寫的:“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春夏之季是向外生發生長的時節,秋冬之季則是向內收斂貯藏的階段。秋天的收斂也體現在 “休養生息”方面上,不僅要把自己春夏發散在外的陽氣收斂回來,還要把自己的心神穩定下來,讓情緒從春夏的躊躇滿志中逐漸歸于平和,神清氣爽,心神安逸。
中醫理論認為,秋天五行屬金,與肺相對應,在志為悲,悲易傷肺。肺主一身之表,肺氣虛,清肅失調,則機體對外界刺激耐受性下降,易受外邪侵襲染病。所以在秋季,要做到收斂神氣,使自己的志向不過于外馳,心態保持平和,保持肺氣的清肅功能,才不會被秋天的悲憂心態所傷,以避秋季肅殺之氣,從而“以緩秋刑”。人體與秋天的氣候特點相應,才是秋天的養生之道。
因為“燥”為秋季主氣,燥邪當令,易傷津液,禍及肺臟,所以飲食上宜增酸少辛,滋陰潤肺。應少食蔥、姜、蒜等辛辣之品,以免助燥生熱。多吃滋陰清潤的食物,如蘋果、石榴、葡萄等多汁酸甘的水果,因為中醫理論有“酸甘化陰”之說。且“色白入肺”,梨、百合、蓮藕、山藥等時令果蔬也均為秋季食療上品。
秋季調養身心,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在《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中已經做了很好的論述,其指導我們順四時,適陰陽,慎起居,和情志,調飲食,以便達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