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超,王礞礞,王 晶,彭 華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81
奶牛存欄以2016年為分水嶺,呈現先增后減的發展趨勢。2000年以來,非洲奶業快速發展,尤其是北非地區奶牛存欄高速增加,帶動非洲奶牛存欄明顯增加。2000年,非洲奶牛存欄4 260.62 萬頭,2016年達到近年來歷史最高,為7 127.47 萬頭,比2000年增加67.3%,年均增長3.3%;2017年以來,非洲奶牛存欄小幅下降,2018年降至6 752.49 萬頭,比2016年下降5.3%(圖1)。
奶牛養殖集中在東非、北非和西非,東非存欄占比近六成。分地區看,東非地區(包括蘇丹、南蘇丹共、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索馬里、吉布提、肯尼亞、坦桑尼亞、烏干達、盧旺達、布隆迪、塞舌爾)是非洲奶牛存欄最多的地區,存欄占比逐年增加。2000年存欄為1 930.57萬頭,占非洲奶牛總存欄的45.3%,2016年存欄4 259.61 萬頭,占比59.8%,2018年存欄4 012.70 萬頭,占比59.4%。北非地區(北非地區包括埃及、利比亞、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摩洛哥、亞速爾群島、馬德拉群島、加那利群島)是非洲第二大奶牛養殖區,奶牛存欄相對較穩定,2000年存欄1 350.99 萬頭,2011年增至1 960.47 萬頭,2012年后回落到2000年水平,近年來存欄保持在1 300 萬頭左右,占非洲奶牛存欄的19.3%。西非地區(包括毛里塔尼亞、塞內加爾、岡比亞、馬里、布基納法索、幾內亞、幾內亞比紹、佛得角、塞拉利昂、利比里亞、科特迪瓦、加納、多哥、貝寧、尼日爾、尼日利亞)奶牛存欄也明顯增加,從2000年的648.15 萬頭增加到2018年的1 100.53 萬頭,年均增長3.0%,占非洲奶牛存欄的16.3%。南非地區(包括安哥拉、贊比亞、馬拉維、莫桑比克、津巴布韋、博茨瓦納、納米比亞、南非、斯威士蘭、萊索托、馬達加斯加、毛里求斯、科摩羅、留尼汪島、圣赫勒拿島)、中非地區(包括中非共和國、乍得、喀麥隆、赤道幾內亞、加蓬、剛果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奶牛存欄相對較少且比較穩定,2018年存欄分別為152.61 萬頭和182.20 萬頭,分別占非洲奶牛存欄的2.3%和2.7%(圖1)。

圖1 2000—2018年非洲各區奶牛存欄情況
生鮮乳產量穩步增長。2000年,非洲牛奶產量2 201.46 萬t,2012年達到近20 年歷史最高,為3 677.68 萬t,比2000年增加67.1%,年均增長4.4%;2012年以來牛奶產量穩中下降,2018年為3 462.85 萬t,比2012年下降5.8%,2000—2018年年均增長2.5%(圖2)。
牛奶產量主要為東非地區和北非地區。分地區看,東非地區牛奶產量最多,2000年牛奶產量為700.05 萬t,2016年達到近20 年最高水平,達到1 629.47 萬t,比2000年增長132.8%,之后小幅下降至2018年的1 519.04 萬t。近20 年,東非地區牛奶產量快速增加,年均增長4.4%,占非洲產奶量的比例也從2000年的31.8%上升到2018年的43.9%,增加12.1個百分點。北非地區是非洲第二大產奶地區,2000年牛奶產量為937.47 萬t,2011年達到1 484.01 萬t,之后逐漸下降,2018年為1 090.65 萬t。過去20 年,西非地區牛奶產量先增后減,年均增長0.8%,占非洲牛奶產量的比重從2000年的42.6%下降到2018年的31.5%,減少11.1 個百分點。西非地區、南非地區和中非地區牛奶產量相對比較少,2018年牛奶產量分別為359.06 萬t、432.52 萬t和61.57 萬t,分別占非洲牛奶產量的3.2%、1.9%和0.8%(圖2)。

圖2 2000—2018年非洲生鮮乳產量
乳制品加工業快速發展,鮮奶和奶酪是主要品類。2000年以來,隨著以奶牛為主的奶畜養殖規模的擴大以及社會資本、外商加大投資乳制品加工業,非洲乳制品加工業快速發展。2000年,非洲各類乳制品產量為400.01 萬t,折合生鮮乳1 244.86 萬t;2014年各類乳制品產量為722.13 萬t,折合生鮮乳2 031.02 萬t,分別比2000年增長80.5%和63.2%。從品類看,鮮奶、奶酪和奶油是主要加工品類,2014年產量分別為567.19 萬t、112.99 萬t和38.14 萬t,分別占乳制品總產量的78.5%、15.6%和5.3%,累計占到所有品類的99.5%(表1)。
乳制品加工業相對集中,北非和東非是主要加工地。分地區看,北非地區乳制品加工業規模最大,2014年鮮奶、奶酪和奶油產量分別為222.98 萬t、77.87 萬t和20.62 萬t,分別占非洲鮮奶、奶酪和奶油產量的39.3%、68.9%和54.1%;乳制品產量折合生鮮乳為1 166.65 萬t,占非洲的57.4%。東非地區是非洲第二大乳制品加工地,2014年鮮奶、奶酪、奶油和乳清產量分別為236.33 萬t、18.01 萬t、11.85 萬t和0.83 萬t,分別占非洲鮮奶、奶酪、奶油和乳清產量的41.7%、15.9%、30.1%和23.2%;乳制品產量折合生鮮乳為517.93 萬t,占非洲的25.5%。南非地區、西非地區和中非地區乳制品加工量相對較少,2014年乳制品產量折合生鮮乳分別為178.18 萬t、164.11 萬t和4.16萬t,分別占非洲的8.8%、8.1%和0.2%(表1)。
埃及、肯尼亞和南非是主要的乳制品加工國家。埃及是非洲乳制品加工規模最大的國家,2018年鮮奶、酸奶、奶酪和奶油產量分別為132.20 萬t、23.50 萬t、39.50 萬t和2.90 萬t,乳制品產量折合生鮮乳為573.90 萬t,占非洲生鮮乳產量的16.6%。肯尼亞是非洲重要的鮮奶加工國家,2018年鮮奶產量為46.80 萬t,除此之外,也生產少量奶酪、奶油、奶粉等干乳制品,全年乳制品產量折合生鮮乳為47.60萬t。南非是非洲第二大乳制品加工國家,2018年鮮奶、酸奶、奶酪、奶油、奶粉和乳清粉產量分別為168.90 萬t、45.00 萬t、10.80 萬t、4.20 萬t、1.70 萬t和1.70 萬t,乳制品產量折合生鮮乳為382.70 萬t,占非洲生鮮乳產量的11.1%(表2)。

表 1 2000—2014 年非洲及各地區主要乳制品產量 單位:萬 t

表 2 2005—2018 年非洲主要生產國乳制品產量 單位:萬 t
消費總量穩中有降,鮮奶是最主要的消費品類。2010年以來,非洲乳制品消費量整體呈現穩中有降的趨勢,2010年非洲各類乳制品折合生鮮乳的消費量為5 714.17 萬t,2019年為5 468.21 萬t,比2010年減少4.3%,年均下降0.5%。其中,鮮奶是最主要的消費品類,2010年鮮奶消費量為3 661.74 萬t,2019年降為3 438.82 萬t,減少6.1%,年均下降0.7%,占乳制品消費量(折合生鮮乳)的60%以上;奶油消費減少最為明顯,消費量從2010年的44.26 萬t下降為2019年的38.86 萬t,減少12.2%,年均下降1.4%;奶酪消費減少也比較明顯,消費量從2010年的100.67 萬t下降為2019年的89.22 萬t,減少11.4%,年均下降1.3%;奶粉消費呈增加趨勢,消費量從2010年的85.99 萬t增加到2019年的100.89 萬t,增長18.9%,年均增長1.9%(圖3)。

圖3 2010—2019年非洲乳制品消費量
人均乳制品消費量呈現下降趨勢,不同品類消費量差異顯著。2010年非洲人均乳制品消費量折合生鮮乳為54.92 kg/人·年,2019年降為41.74 kg/人·年,比2010年下降24.0%,年均下降3.0%。鮮奶、黃油、奶酪和奶粉人均消費量差異明顯,近10 年變化趨勢各異。其中,鮮奶是非洲居民最主要的乳制品消費品類,年人均消費量持續減少,從2010年的35.27 kg/人·年下降至2019年的26.34 kg/人·年,年均下降3.0%;黃油、奶酪、奶粉等干乳制品消費量相對較少,2019年人均消費量分別為0.30 kg/人·年、0.68 kg/人·年和0.77 kg/人·年,分別比2010年下降25.3%、30.0%和29.6%(圖4)。

圖4 2010—2019年非洲乳制品年人均消費量
各國人均乳制品消費量差異大,消費結構區別明顯。受經濟發展水平、消費習慣影響,非洲各國乳制品消費量和消費結構表現出明顯差異。埃及乳制品人均消費量高于非洲平均水平,奶油、奶酪、奶粉等干乳制品消費量比例最高,2019年乳制品人均消費量折合液態奶為73.38 kg/人·年,其中,鮮奶、奶油、奶酪、奶粉消費量分別為10.93 kg/人·年、1.31 kg/人·年、4.46 kg/人·年和0.92 kg/人·年,折合生鮮乳分別占14.9%、14.3%、60.7%和10.0%,液態奶與干乳制品消費比例為1.5:8.5。南非乳制品人均消費量高于非洲平均水平,2019年乳制品人均消費量折合生鮮乳為60.84 kg/人·年,其中,鮮奶、奶油、奶酪、奶粉消費量分別為37.66 kg/人·年、0.64 kg/人·年、1.73 kg/人·年和0.28 kg/人·年,折合生鮮乳分別占61.9%、6.0%、28.4%和3.7%,液態奶與干乳制品消費比例為6:4。埃塞俄比亞主要以鮮奶消費為主,2019年乳制品人均消費量折合生鮮乳為29.67 kg/人·年,其中,鮮奶、奶油、奶酪、奶粉消費量分別為27.73 kg/人·年、0.15 kg/人·年、0.06 kg/人·年和0.02 kg/人·年,液態奶與干乳制品消費比例為9:1。尼日利亞乳制品人均消費非常低,主要以奶粉為主,2019年人均乳制品消費量折合生鮮乳為7.30 kg/人·年,僅為非洲平均水平的1/6,其中,鮮奶、奶油、奶酪、奶粉消費量分別為1.08 kg/人·年、0.12 kg/人·年、0.05 kg/人·年和0.60 kg/人·年,折合生鮮乳分別占14.8%、13.0%、6.9%和65.3%(圖5)。

圖5 2019年非洲部分國家年人均乳制品消費量
非洲乳制品貿易波動增加,長期處于貿易逆差格局。2000年以來,非洲乳制品貿易逐漸增長,2000年出口量和出口額分別為7.85 萬t和1.14 億美元,進口量和進口額分別為85.15 萬t和13.61 億美元,2018年出口量和出口額分別為37.00 萬t和7.21 億美元,進口量和進口額分別為198.72 萬t和48.57 億美元,年均增長率分別為9.1%、12.1%、4.8%和7.4%。貿易逆差從2000年的12.44 億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41.35 億美元,年均增長7.4%。非洲乳制品進口和出口巨大的差異,導致其長期以來處于貿易逆差格局(圖6)。

圖6 2000—2018年非洲乳制品進出口情況
北非、西非和東非是主要進口地區,北非占比50%左右。2018年,非洲乳制品進口量和進口額分別為198.72 萬t和48.57 億美元,其中,北非地區進口量和進口額分別為84.49 萬t和27.56 億美元,分別占非洲總進口規模的42.5%和56.7%,為非洲進口乳制品最多的地區;其次是西非地區,進口量和進口額分別為41.95 萬t和8.21 億美元,分別占非洲總進口規模的21.1%和16.9%;東非地區也保持了較大的進口規模,進口量和進口額分別為29.67 萬t和6.28 億美元,分別占總進口規模的14.9%和12.9%。北非地區、西非地區和東非地區進口量和進口額累計占非洲總進口規模的78.6%和86.6%,是非洲主要的乳制品進口地區(圖7)。

圖7 2018年非洲各地區乳制品進出口情況
奶業是外資投資非洲的重要產業。規模龐大的奶牛群、較低的單產水平以及較大的乳制品消費量增長空間,非洲奶業吸引了大量資金投入,其中外商是主要的投資形式。非洲奶業外商投資分化嚴重,奶牛養殖因投資大、收益低,外資投資停滯甚至下降,而乳制品加工利潤水平較高,投資增長強勁,行業并購活動頻繁。2019年,非洲乳業發生了多起并購事件,剛果的Webcor集團投資安哥拉乳業,收購了的Lactiangol;法國Lactalis投資埃及,收購了埃及奶酪制造商Green Land;荷蘭乳品合作企業Friesland Campina投資埃及,洽談收購Arab Dairy;荷蘭乳品合作企業Friesland Campina投資埃塞俄比亞,收購Holland Dairy Ethiopia的少數股權;美國可口可樂公司投資馬達加斯加,收購Chi Ltd部分股權;法國Savencia投資突尼斯,收購Compagnie Fromagere部分股權;瑞士Emmi投資突尼斯,收購Vitalait部分股權(表3)。

表3 2019年部分外商在非洲國家奶業投資活動
乳制品價格與國際市場接軌,不同國家間存在差異。非洲北部與歐洲接壤,東北部與亞洲相連,乳制品進口規模較大,價格與國際市場接軌,不同國家間存在一定差異。其中,埃及乳制品價格較高,奶油、奶酪以及奶粉等產品略高于美國市場價格,埃塞俄比亞、尼日利亞乳制品價格相對較低(圖8)。

圖8 2019年非洲各國乳制品價格
非洲奶業商業化起步較晚且發展比較緩慢,奶牛養殖方式仍以散養為主,養殖規模也依然較小,單產水平較低。未來非洲奶牛養殖在管理、技術等方面提升空間巨大,悠久的乳制品消費習慣促使消費增長空間廣闊,乳制品加工具有廣闊的前景。
2.1.1 養殖方式以散養為主
非洲奶牛養殖商業化自20世紀中期起步,經過近70 年的發展,奶牛數量和生鮮乳產量均有較大幅度增加,奶牛品種改良也取得一定成效。但目前,非洲奶牛養殖仍以散養為主,部分養殖品種仍以役用為主,牛奶生產僅僅是奶牛養殖的副產品,半數以上的牛奶產自散戶的小、微型牧場。以散養為主的養殖方式,其養殖成本整體比較高,生鮮乳質量缺乏保障,對非洲奶業發展存在一定制約。
2.1.2 養殖規模較小
經過近年來的發展,非洲奶牛飼養規模不斷提升,但整體養殖規模仍然較小,國家間差距巨大。其中,奶業是南非農業最大的行業之一,現代化、規模化程度較高,且近年來規模水平仍在不斷提升,2018年平均每家奶牛場養殖達到465 頭,比2015年增加94 頭;津巴布韋奶牛養殖規模處于非洲領先地位,平均每家奶牛場養殖量從2015年的165 頭逐漸增加到2018年的195 頭。相比于南非和津巴布韋的規模化養殖,多數非洲國家奶牛養殖規模仍然十分小,如非洲第5大奶牛存欄國家肯尼亞,2018年平均每家奶牛場存欄僅3 頭,而第11大奶牛存欄國埃及,2018年平均每家奶牛場存欄僅7 頭。整體而言,非洲奶牛養殖規模較小,且國家間差距巨大(表4)。

表4 2018—2018年非洲國家奶牛養殖規模單位:頭/家
2.1.3 單產水平低下
非洲奶牛單產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各地區差異較大。據FAO統計,非洲奶牛單產水平長期處于較低水平,2018年各國奶牛平均單產僅為512.8 kg/頭,僅為世界平均水平(2 577.2 kg/頭)的1/5、美國(10 463.3 kg/頭)的1/20、歐洲(7 087.5 kg/頭)的1/14、新西蘭(4 269.6 kg/頭)的1/8,與奶業發達國家差距巨大。其中,南非地區單產水平最高,2018年單產達到2 834.2 kg/頭,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但仍低于美國、歐洲、新西蘭等奶業發達國家(地區);西非地區奶牛單產也處于非洲平均水平之上,2018年平均單產為836.1 kg/頭;東非地區、北非地區和中非地區較低,均處于非洲平均水平之下(圖9)。

圖9 2000—2018年非洲奶牛單產
2.2.1 奶牛養殖提升空間巨大
奶業是非洲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非洲經濟發展中占重要地位。非洲各國非常重視奶業發展,各國通過實施奶業發展促進政策和相關計劃推動現代化、規模化的奶牛飼養方式,促進生鮮乳的生產加工,滿足日益增長的乳制品消費需求。如埃及將增加生鮮乳產量列入國家發展計劃重要內容之一,通過進行基因檢測和人工授精改進,建立專門培育國外高產奶牛農場。博茨瓦納政府財政支持奶業發展,完善推廣服務體系;萊索托則是通過發展畜牧業,減少貧困,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其中奶業的主要發展目標是通過提高生鮮乳生產為婦女和下崗職工創造就業機會,增加農牧民收入。
2.2.2 乳制品加工前景廣闊
非洲乳制品產量難以滿足國內需求,尤其是城市需求缺口巨大,許多國家需要從美國、澳大利亞和歐洲進口大量的奶粉、黃油、奶酪等乳制品緩解國內供給缺口。非洲國家非常重視乳制品加工業發展,制定了相關的產業發展政策鼓勵乳制品加工業發展,如肯尼亞制定相關法律和政策鼓勵國內奶業發展,對在其國內投資生鮮乳等農產品加工的外國企業,享受免稅等優惠政策;埃及2018年出臺新的投資法,吸引外國投資者投資乳制品加工,同時擴大生鮮乳收集中心,鼓勵私營牧場、加工企業合作建設奶牛擠奶與生鮮乳收集中心,保障生鮮乳質量。
2.2.3 乳制品消費水平增長空間巨大
非洲具有較好的飲奶傳統習慣,但人均乳制品消費量較低,2019年為41.74 kg/人·年,僅為歐盟(347.61 kg/人·年)的12.0%,美國(275.41 kg/人·年)的15.2%,新西蘭(238.80 kg/人·年)的17.5%。非洲各國之間乳制品消費水平差異巨大,人均消費量最低的國家消費量僅為最高國家的1/10。同時,各國十分重視乳制品消費,部分國家將乳制品消費列為奶業發展的主要目標,其中萊索托奶業發展目標就包括了擴大牛奶等乳制品的消費需求,改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
中國是奶業生產和消費大國,非洲奶牛養殖業發展迅速,貿易需求強勁,中非具有廣闊的奶業合作空間。未來,奶牛養殖、乳制品加工、乳制品貿易等方面有諸多合作的領域,中非可以從人才培養交流、技術推廣應用以及乳品企業投資等方式開展合作,實現中非奶業資源、市場、技術的合作共贏。
奶牛養殖領域是奶業發展的基礎,也是中非奶業合作的重點領域之一。一方面,非洲奶牛存欄基數較大但單產水平普遍較低,而中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養殖經驗,養殖技術水平在不斷提高,中非可積極探索奶牛養殖領域的合作,從飼草料種植、營養配料、精準飼喂、舒適度改善、智能管理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另一方面,乳制品消費逐漸多元化的背景下,國內水牛奶、羊奶等特色乳制品需求快速增加,非洲除了規模龐大的奶牛群體外,還養殖了相當比例的奶水牛、奶綿羊、駱駝等特色奶畜,為中非在特色奶畜養殖領域的合作打下基礎。
乳制品加工是國際奶業合作的重要領域,也是中非奶業合作不可或缺的領域。一方面,積極探索在以牛奶為主要原料的液態奶、奶酪、黃油等常規乳制品加工領域的合作,從原料奶奶源質量把控、乳制品加工技術和乳制品消費市場等方面進行整合,探索中非乳制品加工合作領域。另一方面,積極探索以水牛奶、羊奶、駱駝奶等特色乳制品加工領域合作,通過聯合開展特色乳制品產品開發、技術改良推廣,實現中非特色乳制品加工的合作共贏。
隨著中非在國際市場乳制品貿易中地位不斷增強,未來雙方乳制品貿易將逐漸變為重點領域。一方面,利用中國在RCEP協定成員國間的區位優勢,對奶粉等產品,在立足本國市場的基礎上,適度進行非洲市場的拓展。另一方面,對于非洲生產的,尤其是國內企業投資建設生產的水牛奶、羊奶等特色乳制品,通過貿易合作進一步拓展中國市場。另外,中非對乳制品貿易情況進行溝通交流,有效發揮雙方在乳制品產品以及消費市場方面的優勢互補,實現合作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