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靜 謝 平 江會豐 歐陽君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眼科,江西九江 332000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 白內障患者不斷增多。白內障是臨床常見的一種致盲性眼病,與代謝異常、局部營養障礙、遺傳、老化、輻射、眼外傷等因素有關[1]。晶狀體代謝紊亂致使蛋白質變性, 導致發生白內障。手術是治療白內障患者的首選方式,目前尚無特異性藥物能夠徹底阻止或者防控白內障。隨著醫學技術的提升,以及人們對健康要求的提升,白內障手術治療不僅需要使患者復明,并且也更加重視改善患者的視覺質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2]。超聲乳化與單焦人工晶體植入術聯合,是白內障治療的基本方案,并且獲得顯著的治療效果,操作簡單。但單焦人工晶體可以恢復遠視力,但對近視力的改善有限,影響患者術后的正常生活。該手術治療下晶體的調節能力喪失,無法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不能大幅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3-4]。多焦人工晶體的作用與生理晶狀體更加接近,是一種可調節的人工晶體, 能夠彌補單焦人工晶體的缺陷。本研究選取60 例白內障超聲乳化聯合人工晶體植入術患者進行研究,對多焦人工晶體植入術進行分析。
選取 2019 年 7 月至 2021 年2 月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60 例白內障超聲乳化聯合人工晶體植入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數字奇偶法分為對照組(30 例)與觀察組(30 例)。 對照組中,男 20 例,女 10例;年齡 47~65 歲,平均(52.57±3.68)歲;發病時間 1 個月~3 年,平均(1.25±0.72)年;平均角膜散光度(0.52±0.37)D;平均眼軸長度(22.75±0.63)mm;平均眼壓(15.68±1.69)mmHg(1 mmHg=0.133 kPa)。 觀察組中,男21 例,女 9 例;年齡 46~66 歲;平均(52.63±3.91)歲;發病時間 2 個月~3 年;平均發病時間(1.32±0.68)年;平均角膜散光度(0.57±0.31)D;平均眼軸長度(22.81±0.54)mm;平均眼壓(15.71±1.13)mmHg。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均為單純性白內障患者;②符合手術指征,進行超聲乳化聯合人工晶體植入術治療;③單眼發病。 排除標準:①角膜散光>1.5 D;②有角膜病、青光眼;③有眼底疾病,比如視網膜裂孔、黃斑變形等。 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患者進行眼表面麻醉。 做鞏膜隧道切口。 位置選取為角鞏膜緣后1.5~2 mm 處。 大小直徑為3 mm 的切口。 做前囊膜環形撕囊,直徑6 mm,使用隧道刀操作。 水分離晶狀體核,將混濁的晶狀體進行超聲乳化摘出。 對照組患者植入單焦人工晶體,經切口植入人工晶體,屈光度0~0.5 D。觀察組患者使用多焦人工晶體植入。 屈光度0~0.25 D。 將后囊膜與人工晶體的黏彈劑、皮質盡量吸干凈。 術后通過卡巴膽堿注射液點眼,水密切口,縮小瞳孔。兩組患者術后均常規使用復方妥布霉素滴眼液及雙氯芬酸鈉滴眼液滴眼,4 次/d,連續使用6 周。
觀察兩組患者的視力情況、 術后視覺不良癥狀、戴鏡情況、視功能及生存質量。 ①術后3 個月,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視力情況[5],包括遠視力矯正后的近視力(distance-corrected near visual acuity,DCNVA)、最佳矯正遠視力(best 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BCDVA)、裸眼近視力(uncorrected near vision acuity,UCNVA)、最佳矯正近視力(best corrected near vision acuity,BCNVA)、裸眼遠視力(uncorrected distance vision acuity,UCDVA)。 ②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術后視覺不良癥狀,根據高佳佳[6]的相關研究自制調查問卷,包括眩光、光暈評分,分數越高,表示視覺不良癥狀越輕,問卷的信度系數為0.91,問卷回收率為100%。③視功能及生存質量。視功能及生存質量比較使用視功能指數量表[7],分數越低,表示患者的視功能及生存質量越高。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不符合正態分布者轉換為正態分布后統計學分析,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DCNVA、UCNVA 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的 BCNVA、BCDVA、UCDVA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 1)。
表1 兩組患者視力情況的比較(logMAR,)

表1 兩組患者視力情況的比較(logMAR,)
組別 例數 BCDVA BCNVA DCNVA UCDVA UCNVA對照組觀察組t 值P 值30 30 0.03±0.01 0.04±0.05 1.072 0.287 0.12±0.05 0.10±0.06 1.403 0.166 0.65±0.11 0.12±0.06 23.168<0.001 0.04±0.03 0.03±0.02 1.519 0.132 0.55±0.13 0.12±0.07 15.952<0.001
兩組的術后視覺不良癥狀眩光、 光暈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 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視覺不良癥狀的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術后視覺不良癥狀的比較(分,)
組別 例數 光暈 眩光對照組觀察組t 值P 值30 30 3.72±1.25 3.23±1.46 0.402 0.689 2.92±1.52 2.73±1.61 0.591 0.557
觀察組的戴鏡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 3)。

表3 兩組患者戴鏡率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視功能及生存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視功能及生存質量評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 4)。
表4 兩組患者視功能及生存質量的比較(分,)

表4 兩組患者視功能及生存質量的比較(分,)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 t 值 P 值對照組觀察組t 值P 值30 30 46.82±6.37 46.75±6.51 0.042 0.967 16.85±3.47 11.52±2.16 7.142<0.001 22.630 28.133<0.001<0.001
白內障患者的臨床表現包括晶體混濁、視力障礙等,其發病的主要因素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遺傳、電離輻射、免疫以及代謝系統失常、功能性的退化等。白內障嚴重影響眼部功能以及視力,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 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術后能夠有效提升白內障患者的裸眼視力。采取超聲乳化白內障與人工晶狀體植入術聯合治療白內障,具有一定的應用效果。 隨著人們對健康要求的提升, 不僅要獲得良好的視功能,還要保障生活質量。 患者獲得精準遠視力的同時,臨床醫師也更加關注,能夠實現調節人工晶狀體,是更加理想的白內障手術效果。 由于涉及睫狀肌收縮能力、懸韌帶張力、皮質組織、晶狀體囊等,晶狀體調節相對復雜。 傳統治療白內障的人工晶狀體植入術,主要是單焦人工晶體植入,不能同時滿足視近、視遠的要求[8]。現代人工晶狀體不斷發展,已經具有多種生理功能,比如屈光恢復、視力調節等等。傳統單焦人工晶體只能提供單個焦點,術后視覺質量有限。 多焦人工晶體基于光線折射、衍射的理論,在不同的焦點分配眼內光能,能夠保障中距離視力,以及遠近視力,遠近距離視物清晰,從根本上改善患者術后視功能。 張衛營等[9]的研究顯示,多焦人工晶體植入的患者,裸眼近視力更優于單焦人工晶體植入患者(P<0.05)。 徐正[10]的研究顯示,多焦人工晶體植入的患者的裸眼近視力比單焦人工晶體植入患者更佳(P<0.05),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多焦人工晶體植入術能夠同時滿足視近、視遠的要求,對近視力的作用明顯。 并且術后視覺不良癥狀不會增加。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DCNVA、UCNVA 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的術后視覺不良癥狀眩光、 光暈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提示多焦人工晶體使患者具有一定的擬調節能力,提高近視力,有效改善視覺功能。 多焦人工晶體改善患者看近的能力,近年來發展迅速,但一些患者可能出現不適,主要是由于存在兩個焦點,導致一些患者光暈、眩光等癥狀。多焦人工晶體衍射階梯共有12 個區帶, 從中央到周邊逐漸降低。 增加的度數大小依據環的分界線位置。 隨著人眼看遠看近時,瞳孔出現變化,階梯高度也會變化,進行相應調節,偏向于遠焦或近焦[11-12]。 兩個圖像之間的分配在漸進階梯下保持漸變的特性,有效緩解眩光、光暈問題。 新型第二代多焦人工晶體能夠有效減少不適[13]。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的戴鏡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視功能及生存質量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多焦人工晶體植入術可以提升生活質量及視覺質量,減少戴鏡率。 由近及遠的視力范圍以及兼具良好的裸眼遠近視力,是多焦人工晶體的優勢,幫助患者擺脫對眼鏡的依賴,降低戴鏡率,同時提升生活質量。宋銳等[14]應用多焦點人工晶體植入,患者的視功能指數量表水平比單焦人工晶體植入顯著更高(P<0.05),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白內障發病機制復雜,通常認為是由于自由基導致晶狀體出現生化, 或者氧化損傷。相比正常人眼中的抗氧化成分, 白內障患者相對較低,同時脂質過氧化產物相對更高[15-16]。治療白內障患者最普遍和安全的方法就是摘出晶狀體,然后將人工晶體植入。如果患者需要近距離工作,視物不清,就要佩戴遠視鏡片,因為單焦人工晶體不能提供足夠的近視力,只能恢復患者的遠視力,治療效果有限[17-19]。 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不良影響。解決的方式有多焦人工晶體、可調人工晶體、單眼視等。但可調人工晶體的不確定因素比較多,調節幅度很小,通過單眼視的方式會影響患者感知深淺的能力,效果不理想。 多焦人工晶體利用折射、衍射等的光學原理,光線經過人工晶體,就會產生兩個或多個焦點[20-21],由此在視網膜上能夠同時聚焦遠處和近處物體。隨著人們對生活品質要求的提升, 白內障患者不僅要有良好的手術療效,還要實現良好的裸眼全程視覺質量。多焦人工晶體符合人們的需求,是人工晶體發展歷程的重要一步。 多焦人工晶體植入后,強化患眼的調節能力,并且使裸眼視力恢復,帶來優質的全程視力。 患者不需要佩戴眼鏡,獲得良好的全程視覺質量,使其能夠正常生活[22]。
綜上所述,多焦人工晶體植入能夠彌補傳統單焦人工晶體的不足,提升白內障患者的全程視力及視覺質量,減少對眼鏡的依賴,降低戴鏡率,不增加術后視覺不良癥狀,改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