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明子(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腸外腸內營養專業培訓藥師、美國藥師協會藥物治療管理藥師)
龍飛(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整形美容外科住院醫師)
王曉軍(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整形外科醫美中心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國家衛健委整形美容質控中心主任)
“上次踢球的外傷愈合了,結果還是留了這么大一個疤!”“哦,那你可能是‘瘢痕體質’。”這樣的對話是不是很熟悉?你有沒有被戴過“瘢痕體質”的“帽子”呢?
“瘢痕”也叫“疤痕”,通常是指皮膚破損愈合后形成的比較堅韌的組織。當人體皮膚破損時,機體會啟動修復機制快速修復體表屏障,以防止更糟糕的事情發生,如細菌入侵、失血、內部組織外露等。這套機制的優點是快速,缺點是最終的產物“疤痕”和原來的皮膚相比是一種“不完美的替代”。
醫學科研工作者從未放棄過探究“如何使傷口內長出正常皮膚”,遺憾的是現階段尚未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很多人認為,傷口愈合時留疤就代表一個人體質不好,這個說法其實是錯誤的。一般情況下,皮膚外傷根據損傷的深度,可分為表皮損傷、真皮及皮膚全層損傷。表皮損傷如擦傷,傷口紅、肉眼可見很淺、少量出血或沒有明顯出血,有很大的可能性在恢復后幾乎不留印記。而真皮及皮下損傷,如裂傷等,層次較深,機體往往需要啟動瘢痕愈合機制來修復傷口。通俗地講,傷口較深的一般都會留疤,和是不是“瘢痕體質”的關系不大。
影響瘢痕形成的因素很多,非醫學專業人士很難完全弄清楚其中的道理,因此就會有人以“體質”來解釋這一現象。但嚴格來說,“瘢痕體質”這個說法并不科學。
通常認為臨床被診斷為“瘢痕疙瘩”的人才能被稱為“瘢痕體質”。瘢痕疙瘩的主要特點是:瘢痕的范圍遠遠大于最初傷口的范圍,多表現為一個堅硬的結節,形狀各異,紅色,常會有疼痛和瘙癢感;也有可能身上有多個結節,且具有遺傳性。如果有上述情況,高度懷疑是“瘢痕疙瘩”,但具體診斷還需到專門醫療機構檢查評估。
如果患者只是單純皮膚外傷,有條件的話,建議去整形外科進行傷口處理,尤其是頭面部等對外觀要求較高的部位,整形外科在傷口的縫合處理及后續的瘢痕管理方面更專業;皮膚外傷,規范的治療能夠縮短愈合過程,也能改善最后瘢痕轉歸;已經形成的瘢痕,建議治療前前往專業的整形外科門診進行面診和查體,由專業的整形外科醫生幫助患者選擇最佳的治療方案。除此之外,患者及家屬也需要對瘢痕有所了解。
抗瘢痕是一場持久戰,當確診為“瘢痕疙瘩”時,需要根據情況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表皮損傷損傷層次非常淺,正常愈合的情況下,一般不會遺留明顯的瘢痕,且充血期較短,可以考慮用一些外用抗瘢痕藥物,3個月內注意傷口部位防曬,減少色素沉著。
真皮及皮下的損傷需要靠瘢痕來愈合,要去正規醫院的整形外科急診進行整形清創縫合處理。一般24小時內的頭面部皮膚外傷和8小時內的其他部位皮膚外傷均可以考慮進行Ⅰ期清創縫合;而超過以上時間的皮膚外傷,為了減少感染的可能,臨床一般采取Ⅱ期清創縫合,也就是暫不縫合,待觀察創面無明顯感染跡象了,才予以縫合。
做完清創縫合后,還有一些事項需要注意,如為了減少出血和腫脹程度,當天可局部冷敷,但要注意保護敷料的干燥清潔;次日換藥要觀察傷口,拆線后為了減少瘢痕增生,可使用抗瘢痕藥物,同時做好防曬,減少色素沉著等。而且,瘢痕不是在拆線后就停止生長了,恰恰相反,拆線才是瘢痕重塑的開始。瘢痕在拆線后第2~3個月會開始充血,變得有些堅韌,6~12個月逐步消退和軟化,也就是說抗瘢痕是非常典型的“持久戰”。
有瘢痕家族史人群盡量避免自己遭受外傷。若出現外傷,也無須驚慌,經整形外科清創縫合處理后并按要求做好術后護理,拆線后做好瘢痕管理,一般都能得到比較好的效果。
有人可能會問“如果瘢痕已經存在,有辦法減輕或恢復嗎?”其實這需要視情況而定。
傷及真皮及皮下的創傷都以瘢痕的形式愈合,這是自然規律,無法改變和逆轉。而已經形成的瘢痕,有相當一部分仍可以通過各種手段來獲得改善。如位于關節部位的瘢痕,由于攣縮作用,會影響患者關節的活動,進而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往往需要通過整形外科手術來松解瘢痕的攣縮,從而恢復關節的原本活動功能。
對于影響美觀的瘢痕,面積較小的可以使用非手術治療方法,如注射治療、激光治療、壓力治療等。若保守治療效果不佳,考慮手術治療。手術過程中,醫生會切除原本的瘢痕,進行精細縫合,使瘢痕變窄或和皮膚紋路平行,即“以小疤換大疤”。
需要說明的是,皮膚外傷是排除生命臟器損傷后才處理的項目,即當人體受到創傷時,要把生命放在首位。且所有的治療方式都是起改善作用,大家切不可抱有不切實際的治療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