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檢 杜葉紅 周佳燕 胡美華 楊新琴
近年來,浙江蔬菜產業通過優化產區布局、創新生產模式、強化技術集成、狠抓質量安全等措施,在品種結構和生產方式優化、科技創新及品牌培育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1]。全省蔬菜播種面積穩定在989萬畝、產量和產值穩定在1 945萬t、553億元,在促進農民增收、助推鄉村振興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浙江省蔬菜產業穩定向好的發展態勢離不開蔬菜政策性保險的保駕護航,但面對復雜多變的自然災害和市場風
險,以及滿足基層蔬菜生產經營主體多樣化的保險需求,蔬菜政策性保險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浙江省地處中緯度沿海地區,東亞季風區,且境內地形起伏較大,氣候和地理因素導致省內洪澇、臺風、干旱、低溫霜凍、大風、滑坡等自然災害發生概率較高。如2019年第9號臺風“利奇馬”肆虐浙江大部地區,大風強降雨造成農田基礎設施大面積毀壞,在田蔬菜受災50余萬畝,絕收14余萬畝,給蔬菜種植主體造成巨大損失。再如2021年元旦前后,全省遭遇2次強寒潮,造成露地青菜、芹菜、大白菜、蘿卜等蔬菜被凍傷或凍死,大棚越冬番茄、茄子等部分設施蔬菜受凍,減產明顯,蔬菜種植基地損失較大。
目前,蔬菜生產產前的整地、起壟、翻耕等農機使用率相對較高,而產中的移栽、整枝、收獲等農事操作仍以人工為主,且從事蔬菜生產的勞動力老齡化問題嚴重,大部分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在機械操作、田間農事過程中人身意外傷害風險較高,導致糾紛和賠付損失。另外,農業生產勞動力素質總體不高,安全生產技能和意識不強。如遇低溫凍害天氣時,個別種植戶在大棚內加溫保暖,觸電及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偶有發生。
隨著我國交通基礎的不斷夯實,蔬菜等大宗農產品的流通更加便捷和活躍,加之近年來貴州、云南、寧夏等地蔬菜產業助推脫貧攻堅,蔬菜播種面積增加,全國蔬菜大生產、大市場、大流通的大環境已形成,市場競爭日益劇烈,蔬菜產品銷售壓力和生產風險正在加大。另外,由于目前蔬菜產業組織化程度依然較低、產銷信息不對稱,影響產業競爭力和市場風險抵抗能力。目前全國最大的設施番茄產區溫州蒼南縣,自2015年以來番茄產地價格多次出現“跳水”現象,造成大量番茄滯銷,“菜賤傷農”的現象時有發生,影響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①蔬菜保險險種不斷豐富 浙江省自2006年在全國率先啟動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以來,按照“突出重點、因地制宜”原則,省級層面重點推進全省普適性農業保險品種,積極鼓勵各地開辦特色保險品種。目前,蔬菜方面已發展有全省覆蓋的政策性蔬菜保險如大棚蔬菜、露地蔬菜保險,及針對農業生產設施的單體鋼架大棚和連棟鋼架大棚保險;全省各地也結合地方蔬菜產業積極探索發展蔬菜特色保險,如杭州葉菜、蒼南番茄、長興蘆筍、臨海西蘭花價格指數保險及黃巖高山蔬菜保險等。

表1 浙江省政策性蔬菜保險情況
②保險保障政策不斷強化 2015年浙江出臺《浙江省實施<農業保險條例>辦法》,成為全國首個地方版農業保險規章,其將農業保險及涉農保險活動及管理均納入適用范圍,賦予縣一級充分自主權,支持各地探索開發特色農業保險險種,逐步擴大保險覆蓋面,提高保險保障程度。2016年,浙江省啟動了農業保險實施10年以來范圍最廣、力度最大的一次政策調整,提高了包括蔬菜在內的13類農作物保險金額,平均提高30%以上,最高50%;擴大保險責任范圍,大棚、蔬菜等品種的財政補貼提高到70%,減少農戶負擔。
③保險供給機制不斷優化 在堅持和完善風險分擔、共同經營的農業保險共保體模式基礎上,放開大棚、蔬菜、西瓜等12個省級險種主承保權,鼓勵共保體10個成員公司以縣(市、區)為單位適度競爭、協同推進農業保險。鼓勵保險公司創新農業保險業態模式,利用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手段,在全國率先開發了蔬菜、蘆筍價格指數保險,蔬菜制種綜合保險等,強化農業保險服務精準供給。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較為嚴重期間,為了穩定葉菜的市場供應,鼓勵生產,專門推出了疫情期間浙江省政策性葉菜價格指數保險。
④保險服務體系不斷完善 目前全省已建立三農保險服務站800余個,三農保險服務點超1萬個,聘請各級三農保險協保員近1.2萬人,初步形成了覆蓋全省的保險服務體系。建立了24 h報案受理服務制度,災情發生后,鎮村基層協保人員可幫助農戶報案,協助做好災情查勘等工作。積極推進農業保險專家庫建設,充分發揮農業、保險、氣象、法律等領域專家的咨詢服務作用,組建全省農業保險專家庫,定損理賠如有爭議,可提交專家組裁定。
①保險涵蓋面小 一些地方蔬菜種植品種較多,有茄果類、葉菜類、瓜果類等,除大棚蔬菜保險覆蓋面尚可外,其他地方特色險種少,甚至基本沒有,遠不能滿足生產經營主體的實際需求。已有的特色保險產品大部分還在試點探索階段,雖然中央出臺了特色農業保險的補貼政策,對地方的特色農業保險進行了補助,但因額度和范圍有限,對各地推行政策性蔬菜保險的激勵作用不大,現有的特色險種試點面積較小,對標的面積都有一定要求,一些散戶不能參加保險;以蒼南為例,2020年能夠參加保險的番茄種植面積僅試點3 000畝(200 hm2),不足全縣面積的10%。
②農戶投保積極性不高 蔬菜品種多、茬口多,生長習性、病蟲害、采收期各有不同,投保過程較水稻繁瑣,且需要農戶繳納的保費相對較高,菜農投保積極性受到抑制。部分理賠條件設置不合理,有些農戶種植的蔬菜明明受災造成損失,但由于災害等級達不到理賠條件規定而得不到賠償。另外,大部分菜農投保意識不強,存在僥幸心理,認為自家經營的菜地受災可能性小,花錢投保不劃算,即使投保了有災害發生,賠的也少,所以干脆不投保。以浙江省傳統大棚蔬菜種植大縣嘉善縣為例,2019年大棚蔬菜投保面積僅396.5畝,蔬菜種植戶投保積極性不高。
③理賠定損能力有待提高 蔬菜保險標的主要是不同類別的鮮活蔬菜瓜果,種植特點、生育期、成災主災因子等各不相同,一旦發生保險事故,保險責任的勘定困難。在自然災害發生時,直接造成的經濟損失很難預估,需有一段觀察恢復期后才能定損理賠,而一般農戶在受到自然災害影響后,需要盡快進行生產補救措施,因此,農業保險無法第一時間為災后生產提供資金支持。另外,蔬菜市場復雜多變,雖然部分地區開發的價格指數保險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蔬菜主體的生產效益,但價格信息采集面窄、滯后,且忽視生產成本的上漲,往往出現面上價格較低,卻未能觸發理賠的情況。
④專業保險從業人員缺乏 政策性蔬菜保險對工作人員要求高,在熟悉保險業務知識的基礎上,要熟悉不同蔬菜作物的生產特點和相關技術要點,加上工作主要在田間,很難吸引專業技術人才從事此項工作。另外,蔬菜生產季節性較強,且保險一旦觸發,涉及面廣、受損理賠的種植戶多,短時間內需要開展大量定損理賠工作,保險理賠人員階段性不足長期存在。
做好保險條款及方案解釋告知,推動農業保險條款表達通俗化、簡明化、標準化,通過設立展板、懸掛橫幅、發放宣傳單、明白紙等方式向廣大種植主體普及農業保險知識,細心講解政策性農業保險相關事項及承保、理賠流程、農業種植保險的意義等,耐心解答群眾疑問,多形式、全方位、多層次宣傳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政策和典型事例,進一步增強農戶保險意識,提高農戶參與度。
鼓勵保險機構以地方產業政策和農戶需求為導向,圍繞“菜籃子”工程和地方主產蔬菜栽培,開發能夠體現區域特色,產業規模較大,農戶投保意愿強烈的險種,如價格指數保險、產值產量保險、農民生產期間短期意外傷害保險和綜合險等農業保險產品,豐富農業保險品種體系,滿足農業經營主體需求,擴大蔬菜保險覆蓋面。積極構建涵蓋財政補貼政策性險種、商業險和附加險等多元化風險保障體系,逐步將農業從業人員、農機、農業生產廠房等保障農業生產設施設備納入農業保險保障范圍。

加強農業保險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不斷強化服務意識和定損理賠能力。鼓勵支持保險機構根據業務需要,發揮當地專業合作社、技術能手、鄉賢等力量,在當地選聘協保員、協賠員等農險專兼職人員,提高基層農險工作人員積極性,逐步將保險服務延伸至鄉鎮、村組。加強農業保險與政府減災救災工作配合,統籌發揮農業農村、氣象、水利等部門的業務力量,完善農業氣象災害預警體系建設,指導保險機構優化防災減災救災資源調配機制,開辟綠色理賠通道,簡化流程,提高時效。健全農業再保險制度,發揮“保險+期貨”在服務鄉村產業發展中的作用。
以數字化改革為契機,加快農業保險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建立保險機構以及行業主管部門數據共享機制,逐步整合金融、財政、農林農村、氣象、保險監督以及保險機構的涉農基礎數據參數的互聯共通和多跨應用。鼓勵保險機構開發和升級農險業務應用場景,加快整合線上、線下服務,提升農險信息化水平和服務半徑,進一步提高承保、理賠效率,方便農戶查收農險信息、投保報損以及防災減災信息,實現農戶在家用保險,農險線上自助投保。加大無人機視頻拍攝、物聯網、衛星遙感等技術和設備推廣運用,探索遠程參保、定損、理賠,提高農險承保理賠工作的效率和準確性。